最近我觀察到四歲的小兒子響響在與其他小朋友玩時明顯表現(xiàn)得不愿意讓別人碰他的玩具,連自己的凳子也不讓別人坐?粗鹤用黠@露出“小氣”的跡象,我開始回憶大兒子的成長過程。當時我們還住在美國,每次開家長會,老師都說大兒子有一顆寬宏大量的心(bigheart),我問為什么這么評價他?老師每每用“share”這個字表揚大兒子總是第一個自愿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或書本。當時,我竊喜。在我年幼的日子里,我們這一代人受的教育是:一切為公,不能有私產(chǎn),私產(chǎn)是骯臟的。因為沒有了“私有”的概念,所以那時也不懂“分享”的需要。真正學習“分享”,是我到美國成家立業(yè)后,與大兒子一起成長時學到的。
現(xiàn)在,輪到我與小兒子響響,再一起學“分享”了。
在家時,我常和兒子玩相互傳球的游戲。我選一只對幼兒安全的布質(zhì)小球,他坐在距離我2,3米的地方,把球滾給我,我接住后再滾給他。在我們互相傳球的過程中,他慢慢意識到小球只是短暫地離開他,過一會兒會再回到自己手上。等兒子習慣了這個游戲,我就經(jīng)常從他身邊“借走”小球,但是答應(yīng)他10分鐘后還給他。這樣來回幾次,讓寶寶明白東西只是暫時借給媽媽,玩具還是他自己的,即使現(xiàn)在離開了自己,過會兒還是會回來的。
其他分享的游戲還有很多,比如和他一起吃一盤切好的水果,讓兒子穿穿我的靴子,戴戴我的太陽鏡,在兒子興奮地做這些事情時,我還會對他說一句:“這些都是媽媽的東西,媽媽愿意和你分享。”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接受別人給予的快樂,慢慢地他也會了解到給予他人同樣是快樂的。
等寶寶有了安全感后,我開始邀請一些兒子比較熟悉的小朋友來家玩。我請他們自帶幾件玩具,并建議他們交換玩具3分鐘,在這3分鐘里,孩子們發(fā)現(xiàn)既玩到了新的玩具,自己的玩具也沒有被別人拿走。這樣幾次玩下來,兒子便從一開始的“有戒心”到最后的“很開心”。
此外,我發(fā)現(xiàn)選對玩具很重要。每次小朋友聚會,我都會有意準備一些需要集體協(xié)作的游戲,比如2歲時讓他和好朋友一起玩搭布積木的游戲。這種布積木具有積木的功能,布料材質(zhì)讓年幼的寶寶玩起來也不會弄痛自己。3歲時,他喜歡和小朋友湊著頭一起搭火車軌道,然后一起擺弄著小火車沿著軌道前進。更大的時候,他開始和小伙伴玩更有挑戰(zhàn)性的多米諾骨牌。輕松的游戲,讓孩子們學會了分享玩具,在協(xié)作配合中增強與人溝通的能力。
在學習“分享”的整個進程中,做父母的我們也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比如用鼓勵的態(tài)度去應(yīng)對孩子在游戲中可能發(fā)生的小狀況。以下幾招是我自己總結(jié)的比較湊效的方法,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1。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物權(quán)”,引導孩子自愿地去分享。如果勒令寶寶強制分享,那么孩子會覺得自己并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東西,即使這次迫于壓力變“大方”了,下次可能更會缺少安全感,行為上變得更小氣。
2。年幼的寶寶不肯讓出喜歡的玩具時,媽媽不能覺得丟臉,并斥責寶寶“自私”、“小氣”,這會傷害到寶寶的自尊心,更可能讓寶寶真地以為自己“小氣”,而在以后的行為舉止上變得越來越小氣和自閉。
3。分享的玩具可以先從寶寶不太在意的玩具開始,這樣他的抵觸感會相對減弱一些,愿意嘗試。
4。遇到寶寶吵鬧不休時,父母可以不動聲色地轉(zhuǎn)移他們的注意力,用開心的游戲結(jié)束這次嘗試,再等待下一次機會來練習分享。
5。在集體游戲時,媽媽不要過多插手,但要在一邊護航,保證孩子們的玩具在分享后能夠重回到各自的手中。有了好的分享經(jīng)驗,下次寶寶就不會反對分享了。
6。身教勝于言傳。引導寶寶學會分享,大人首先自己要是樂于分享的人,這樣才能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潛移默化地將分享的概念更好地傳達給孩子。文/黃靜潔博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484579.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