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負面的言語太多
「不要拖拖拉拉!」
「閉嘴!」
「講幾次了還聽不懂?」
「你快把我搞瘋了!」
《無心的壞話,會寄放孩子一輩子》書中作者伊麗莎.麥德哈斯(Elisa Medhus)指出,這一類父母親常不自覺說出口的反射用語,其實反映了成年人面對孩子不恰當(dāng)行為時,立刻彈出的焦慮、憤怒或失望情緒,主要是來自成人自己的壓力,其實和孩子行為沒有什么關(guān)?。
反射性話語常帶有負面表述,例如「不要踩水」、「不要玩那個」,會讓孩子和自己看到「做錯什么」而非「做對哪些事」。帶有憤怒語氣的反射話語更是具有強大殺傷力,只會引起孩子反彈、畏縮或缺乏自信。
2. 以暴制暴的情緒威脅:老是說「再不……就……」;你最好給我_____,否則就_____(帶有威脅)
「再不關(guān)掉電腦,我就把螢?zāi)粊G掉!」「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yán)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dāng)成報?。
口頭威脅或許能帶來短暫、立即效果,但是孩子會不斷偵測大人的底限,和測試這項「威脅」發(fā)生的可能性。所以除非大人到最后能真的成功變身成媽咪酷斯拉,把螢?zāi)煌塘,一旦孩子發(fā)現(xiàn)爸媽其實不會真的丟掉,這種威脅是沒有用的。
3.使用剝奪愛的語言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嘍!」「你再哭,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你是否也曾在對孩子無計可施下,說出這樣的話?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形容,這樣的語言很有用,多數(shù)孩子會馬上閉嘴,但心?面馬上受傷。這類剝奪愛的語言會破壞信任感,留下一輩子的創(chuàng)傷,卻也是家長最常使用的語言。
教養(yǎng)孩子一定都罵不得嗎?王宏哲認(rèn)為「當(dāng)然可以罵」,但應(yīng)該要針對「錯誤行為」罵,而不是針對「品格」罵,例如:可以罵「媽媽不喜歡你剛剛拿積木丟人」,但不要罵「你真是個壞小孩」。點出的行為要具體,語氣可以生氣一點、大聲一點,清楚表達大人的情緒、不喜歡孩子的行為,但這樣一點都不會影響爸媽的愛。
4. 空泛的?美
「你真聰明!」「你好棒!」當(dāng)聽到「空泛的?美」和「建設(shè)性的批評」時,剛開始聽者會傾向接受、喜歡?美的訊息,但久了就發(fā)現(xiàn),有建設(shè)性的批評才是最有幫助的。
5. 對孩子情緒視而不見,阻斷話語
「怎么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筑起一道心墻,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12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50022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