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壓歲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經濟發(fā)展了,壓歲錢早已變換了形式,但不變的仍是那份濃濃的年味和喜慶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不同年代市民的回憶吧。

壓歲錢

“50”、“60”后:一般都是幾毛錢

講述:趙淑玲 62歲 退休職工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整個國家都很貧困。在我們家附近住有一對夫妻,都是縣里的領導,他們的小孩也只有五毛錢的壓歲錢,不過在我們眼里那已經是很了不起的財富了,大多數(shù)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會更少,兩毛、三毛……

記得小時候我只有兩毛錢的壓歲錢,而我兩個弟弟只有一毛錢,粗糙的紅紙里包著錢,那時對我來說,就是莫大的歡喜了。我之所以可以比弟弟多一些壓歲錢是因為我是家里的長女,一年到頭會幫父母做很多家務,煮飯、洗衣服、找豬菜都要做。我小時候比較懂事吧,我兩毛錢的壓歲錢都是拿六分錢給家里買半斤醬油,剩下的四分錢則買兩個餅一家人一起吃,倒是兩個弟弟會為了壓歲錢的多少而不高興,我父親脾氣比較急,眼睛一瞪他倆就不敢吱聲了,可是過一會兒,他倆又會因為買東西吃分不均勻而爭吵起來。

還剩一毛錢,可以買很多東西啊,像黑而硬的水果糖、用紅色綠色點了喜慶出來的米花糖,都是幾分錢一塊;還可以買回一把五顏六色的糖豆;女孩子愛臭美,扎辮子用的蝴蝶結是必不可少的,有鮮綠鮮綠的,有粉紅粉紅的,非常亮氣張揚。那時,小朋友們大多會有一個自己的存錢罐子,那叮當作響的硬幣聲承載著許許多多的愿望與孩童時代的夢想……捻著壓歲錢,看一看,想一想,還真有些拿不定主意呢,最終還是把它小心翼翼地投進了存錢罐。 1960年,我父親為了養(yǎng)活一家五口人而要求下放到了農村,我們也就再也沒有壓歲錢了。

“70”、“80”后:上升到“元”

講述:曹正,35歲 律師

到了我們那個年代,已經上升到以“元”為單位了,先是二三十,然后是五十,記得最后一次收壓歲錢,那時是上世紀80年代末了吧,已經能收到百元“大鈔了”。

不過為了得到壓歲錢也要努力的,小時只要親戚來家里拜年,我心里就一直想著磕頭要壓歲錢的事。當時還很小,只要爸爸媽媽一暗示,可以磕頭了,就立刻跑到親戚面前,在眾多的小孩中,我的頭磕得最響,惹得大人們哈哈大笑。

其實小時候拿錢是沒有用的,只是對于拿壓歲錢有種莫名的興奮而已,每次拿到壓歲錢,我還是會跑出去,與同伴比誰拿的

壓歲錢多。小時得到的壓歲錢都是“新票”,大人們常說新錢是長“腳”的,所以放在口袋里一會兒就摸一下,生怕一不小心飛掉了,記得有一年把錢藏起來,結果過完年竟然忘了藏哪了。努力磕頭換來的壓歲錢無論捂得多么嚴實,第二天還是要乖乖上繳,說是交新學期的學費,放在我身邊不安全。等稍微大了些,爸爸會留幾塊錢放我身上,由我自由支配,這樣我可以買一些鞭炮,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那時候已經很滿足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老百姓的經濟條件慢慢好了起來。小孩得到壓歲錢,也可以稍微花一些,例如買點價格低的鞭炮等,但不敢多花,要不然會被家長責罵。

“90”、“00”后:“百元”為單位

講述:楊天舒,17歲,高二學生

就這兩年,我存的壓歲錢加起來已經有上萬元了,不過,我很少花壓歲錢,大部分交由媽媽保管,因為平時我想要什么東西,爸媽都會給我買。有時,我也會瞞著他們,到小店悄悄買張游戲卡什么的。我記得前幾年,爺爺奶奶給我的壓歲錢是100元到200元不等,不知怎地,從前幾年開始,壓歲錢一下子“漲”到800元,尤其是去年和今年,外公給我的壓歲錢有1000元,加上爸媽和親戚給的,紅包是一年比一年給力了。

記得小時拿到壓歲錢正想著該買些什么東西時,媽媽對我說:“明天媽媽陪你去銀行把錢存起來,以后就留著你上學用!”我一開始有點不太情愿,可是媽媽又說:“就存你的名字,以后再有錢就接著存,說不定以后你也是個小富翁呢!”我聽媽媽這么一說,頓時又高興起來了。到了第二天,媽媽帶我來到了銀行,可銀行的阿姨告訴我,我還是小孩子,不能用我自己的名字存錢,我頓時泄了氣。媽媽告訴我,這沒有關系,雖然存在媽媽的卡里,但這筆錢還是我的。雖然媽媽這么說,但我總感覺壓歲錢似乎已經不屬于我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0455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