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學校
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孩子在學校寄宿,有的學校的住宿床位甚至“供不應求”。寄宿學校,其最初目的是為給那些離學校遠或無人接送孩子的家庭提供方便。但現(xiàn)在不少家長卻是為讓獨生子女改掉任性、刁蠻等壞毛病,培養(yǎng)自立能力等而選擇寄宿,住宿的學生也日益呈低齡化。
李先生的兒子今年八歲了,在荔灣區(qū)某小學讀三年級。本來學校離家只需要步行10分鐘,但李先生上學期還是把兒子送去了學校寄宿。李先生無奈地說:“兒子太調皮了,平時在家里誰的話都不聽,甚至還與長輩頂嘴。有一次因為被指責而離家出走,害得全家人心急如焚地到處尋找,幸好最終自己回了家。”李先生還說,他對孩子的管教實在無計可施了,擔心如此下去兒子會變壞或誤入歧途。他表示,自己平時太忙了,沒有太多的時間教育孩子,于是他唯有寄望于學校,希望學校的寄宿管理能改掉兒子霸道、自我的性格,培養(yǎng)自立自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經過一個學期的寄宿,李先生感覺到兒子確實比以前乖了不少,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上也比較獨立。但開心之余,李先生心里又多了一絲憂慮:原來,一個學期以來,兒子每到周五才回家,父子見面的時間很少,不知道是孩子變得獨立了自己還沒適應,還是其他原因,李先生現(xiàn)在總感覺到在感情上與孩子有點兒疏遠。
集體生活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健康心理確實有好處。但另一方面,由于孩子離開父母之后,缺少了經常進行心理交流和心理傾訴的對象和場所,在與同學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產生一些矛盾。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每天都會有很多的變化,特別是在情緒上的,而這種情緒需要家長的細心觀察和調整。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可能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為此,家長不應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給學校,也不應該過分依賴學校,過于“功利”地期待寄宿給孩子帶來轉變,而是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讓孩子寄宿,并爭取更多的機會與孩子交流和溝通。
裴女士的女兒正在讀小學五年級。女兒在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時候,由于她和先生工作都很忙,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周末才把女兒帶回家。但后來,裴女士發(fā)現(xiàn)女兒對父母的感情很疏遠,跟父母相處的時候也悶悶不樂的,沒有話題。所以她后來決定還是把孩子接回自己身邊,工作再忙都抽點兒時間照顧孩子。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感情培養(yǎng),現(xiàn)在孩子才逐漸親近父母。因此,她表示父母若要送孩子去寄宿應慎重考慮,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有很多種方式,寄宿并非唯一的手段。若錯過了與孩子相處的一些時光,造成的缺憾是無法彌補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學階段,孩子需要和家長多接觸,需要得到一種安全感和溫暖,而這是在寄宿學校里所不能得到的。而且,低年級階段的習慣養(yǎng)成對于孩子以后的成長至關重要,行為習慣很多時候需要家長的督促,可在寄宿學校里只能靠孩子自己或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的硬性規(guī)定,對于好的行為和習慣養(yǎng)成,難免會有缺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1355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