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家長用兒語對寶寶說話好不好?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寶寶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吐字不清晰,例如在說“兔子”、“鴨子”、“吃飯”等詞語時,可能開始會說成“兔兔”、“鴨鴨”、“吃飯飯”,很多家長也學著孩子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有些家長認為這樣可以和孩子增進感情,有些家長認為一開始就教給孩子兒語,等大了在糾正就非常難,那么用兒語和寶寶說話到底好不好呢?

  什么是兒語?

  “兒語”就是指現在普遍存在的跟寶寶交談時的語言、語調、語氣(也稱為兒向語言)。一般來說,寶寶的語言都是純樸,稚拙,有趣的。

  兒童語言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guī)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fā)展。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于單詞句階段,寶寶經常發(fā)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愿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斓2歲時,出現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fā)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fā)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父母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寶寶說話不清楚怎么辦?如何糾正寶寶發(fā)音)

  用兒語對寶寶說話好不好?

  父母學著用稚拙的兒語與幼兒交流,是想用孩子熟悉的方式與之溝通,從而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這種交流方式很容易與孩子親近,也表現出一種平等。但是,父母不應該過多使用兒語。因為孩子是通過不斷接收外界信息逐漸成長的,父母常常使用兒語,遷就孩子的語言習慣,可能會阻斷孩子語言學習這一重要的成長通道。

  父母以成人的語言說話,就能正確反映孩子要學習的現實世界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和孩子一起外出,父母要把看到的一切用成人的規(guī)范語言告訴孩子。孩子長期接受規(guī)范語言的熏陶,將會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世界,從而促進思維的健康發(fā)展。

  一旦孩子習慣了與用兒語來說話時,他們以后就很難擺脫兒語,稍長大些,還是用兒語來和同齡孩子說話時就顯得很幼稚,聽上去再也不覺得好玩了,這時候家長還要花上一定的時間來糾正孩子的兒語。

  因此,在與剛會說話的孩子交流時,千萬不能順著孩子用兒語來說話,更不能用兒語來教孩子,比如看見汽車過來了,不能對孩子說“看笛笛來了”,這是錯誤的。這時候大人要糾正并引導孩子來擺脫兒語,把規(guī)范的語言教給孩子,正確的應該教孩子這樣說“汽車,一輛紅色的汽車”,要強調你教給孩子的是“汽車”。以后看見汽車后,可以問孩子“這是什么?”讓孩子告訴你這是汽車。相信在父母的正確教導下,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加強,兒語現象會成為過去。

  小編建議各位家長盡量用成人的語氣對寶寶說話,少用寶寶的語氣。您也可以閱讀“如何給寶寶講故事?怎樣選擇合適的故事?”,了解和學習更多寶寶早教知識,祝愿每一位寶寶都是最聰明、最優(yōu)秀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1642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