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家長的話題此起彼伏。那廂,美國的“虎媽”橫空出世,以強悍的管教方式助兩女成功,引起西方對中國式教育的熱議;這廂,上海的“貓爸”以身說法,自己女兒從小民主管教,跳舞、學習不操心,孩子照樣考進哈佛。
家長們紛紛站隊、學“虎媽”或“貓爸”成功育兒模式時,網(wǎng)友們開始痛批,自己從小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自家爸媽從小拿來跟自己比的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來不玩游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回回年級第一。自己的童年,就在每天的對比中,日益“自慚形穢”……
“虎媽”“貓爸”與“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引起如此關注,說到底,都是因其具備了一個共同點:樹起了一根“成功育兒”的新標桿。多少年來,無論是“哈佛女孩”,還是13歲的少年大學生,抑或4歲時背誦《三字經(jīng)》的小神童,話題一出,總能引來熱烈的關注和討論。其背后“成功”的育兒經(jīng),也總被很多家長視為至寶而大力追捧。
其實這樣做本無可厚非。孩子成長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引導。“虎媽”的孩子,不僅學業(yè)成功,而且登上最高音樂殿堂;“貓爸”的女兒不僅舞跳得好,而且成績優(yōu)異被國外名校錄取。孩子有出息,父母管教有方。于是,“虎媽”的女兒、“貓爸”的女兒,成了眾多追捧者的“別人家的孩子”。要培養(yǎng)這么優(yōu)秀的孩子,應按“虎媽”學虎樣,還是照“貓爸”學貓樣?家庭教育的策略是強硬還是寬松?小到選擇課外特長學習的種類是畫畫還是樂器,大到擇校升學是寄宿還是走讀,該嚴格管束幫助孩子長大,還是該尊重孩子,自主成長……此類分歧是當下家長在管教孩子時,都要遇到的兩難境地。因此,“虎媽”和“貓爸”“橫空出世”后被不少家長當成效仿的榜樣。
但關鍵問題在于,這幾個榜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孩子本身有千差萬別,教育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對缺乏主見、習慣順從的孩子,如果“虎媽”上場,事事做主、管頭管腳,有可能按設定好的模式,一路順風成長成才;如果對這類孩子按“貓爸”的散養(yǎng)政策,便可能放任自流、無力自主而迷失方向。對于自主性強、活潑多變的孩子來說,“虎媽”的管教方式則很可能壓抑其個性,浪費潛能或者出現(xiàn)逆反;按“貓爸”的辦法行事,把選擇權放手給孩子,孩子有可能會自信向上、自立自強。
因此,問題爭議的焦點,不再是虎媽與貓爸的教育方式孰優(yōu)孰劣,而是哪種辦法與某一個具體孩子、孩子成長的哪一方面、哪一階段更“匹配”。小到每一位家長、大到一所學校,皆是如此。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類型,那么學風嚴謹、要求嚴格的學校更適合;有些孩子屬于“自律型”,那么環(huán)境氛圍比較寬松的學校文化更合適;有些孩子屬于“潛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時不妨適當加壓,創(chuàng)造機會給予其更高的平臺,用壓力激發(fā)其動力……
而且,衡量孩子成功的標準,也絕非“成績?nèi)獳”和“演奏到最高音樂殿堂”這一類。郎朗是成功的鋼琴師,丁俊暉則是成功的球手,電腦時代的高級技工也可以炙手可熱……成功標準要多元化,避免以人之長比己之短、避免總以學習成績和能否考進名牌大學做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才能多發(fā)現(xiàn)自家孩子的長處。孩子的成長總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用心去打造出適合自家孩子的方法,那才最有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51803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