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有方,促其自立自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新生入園的第一天,教室外面圍滿了家長。他們久久不愿離去,除了擔心孩子哭鬧,他們更擔心自己的心肝寶貝在幼兒園里會餓肚子,尿濕褲子,睡不好覺或者被別人欺負。一位奶奶拉著老師的手說:“你們可要多費心呀!我那孫子每頓飯都要大人喂;喜歡吃雞腿,不喜歡吃素;睡覺時要給他哼歌;要提醒他起來小便,否則會尿床……”

  某高校的一名學生,由于成績優(yōu)異,被保送碩博連讀?蓻]過多長時間,他就退學回家了。原因是他上研究生之前一直有母親陪讀。讀研后,學校不允許母親繼續(xù)陪讀。離開母親的照顧,他既不會買飯,也不會洗衣,經(jīng)常找不到上課的教室,不知道該如何和宿舍里的同學相處,最終只有選擇離開。

  以上兩個事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有意無意地包辦了孩子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能力?作為家長,我們是否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fā)展?

  孩子的動手能力差,主要與我們家長的養(yǎng)育方式和提供的環(huán)境刺激有關。有的家長非常能干,事必躬親,大包大攬,甚至越俎代庖,使孩子喪失了許多鍛煉自己動手能力的機會;有的家長過于低估孩子的自主能力,認為孩子太小,什么事都做不了或做不好,甚至擔心孩子損壞東西,于是包辦一切;有的家長過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動手能力差一點也沒有關系。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不僅抑制了孩子自主能力的發(fā)展,更為嚴重的是抑制了孩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阻礙了孩子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yǎng)自己動手的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边@是一條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至理名言。

  1、學會自我服務

  從小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穿鞋系帶,自己鋪床疊被,自己刷牙、洗臉、梳頭,自己吃飯,自己大小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這些雖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卻是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每學一件,可先由家長正確示范,爾后讓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練習,直到孩子學會自己做。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服務意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進孩子獨立性的形成和發(fā)展,使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能及早擺脫對大人的依賴心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1][2][3][4]下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415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