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孩子對他人觀點的理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角色采擇及其發(fā)展

當兒童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分開,并想了解兩種觀點之間的差異時,他們開始發(fā)現(xiàn),了解一個人的想法,必須從他的角度去看問題。這種行為稱為“角色采擇”

典型的試驗就是“意外位置轉移實驗”:

一個木偶把一塊糖藏在飯柜里。在木偶離開的時候,有人將糖移到碗柜里。木偶回來,會到哪里去找糖呢?

2歲以內的嬰兒會說,“木偶回到房間后,會到碗柜里去找糖”。——因為嬰兒看到了糖被移到碗柜的過程,他就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了木偶的想法。他們還不會“角色采擇”。

4-5歲的幼兒會說,“木偶當然是到飯柜里去找糖,因為它可不知道糖被轉移了”。——這時的幼兒已經(jīng)能夠區(qū)別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盡管自己知道糖在碗柜里,但木偶不知道。

幼兒園小朋友在做《兔子和狼》的游戲時,老師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開始,小朋友對規(guī)則理解不夠,一旦音樂響起,大灰狼出來時,孩子們就大喊大叫,大灰狼很容易吃到小白兔。

到了后來,小朋友都聰明了。一旦音樂響起,大灰狼出來時,小朋友都悄悄地躲起來,大灰狼失去了目標,只好餓著肚子回家了。如此反復,連續(xù)三次,大灰狼都沒有吃到小白兔。

當音樂再一次響起時,一個小朋友站起來說,“大灰狼老師,你吃了我吧,你已經(jīng)好多天沒吃到東西啦!”

孩子這充滿童趣的話,反映了他對他人的同情,但同情的基礎是他對“大灰狼老師”處境的理解。

明明是一個8歲男孩,喜歡爬樹。當他有一天從樹上掉下來時,被父親看到了。父親擔心他的安全,不準他以后再爬樹了。

過了幾天,明明的朋友小玲遇到了麻煩,她家的小貓爬到樹上下不來了,如果不救它,小貓就會摔下來。 3 后1頁
小玲請明明幫忙,爬到樹上救小貓。但明明想到了父親的要求。明明會上樹去救小貓嗎?

拿這個問題詢問兒童,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答案:

2-3歲的幼兒會說,“明明喜歡小貓,他會上去救小貓的”。——原因在于這個孩子自身喜歡小貓,希望明明去救小貓,所以他認為明明也喜歡小貓。

這個時候,幼兒還不能角色采擇。

4-5歲的幼兒可能說,“小明不會去救小貓,他怕他爸爸打他”——這時的幼兒已經(jīng)站在小明的角度考慮爬樹的后果,以及由此做出判斷。這個幼兒有了角色采擇的行為。

5-6歲的幼兒可能說,“他爸爸要是知道了小明爬樹的原因,他會讓小明爬上去救小貓的。”——這些幼兒認為,如果別人和他掌握了同樣的信息,就會和自己有同樣的感受和觀點。這也是“角色采擇”。

7-8歲的兒童可能說,“小明知道他爸爸會理解他的做法的”——此處,兒童關注的是小明對爸爸觀念的推測。

這些兒童也可能會說,“他父親不會支持他爬樹,因為他父親怕他從樹上掉下來。”在這里,兒童又從他父親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9-10歲的兒童會說,“他爸爸擔心小明掉下來,肯定不會同意的。我們能不能給他說一說,讓他同意。”這時的兒童,既能理解別人的觀點,也希望別人理解自己的觀點。

更大一點的孩子會在闡述自己觀點以后,考慮其他人的承受底線,把問題交給最相關的人去決定。比如,他們可能說,“這個問題的解決要靠明明的爸爸來決定,他會對小貓的生命和明明的安全進行比較。” 3 后1頁
兒童學會了理解別人的觀點,能夠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進與同伴的友誼;也會減少在社會上的沖突,讓他們更少受到傷害。兩者對于孩子的社會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對他人理解的穩(wěn)定性

3-5歲的孩子認識和理解他人,往往是客觀的、可見的。5歲的孩子會說,“我爸爸個子很高,他有許多胡子”。

6-7歲的孩子認識和理解他人,對具體因素的依賴減少,開始從他人的外在行為向規(guī)律性行為發(fā)展。如7歲的孩子說,“我爸爸的手很有勁,誰也比不過他。”

8-10歲的孩子已經(jīng)知道,事物的某些特征不會因表面的變化而變化。他會說,“我爸爸的知識很豐富,很有藝術性。”這是孩子在認知上解決了守恒概念的反應。

3-4歲的幼兒,可以獲得了對他人心理初步的理解。

5-6歲的幼兒,開始意識到同伴行為的穩(wěn)定性,能夠推測自己的伙伴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典型行為。

如:5歲的明明有2個伙伴,一個伙伴平時很大方,而另一個伙伴平時不那么大方。據(jù)此,他能推斷出第一個伙伴將來會和別人分享玩具,而第二個則不會。當他需要一件玩具時,他更傾向于和第一個伙伴協(xié)商。 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4605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