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分享
是指寶寶將自己所擁有的、能支配的物質與別人一起使用,將自己的歡樂、幸福、好處、機會等與別人一同體驗的行為。分享是兒童社會交往中的一種能力,學會分享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1.5~2歲是分享行為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加以引導。
分享行為的意義
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幼兒贏得玩伴,使幼兒在活動和交往的過程中更好地獲得言語表達、人際交流等技能,幫助幼兒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共同享受,使其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確保心理健康,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個性。
怎樣培養(yǎng)寶寶的分享能力
1.滿足寶寶對愛的需求
請爸爸媽媽拿出足夠的時間、精力來和寶寶共處,不要忽視寶寶對愛的需要。否則,寶寶可能會失去已經獲得的安全感。這種對父母的不信任,就可能在寶寶的社會行為上體現出來,比如不愿意與人分享。
2.做出分享的榜樣
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在寶寶面前與家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寶寶偶爾做出分享行為時,一定不要謝絕,要誠懇地接受寶寶的好意,而且要謝謝寶寶,讓寶寶體驗到和大家分享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從而激勵他繼續(xù)這種行為。
3.進行角色扮演
給寶寶講有關分享的故事,并和寶寶一起扮演故事里面的角色,寶寶來扮演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別人分享的角色,爸爸媽媽扮演接受別人禮物的角色,然后可以交換角色。經過一段時間的角色扮演,真實、直接的情感體驗使得角色的分享特征固定在寶寶的心中。這時,寶寶就真正從“小氣”的寶寶成長為愿意和人分享的可愛寶寶。
4.在關鍵期加強引導
1.5~2歲是兒童分享行為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導。比如在寶寶與家人共處時、在與小朋友共處時,要引導他分享食物、玩具等,充分利用這個關鍵期,促進分享行為能力的發(fā)展,更好地獲得社會交往的技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4868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