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媽媽:上官莉娜,36歲,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導,法學博士,公共管理學博士后,法國雷恩政治學院訪問學者。
出鏡兒子:陳上官俁,10歲,武珞路小學金地分校四年級學生。
10歲的陳上官俁,上了4年小學,因為媽媽工作的原因換了4所學校,期間甚至遠赴法國,當起了“小留學生”。對于一般的小孩子來說,這樣頻繁的變動,肯定會表現(xiàn)出很大的不適應,甚至產(chǎn)生厭學情緒。但陳上官俁卻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適應能力,在搞好學習的同時,興趣愛好也同步發(fā)展,書法和小提琴在全國比賽中均獲得金獎。這一切,都離不開媽媽上官莉娜的細心教育和培養(yǎng)。
賞識教育激發(fā)兒子自信
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上官莉娜在國內(nèi)外進修和訪學較多,上官俁讀四年小學,已經(jīng)換了四個小學。小小年紀就要不停地適應新變化,如何適應新環(huán)境、新學習任務、新同伴?上官莉娜動了不少腦筋,對兒子予以了足夠的關注和支持。
上官俁剛進入小學之初,上官莉娜經(jīng)常抽空去班上聽課,她發(fā)現(xiàn)兒子在課堂上顯得膽小、退縮,舉手發(fā)言也不積極,班主任評價他是個“安靜內(nèi)斂”的小男孩。上官莉娜一方面和老師加強溝通,希望老師有意識地多點兒子發(fā)言;另一方面,她在家里搞模擬課堂,請兒子舉手回答,答對了就大力表揚,讓兒子覺得媽媽很欣賞他,增添了孩子的信心和膽量。
上官俁的朋友里,不僅有“乖乖仔”,還有媽媽專門給他挑的“野小子”朋友。小區(qū)里有個“著名”的孩子王,在外摸爬滾打,顯得特立獨行,也頗為率真。上官莉娜就對兒子說:“告訴他,我們家有好多玩具,還有好吃的,歡迎來做客!币粊矶瞎賯R和那孩子還真成了“哥們”,性格也變得更為大方開朗。
在后來輾轉(zhuǎn)的幾個學校,上官俁表現(xiàn)出了很好的自信和適應力,即使最初在語言不通的法國,他也會用微笑和手勢來建立自己的人際交往。現(xiàn)在,每逢圣誕節(jié)和情人節(jié),經(jīng)常有法國同學打電話到家里問候。
助兒子度過語言磨合期
在法國小學,孩子每周只上四天半的課,上午八點半上課、下午不到四點就放學了,比起國內(nèi),上官俁的業(yè)余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初來乍到,因為不熟悉法語,上官俁寧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去,但是上官莉娜明顯看出兒子不開心。
一天,他們收到學校自助餐會的邀請信。原來,法國小學課余經(jīng)常組織家長和學生搞自助餐會,每個家庭準備一個拿手菜!拔也蝗,不知道說什么”,上官俁明顯沒有興趣!熬彤敎悷狒[好啦。”上官莉娜若無其事地說。最后,母子倆一起動手準備了中國特色的餃子和春卷,在餐會上,中國美味大受歡迎,法國孩子豎起大拇指連連夸獎,上官俁靦腆地笑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上官俁的心扉也逐步敞開了。
經(jīng)過了最初的語言適應期后,異國的學習生活對上官俁而言是很愜意的,感受了西方的不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每周三下午學校組織去游泳館練習游泳或潛水,老師們還經(jīng)常帶著孩子們?nèi)⒂^博物館、植物園、去劇院看兒童劇,低年級一般不留書面作業(yè),高年級作業(yè)在半小時內(nèi)可以完成,沒有周考、月考等測驗,學期結(jié)束時才進行整體測評。
鼓勵加引導助兒學語文
去年10月,上官俁從法國回漢學習。因為缺了一年的課,上官俁在語文方面尤感吃力,經(jīng)常為了一篇作文發(fā)愁幾個小時,卻憋不出一個字來。上官莉娜給兒子準備了一個“妙詞佳句本”,在閱讀過程中看到的優(yōu)美詞匯、經(jīng)典佳句都摘錄在上面,經(jīng)常誦讀。每次兒子拿到一個作文題目,上官莉娜便從選題角度、結(jié)構(gòu)安排、主題思想等方面給予適當點撥。為了鼓勵兒子,上官莉娜還經(jīng)常很有感情地朗讀兒子的“大作”,顯示出自己在認真“學習”。
有一次,作文題目是《我最尊敬的人》,上官俁寫的是媽媽,其中有段話描寫媽媽在書房寫文章:“我看見媽媽寫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鄙瞎倮蚰热滩蛔」笮Γ骸霸~匯很豐富嘛,但不真實,媽媽寫文章應該是很安靜的,在思考問題啊!”“那應該是冥思苦想!鄙瞎賯R自己糾正說!坝悬c靠譜了!”上官莉娜立刻給予肯定。
終于,有一天放學后,兒子興沖沖地對上官莉娜說:“媽媽,老師今天在課堂上讀我的作文了!”
尋找素質(zhì)與應試教育的平衡
兒子在國內(nèi)與國外的不同學習環(huán)境中轉(zhuǎn)換,如何把握素質(zhì)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平衡點,是上官莉娜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
在學習上,上官莉娜注重培養(yǎng)兒子的學習興趣,盡量少強迫,多強調(diào)學習中積極的一面。
在學科培優(yōu)上,上官莉娜的原則是“適度培優(yōu),自主參賽”。這學期,一向喜歡數(shù)學的上官俁參加了奧數(shù)班,每次上完課,他都笑瞇瞇的,感覺挺好,不像那些被父母“逼”去的孩子那樣愁眉苦臉。
上官俁6歲開始,上官莉娜就經(jīng)常帶他旁聽和觀摩小提琴、鋼琴、書法、繪畫等才藝課程或小朋友的表演,然后讓他自己選擇。上官俁選擇了小提琴和書法。在好奇心和新鮮勁兒過了之后,上官莉娜就必須和兒子的惰性作“斗爭”。她采取了多種激勵方法培養(yǎng)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比如,在每天完成練字練琴任務后,上官莉娜會給兒子蓋一朵小紅花,累積到一定數(shù)量會得到相應的獎勵,20朵可以換一本漫畫書,40朵可以換個小玩具,60朵可以去必勝客等等,根據(jù)實際需要和條件調(diào)整獎勵物品。
習慣養(yǎng)成教育初見成效,上官俁先后榮獲湖北省第四屆“我愛科學”書法類兒童組金獎;《書法報》“第二屆中國硬筆書法大賽”小學組銀獎;第五屆“德藝雙馨”書法少兒A組全國金獎;全國青少年藝術大賽少兒組小提琴金獎。墨香琴聲伴隨他快樂成長。
■兒子眼中的媽媽:
我媽媽雖然是博士后,有很高的學歷,但她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刻板,一心只顧工作。平時,媽媽會教我打羽毛球,一起上網(wǎng)玩游戲,有時還會捉弄我。在生活中,她不拘一格,在學習上對我的幫助很多,總之,她是個好媽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4889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