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是孩子終身教育的開端,雖然做父母的都愛孩子,但不知不覺中,也會走入誤區(qū)。
1.父母替寶寶道歉
做錯的事情,父母要及時糾正寶寶,因為寶寶不知道哪樣做是正確的,哪樣做是錯誤的,正誤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訴寶寶打人是不對的,要向人道歉,讓他自己承擔后果,這樣才能讓他記住,明白對與錯。【查看全文】
2.滿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寶寶想要某個玩具,想吃麥當勞,父母一定要滿足他嗎?不一定。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會讓寶寶覺得一切太順利,而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静榭慈摹
3.以孩子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飯時,有好吃的要先給寶寶,寶寶要愛吃哪樣,父母就不能動。這樣一來,寶寶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愛吃的東西,他會哭鬧,而且寶寶會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也會以自我為中心!静榭慈摹
4.完全照書本養(yǎng)孩子
許多年輕父母多數(shù)以書為標準喂養(yǎng)孩子,有的過分認真地執(zhí)行書本上的要求,認為這樣才是科學的。比如書上說8個月會爬、1歲半會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寶寶不會,就異常著急,以為是寶寶的智力發(fā)育有問題!静榭慈摹
5.拔苗助長
有的家長對寶寶的智力發(fā)展和成長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操之過急,不遵循寶寶身心發(fā)展和智力成長的規(guī)律,“拔苗助長”,卻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寶寶負擔過重,難以適應壓力而產生消極的心理傾向和行為!静榭慈摹
6.過分專制
有的父母認為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日久天長,寶寶就會變得畏畏縮縮,心里總是處于被壓制狀態(tài),從而局限了寶寶的智力發(fā)展,變得膽小、怕事。【查看全文】
7.過分溺愛
有時候,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會“傷”了寶寶。其實,孩子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他們需要運動和交流,甚至稍微還要有一點冒險,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掘他們身上的各種潛能!静榭慈摹
8.不準掰手指數(shù)數(shù)
有些父母、幼兒園老師,教寶寶數(shù)數(shù)時,看見他們掰著手指頭數(shù),就會要求他們放下手,要求心里記。心理學家說,這種教寶寶數(shù)數(shù)的方法,并不科學!静榭慈摹
9.與出生不久的寶寶說話沒必要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語言發(fā)展有深刻影響。嬰兒聽覺研究專家發(fā)現(xiàn),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查看全文】
10.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有些父母總是在教育寶寶上不能達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作為夫妻雙方,在教育寶寶上要一致,私下多溝通,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爭吵。當一個人教育寶寶時,即使說的不對,另一方也不要當著寶寶的面指責。【查看全文】
11.父母的沖突不會影響嬰兒
大多數(shù)爸爸媽媽都知道,夫妻當著學齡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緊張的事。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并不知道,當著初生嬰兒或尚不會說話的嬰兒爭吵,也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思想或情緒!静榭慈摹
12.物質獎勵
獎勵孩子本質上并不是壞事,但是,你必須明智地去選擇何時何地用何種獎勵。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獲得物質獎勵,那么沒有得到物質獎勵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灰心喪氣,他們甚至會認為沒有物質獎勵的事情不值得去做!静榭慈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6191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