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么做呢?”兒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那位母親本想像有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xùn)斥一番,告訴孩子自私有多么可怕,然后再教孩子以后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
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帶著一臉的童真說:“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留給媽媽!”
霎時,母親的眼里閃動著淚花。
我們都為那位母親慶幸,因為她對兒子的寬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兒子的愛。我們也為男孩慶幸,他純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為母親給了他把話說完的機會。
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年輕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十分關(guān)愛,但每當(dāng)孩子在學(xué)習(xí)和生活上遇到問題向父母訴說時,稍不如意就會遭到打斷,輕則斥責(zé),重則打罵,孩子只能將話咽回去。
孩子說話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的放矢,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產(chǎn)生對抗情緒,以致雙方相互不信任,溝通困難。
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會使孩子產(chǎn)生自卑情緒。孩子對父母訴說內(nèi)心的感受,其實是提高表達能力、增強社會交往能力的極好機會。
父母應(yīng)耐心地讓孩子把話說完,孩子說得有理,應(yīng)該贊賞;孩子說得不合理,可以進一步交換意見,直至解開孩子心中的疙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563203.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