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三記耳光”看中西教育的差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國外早教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看過電影《刮痧》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影片。姑且不談這個,但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三記耳光”--丹尼斯為爭奪游戲機而給同伴的一記耳光,父親許大同因“給對方父母面子”而給兒子的一記耳光,兒子又以父親的“打是親,罵是愛”為由給同伴的再一記耳光。這三記耳光不僅重重地打在影片當事人的臉上,更重重地打在電影熒屏前每一個人的臉上。

  由此,不得不引發(fā)我們對中西家庭教育差異的思考。

  的確,在每一個中國人眼里,兒子先動手打人,事后又不肯認錯,在雙方父母在場的情況下,父親打兒子一巴掌的“給對方面子”的理由也是情有可原的,甚至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打是親,罵是愛”一直就是中國千百年來的一句古訓,說的是因為關心所愛的人,對他的錯誤行為加以指正的方式,所謂的“愛之深,恨之切”。錯在哪里呢?關鍵在于對方并不是中國人。

  在西方國家,拿許大同的朋友兼上司昆蘭來說,他的觀點是小孩子間打打鬧鬧在所難免,父母何必大動干戈,許大同打兒子就是不對,說“給他面子”只是幌子而已。西方人把人身權利看得重于其他,認為那是絕對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何況對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小孩。他們從來就不會認為打和罵與親和愛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他們的家庭教育里當然也就不會出現(xiàn)類似的字眼。

  中西家庭教育存在的差異不言自喻,又豈止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分蘋果的故事。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說,他小時候,媽媽買了一些蘋果,兄弟兩個都想吃最大的哪個。他的媽媽就笑著說:“你們來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2塊,你們2人一人一塊各自負責修剪,誰干的最快最好,誰就能得到它。”結果他贏了,并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而一個中國犯人也說道,小時侯,他的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個又紅又大的,這時弟弟說了他想說的話,結果被媽媽罵了一頓:“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那個犯人就靈機一動改口說:“我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結果他受到了媽媽的獎勵。從此以后,他學會了說謊,然后開始不擇手段。

  同樣是分蘋果,但結果卻不一樣。

  外國的那位母親選擇了讓孩子用自己的雙手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那位中國母親,卻讓孩子用虛偽的話來換取他們心中想要的東西。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中國亦屢見不鮮。究其根本原因,怕是中西家庭教育出發(fā)點的不同導致的吧。如此種種,足以讓我們對家庭教育重視起來。

  與此同時,中西學校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區(qū)別。

  最大的區(qū)別在中國培養(yǎng)的學生只注重“解決已知問題”,而西方等國家,主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探索未知問題”的能力。

  這個道理的最佳明證莫過于一位中國母親攜女兒赴英讀書的經(jīng)歷與體會。

  他們?yōu)榕畠哼x擇了英格蘭一所中學就讀。女兒剛入學時,就碰上連續(xù)三周的游泳課,還是租用私人游泳池上課,這讓女兒和她母親都感到新奇。更讓母親感到新奇的是,她每次遇到校長,校長都是問“你的女兒快樂嗎?”,從不問女兒的學習成績什么的。于是她轉而問女兒,女兒重重地點了點頭并說:“我覺得上課好像在玩游戲。前幾天在上數(shù)學課時,我們就學去買東西”。女兒一周只要做一次家庭作業(yè),你說她快樂不快樂?學校父母會的氣氛也熱烈而融洽,老師對學生都是以肯定和鼓勵為主,成績單評語也多為建設性的,從無中國式“排行榜”的尷尬。英格蘭的中學,很多科目都可自由選修,家庭作業(yè)也多般要學生到圖書館找資料寫報告。英國的老師并不以誘導學生讀書為己任,認為那是父母與孩子去溝通的問題。然而他們卻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山野教育”,讓學生經(jīng)受磨練,訓練學生的體能、冒險精神和生存能力。

  讀罷不免讓人心生羨慕?纯矗覀兌际窃趺催^來的:12年的寒窗苦讀,堆積如山的作業(yè),無休無止的考試。長久以來的壓力已使得我們學會沉默,并且逐漸變成習慣;使得我們不會說話,只會默默承擔這一切。這種填鴨式的教育,該謀殺了多少人的才氣與個性啊。

  然而怎么辦呢?這是在中國。你的出生地決定了你必須背著沉重的書包上學;又必須按時完成作業(yè),不允許出錯;必須為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埋頭苦讀。難怪在我們的中學生作文里,會有這樣的字句:“大清早,家中就傳出一陣殺豬似的慘叫,‘哇!媽,你干嘛不叫我?還有15分就上課,我死定了!’說完,我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向學校奔去”。

  誠然,中西教育的這種差異一定程度上是由中西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我們不能說一定可以消除這種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使這種差異小一點,再小一點。因為,那正是我們需要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6321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