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素質與能力教育??兒童教育的主要目標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眾所周知,教育是讓人在德、智、體、美、勞(技能)五方面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不知從何時起,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應試教育成為中國教育的最大主題,而且這個主題一直貫穿到幼少兒教育。高分數(shù)、低能力、低素質的現(xiàn)象在中國已成為普遍的現(xiàn)實問題。教育專家指出,糾正中國教育的失足應從兒童教育開始。

  學校和家長考量兒童學習的標準是學習成績。為了提高考分,將別家的孩子比不去,考上重點學校,家長們較勁似地讓孩子沒日沒夜地參加各種課外補習、學課比賽。激烈的升學競爭與單一的知識化標準,家長們只關注孩子學會了多少單詞、考了多少分數(shù);老師們更多地讓學生大量做練習題、模擬題、考試題……,似乎只有大量重復地做題,考試分數(shù)才會高,未來就會成才、成功。這顯然是不合事實的邏輯。

  應試教育的杰出學生只是社會上的平庸者。首份《中國狀元職場狀況調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國各省狀元“全軍覆沒”,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在從政、經(jīng)商、做學問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他們在自己的工作與研究領域大多只是平庸者。究其原因,是因為高分者心理素質與能力普遍不高。

  應試教育也應對生存能力低下者負責。偏面追求分數(shù)的教育體制,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偏低,這嚴重影響了他們未來的就業(yè)。我們已經(jīng)無數(shù)次看到大學生不能適應企業(yè)需求的報道。更嚴重的問題是不少大學畢業(yè)生缺乏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啃老族”(指年過十八的年輕人,不讀書或大學畢業(yè)后也不工作,靠父母養(yǎng)活)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為我們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敲響了警鐘。

  令人擔憂的是,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應試教育已向幼兒階段浸漫,嚴重影響了幼兒的智力與身心健康發(fā)展。不少家長讓不到二歲的孩子背單詞、記漢字,社會上不少培訓機構也為迎合家長們的“非理性”需求而搖旗吶喊。曾幾何時,80后讓社會失望、無奈;現(xiàn)在90后也開始讓人們驚噓了。雖然國家的教育改革一直在力圖糾正唯分數(shù)標準。但社會慣性與擇校壓力仍讓00后的家長們不敢在應試教育上松一口氣。中國國際幼兒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北京華夏童年兒童教育機構顧問、兒童教育專家張立明教授告訴記者:3—12歲的時期,是完善人格、提升能力、建立社會認知的重要階段。如果單純重視知識教育,對于人的健康發(fā)展極為不利,容易固化人的思維,使人想象力、人格力得不到開發(fā),導致心理素質低,成年后不能適應社會。

  從人一生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3—12歲的幼少兒教育應是以人格素質與學習能力為主的教育,主要以激發(fā)兒童主動性學習興趣為起點,培養(yǎng)孩子人格素質與學習能力,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與人格心態(tài)。張教授指出,盲目給孩子灌輸過多的知識,如同“拔苗助長”,不僅不會提到好的效果,反而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減。近年來有關機構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調查也表明,我國少兒的學習興趣在日趨下降,厭學風氣盛行。這不能不令人憂慮。北京華夏童年教育機構與中國國際教育研究院通過八年的幼少兒學習能力的研究表明,幼少兒教育不應急于在知識上進行灌輸,多重視人格素質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會有良好的學習成績與學習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57386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