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許多父母大概驚訝之余往往會反駁道:“我們讀過很多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書,并且在盡可能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一個友好的氛圍。然而當我們心平氣和地說過四五次‘不’以后,我們的孩子卻毫無反應,難道這樣我們還不該生氣嗎?”
其實我們要注意在大多數(shù)時候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在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那么這條建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由于當父母們給孩子立定戒規(guī)時,往往會犯一個錯誤。那是由于他們的出發(fā)點是他們認為小孩子已經完全可以像大人一樣的去理解“遠方”傳來的話語。然而,父母說出的“不”,首先來講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詞匯,必須要被填充進某些內容,即必須獲得某種意思。
這里有個詞就很關鍵了:耐心!其實,小孩子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把父母所說的“不”真正的記在心里,而且可以“永遠” 去照做。那么,如果大人們能夠在今后幾個月或是今后的幾年里,都可以不再經常重復所謂禁令,那相比之下花費這一點點小心思,不就是顯得微不足道了嗎?父母要孩子必須服從的命令到底能夠取得多大的效果,是十分令人懷疑的,因而這常常會妨礙父母盡最大的能力去施展他們的耐心。但是一聲充滿理解的和善的友好的“不可以”“不能夠”,也不總是足以使孩子遵守人與人共處的規(guī)矩。
這中間存在著許多早期學習過程的實質:小孩子更能夠通過感覺而非理性與別人交流。那么這也可以解釋為,為什么很多小孩子明明了解父母所說的“不”是指什么,但卻不肯照做。這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新事物、嘗試新事物的興趣,要比理性的聲音而言對他們的作用要強烈得多。所以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要用一種舒適的——或許身體上真的能感受到的——感覺,直接的將“不”的后果向孩子傳達過去。只要小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在與他親近,且因此而感覺到自己享受到了父母的關懷和愛護,那么他就會高高興興地接受去父母的“不”,速度快得令人驚奇。
這個時候的家長應當——在可能的時候——有目的地去接近孩子且采用游戲的方式去訓練他作出自己本身所期望的反應。這一方式比直截了當?shù)貙λ嵝、大呼小叫或斥罵要困難許多。然而,這樣的話,你說出的“不”便同自己和孩子有了積極的親近、以及和某些行為模式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行為模式不久便會為孩子所熟練和掌握,以致會成為他的習慣。
然而,即使家長已經給他足夠的照顧,會和他一起玩,同他親近,但也要想到,孩子會盡情的享受“不”字游戲帶給他的快樂,他一邊跟著家長說“不”,但一邊卻做著家長本想禁止他做的事。這時可千萬別動搖,你要接著在這一天中保持友好的行為。在幾次“學習過程”之后,孩子便會很自然而然地注意到給他立的新規(guī)矩,可以給家長一份驚喜。
倘若您想把某條禁令貫徹下去,那么你不能夠只采取和孩子在一起這個辦法。因為這種單一的關懷會讓孩子在不久后便知道,他只需要違反禁令行事,就可以獲得父母的關心——這樣的話,所有的努力就可能會適得其反。我們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甚至會把懲罰當作關懷看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9066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