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直覺:別人東西要敬而遠之
別人東西要敬而遠之,這似乎是國人都有的直覺。為的就是避免讓人家誤會我們虎視眈眈地想竊取,同時也是一種知足表現(xiàn),家里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不應(yīng)該去外面到處羨慕忌妒.....
以上是大人的內(nèi)心戲,而小孩的世界里想的只是“要玩”而已。但是,如果連我們大人都這么壓抑情感,潛移默化中也難怪小孩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總是缺少一份跨出去的勇氣。
Devin剛滿一歲時,公園里的所有的坐騎他都想要攀上去,常常我得上演拆散情人的戲碼,硬把他拉下來。而這時候,十個洋人中大概會有八個主動跟我這么說:“他想騎嗎?拿去吧!”
小孩覬覦人家的東西,已經(jīng)讓我很困窘了,想不到還要對方來解圍。繞了一兩圈后,我始終覺得不好意思,想說有騎到就好,半推半拉,總是匆匆地把車子歸還物主,幾次還快到主人問我要不要再給小孩騎一會。
于是,公園混久了后,我們的東西也越帶越多了。這時換洋人湊過來:“這個東西可以借我們嗎?”當(dāng)然通常都是看中放在一邊的物品,很少會有人直接指著別人手中打得正熱的玩具,這根本是飛蛾撲火!
洋人大方,因為他們會爭取自己想要的
不管是已經(jīng)會講話的小孩,或是爸媽帶著呀呀學(xué)語的嬰孩,洋人都很敢開口。遇到我這種害羞人士,人家都開口了,當(dāng)然二話不說地遞出去,有時胡亂給,都忘了是Devin要我先幫他保管的。
尤其在面對那雙望穿秋水的小眼瞳,我簡直是一個公園玩具出借中心。
“媽媽,我的挖土機呢?”Devin抬頭問起今天的重頭戲。今天出門前,我興沖沖地預(yù)告說有片砂土可以盡情地開挖,可是現(xiàn)在因為媽媽濫好人的個性,早把挖土機轉(zhuǎn)手不知借去哪了。
雖然車子并不會不見,但當(dāng)下我得立刻解決這個自找的麻煩,掃描四周,剛好有一臺塵封許久的車子停在約莫4歲男孩的腳邊!巴郏∮猩笆囈,我們?nèi)ジ莻人借看看!币姭C心喜的媽媽,完全拋開傳統(tǒng)文化的矜持,講個話而已又不會少一塊肉。
還好Devin尚未思考挖土機的下落,就已經(jīng)被我高亢的音調(diào)吸引過去。于是,我們一起過去,準備借車。
“哈嘍!可以跟你借這一臺車嗎?”反正公園里互相交流的情形很常見,我十拿九穩(wěn)地等著小男孩應(yīng)允。
“喔,不行,我現(xiàn)在想玩了。”晴天霹靂!怎么是這樣的回話,枉費我總是無條件地分給你們洋人小孩,我的善良世界觀就要從此崩解了......
“但是這個很好玩喔!”小男孩轉(zhuǎn)頭拿出他剛在玩的混凝土攪拌車,“你們一定要試試!蔽疫在判斷這個世界是不是要真的是善良的時候,Devin說完謝謝后已經(jīng)一把抓住攪拌車開進沙土里運作。
常常我們覺得洋人很大方,這幾年的經(jīng)驗讓我覺得,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很常爭取自己想要的。他們的腦袋李沒什么小劇場,不需要排解內(nèi)心的掙扎,想要什么就沖了。
因為他們知道,最差的情況就跟原本一樣,沒有而已。就因為如此,所以當(dāng)別人也這么要求時,自然而然很能體會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自然也給的爽快。
同理心的練習(xí):實際經(jīng)驗效果最好
現(xiàn)在的時代,大家都很明白同理心的重要,也非常強調(diào)從小就要開始培養(yǎng)。書上表示大多數(shù)的小孩要到進入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歲]才能建立真正的同理心,當(dāng)然也可以通過練習(xí)來實現(xiàn),其中實際經(jīng)驗的效果維持最久。
對應(yīng)到借玩具這件事,由于洋人小孩常常不加思索地“開口要”,因此當(dāng)他們變回玩具所有者時,很容易連結(jié)過去他也是這么渴望別人分享的感受,不需揣摩,不用講得口沫橫飛,就是非常實際的同理心運作。
這比起我在耳邊不斷洗腦分享的真諦,解釋“你不用就代表你現(xiàn)在不想玩”、“別人沒有玩具,心里一定很傷心”,或是用繪本模擬情境角色扮演都來的印象深刻。
只需要主動出擊前,幫助孩子說出當(dāng)下的情緒:“你是不是真的很想玩。”,再補一槍:“以后別人跟你借玩具,他也跟你一樣真的很想玩。”然后就可以牽起他的手,或者給他勇氣推他出去自己爭取。
至于最后洋人到底借不借,倒也非常直白地衷于自己的想法,絕不委屈自己。所以當(dāng)他們角色互換被拒時,也不太會難過、覺得挫敗或天要塌下來了。
人是欲望的動物,何況一個七歲前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思考的孩子,幫助他用合理正常的管道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不僅讓分享有同理心的支持,更能為自己的將來做主。
小編總結(jié):
其實,小邦已經(jīng)開始覺得兒子的受挫能力有點差了,在遭到拒絕后就懵了,一臉尷尬樣。小邦想,這可能也和他幾乎從來不拒絕別人有關(guān),他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所以沒辦法接受別人拒絕他。
分享前,曾經(jīng)嘗過跟別人借東西時的那份期盼,大方的行為就會自然地流露。同樣,如果自己真心不想借時能正確表達出想法,那之后借不到別人玩具自然也能坦然接受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59327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