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提示:父輩的教育就是榜樣的力量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為鳳凰衛(wèi)視《軍情觀察室》的主持人、香港資深軍事評論員、享有“民間軍事評論家”美譽的馬鼎盛,是一個“用筆寫軍事、用嘴侃軍事”的評論員,也是每逢世界范圍內(nèi)戰(zhàn)爭風云乍起時,國內(nèi)外傳媒競相“圍追堵截”的采訪對象。

從父輩們的抗日愛國說起

馬鼎盛出身名門,是大名鼎鼎的聲震粵港兩地、開一派之先河的粵劇大家馬師曾和紅線女的兒子,他的曾祖父曾在武漢“兩湖書院”做掌教,祖母曾是民國初年第一批女性校長之一。有著如此家世,他本該走一條“學而優(yōu)則仕”或是吹拉彈唱繼承父輩衣缽的道路。誰料想,他卻自幼癡迷于軍事,矢志不渝地研究戰(zhàn)爭,并以像古人曹劌那樣以“野人”身份論戰(zhàn)為榮。

“為什么會喜歡上軍事?”這是我與許多人都費解的問題。

馬鼎盛不假思索地作答:“我是1949年出生的,與共和國同齡,是大家所熟知的‘老三屆’中的一員。保家衛(wèi)國的抗美援朝、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成長環(huán)境,已經(jīng)成為我記憶中永不消失的風景。在新中國成立后,我的父母放棄了在香港的榮華富貴,回到廣州創(chuàng)建粵劇事業(yè)。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媽媽把我送到北京讀書。北京人特別關(guān)心時政,無論是掃街的、騎三輪的、老爺爺、老奶奶都能講一番大道理。沉浸在濃郁的政治氛圍中,耳濡目染,我養(yǎng)成了關(guān)心政治、關(guān)心時事的習慣。”據(jù)馬先生回憶,“那時候,班里的軍人子弟備受推崇,他們身穿‘國防綠’雄赳赳氣昂昂地在校園里走來走去。當時,我特別羨慕他們,心想:這江山就是人家老子打下來的,能不神氣嗎?肅然起敬的同時,我也在想:這‘江山’到底是怎么打下來的呢?于是,我開始看《紅旗飄飄》,看毛澤東的專著,看《資本論》……看著看著,我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離我們并不遙遠。”

于是,我們的話題自然而然地涉及到抗日戰(zhàn)爭。馬鼎盛告訴我,他也是兒時從父輩那里聽到有關(guān)“抗日愛國”的事情。“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就經(jīng)常教育我,一定要有中國人的氣節(jié),要多做有益于中國強大的事情。爸爸說在抗戰(zhàn)期間,他在香港每年都要捐獻出自己的半年工資作為抗日經(jīng)費。日軍曾經(jīng)強迫他演戲犒勞軍隊,但是他寧死不從,毅然決然地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回廣州。”

聽馬鼎盛回憶往事的時候,我眼前浮現(xiàn)出蓄須明志拒絕為日本軍閥演出的梅蘭芳、慷慨解囊捐出一架飛機支持抗美援朝的常香玉等老一輩藝術(shù)家的身影。我不禁感慨:“怎么這些老藝術(shù)家們都這么有責任感、這么愛國呢?”

“因為他們都有切膚之痛,他們受迫害最深,知道什么叫國富民強。其實,現(xiàn)在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群體,做人必須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馬鼎盛回答。

“父親教育我要志存高遠”

“父親留在我記憶當中的就是兩個字——嚴厲。我上小學的時候,大家都要穿童子軍式的校服,男孩子們都穿統(tǒng)一的短褲。那時候,我時常因為身上有被父親責打的傷痕,而寧愿違反校規(guī)在凳子上罰站,也不好意思穿短褲。對爸爸怕成什么樣子?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一次,我正在練字,沒有察覺父親站在身后觀看。等到我發(fā)現(xiàn)的時候,就看見父親正抬起一只手來。我當時就想:完了,又要挨打了!不料父親竟然慈愛地拍了拍我的頭,夸獎?wù)f:‘這一筆寫得不錯!’真是喜出望外的感覺。”

在馬鼎盛的印象中,父親馬師曾一向以文化人、劇作家而非單純的演員自居。他很少跟家人談?wù)撟约旱臉I(yè)務(wù),總是引導孩子們要多讀書、多學習、立大志。

“一次,爸爸帶我見過周恩來總理后,問我長大了想不想當周總理那樣的人?我連忙說:‘我可不敢,我從來就沒想過。’爸爸聽后,嚴肅地告誡我說:‘不對,你應(yīng)該有這樣的志向。古人說,取法乎上,望其中而得其下。如果理想都不遠大,你的發(fā)展就更有限了。’”

往事悠悠講給女兒聽

日前,出版社在力推馬鼎盛回憶青少年時代的新作《朦朧的年代》時,曾寫下如此煽情的文字:“在親歷了‘紅衛(wèi)兵’運動的狂熱和‘文革’的大串聯(lián)之后,一個切·格瓦拉式的‘憤青’返回香港。他是怎樣成為一名馳名中外的軍事分析評論家的?《朦朧的年代》或許能告訴你其中的秘密。這還是一本寫給男孩子的成長之書。親歷的故事,紀實的風格,再現(xiàn)了那一代狂熱少年的青春夢想和精神成長軌跡。”

對此,馬鼎盛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在接受各家媒體采訪的時候,記者們往往會‘深挖’我的青少年時光。后來,母親提醒我說,不如寫一部回憶你成長經(jīng)歷的書吧,或許對當今的孩子們有益。俗話說得好:千金難買少年貧。我想真實地再現(xiàn)我們的‘饑寒歲月’、我們青少年時代的光榮夢想與理想破滅后的苦悶與彷徨,讓像我女兒這樣的‘新新人類’了解一下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史,確實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我應(yīng)該擔負起這個責任來。”

“于是,我認認真真地把自己記憶中點點滴滴的往事匯集成《朦朧的年代》一書。女兒是我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因為書稿是由她幫我用電腦打出來的。當然,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我要為此付她工錢。但是,我的第一個讀者并不相信我所寫的那些有關(guān)饑餓、困苦、艱辛的回憶,她會說‘騙人啦,老爸’!于是,我只好停下來,給她講述這段真實的歷史,并且告訴她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周總理是我人生的榜樣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少年時代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人生理想,是他這一生刻骨銘心的追求。讓馬鼎盛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家中的兩位“重量級”女性——媽媽紅線女和他當醫(yī)生的太太都很贊同他從事軍事評論。在他心目中,這份事業(yè)也是一種對美與善的追求,因為精良的武器裝備都是極美的、有生命力的;而他研究軍事、評論戰(zhàn)事,就像醫(yī)生接近病毒創(chuàng)傷,是為了治病救人一樣,是要盡自己微薄的力量防止戰(zhàn)爭。

“記得我的一個表姐在考大學的時候,被北京師范學院錄取了。她認為自己的高考分數(shù)完全夠上清華、北大,因而想不通,央求我媽媽帶她向周總理反映反映?偫碚f:‘從什么時候起,師范只能收成績低的考生了?都知道名師出高徒,你平均80多分不去教書,偏偏叫五六十分的去教,豈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說這話的時候,總理的侄女周秉德正好在場?偫砭徒榻B說,‘你們的秉德姐姐當年也是優(yōu)等生,她可是主動要求讀師范呢!’”

“告辭的時候,周總理和我們一一握手。輪到我的時候,總理說:‘明天是晴轉(zhuǎn)多云,還是間有陣雨?你這個馬尾云!’原來,一年前我們隨周總理去北戴河。我和哥哥在月臺上斗嘴,我說天上有‘馬尾云’,明天一定會下雨。可是,哥哥死活不信。這番爭論,被一旁散步的周總理聽到了……周總理的記性可真好啊。其實,總理不僅是記性好,而且總理非常尊重我們小孩子,從握手的感覺上就能夠感受到總理的真誠。在艱難歲月中,總理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光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周總理是我人生的榜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60865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