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沖突家長不要插手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當下,大部分的中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唯一的孩子從降生那一天起就被成年人團團圍住,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操辦,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做一個乖孩子,給他身邊的成年人帶來歡樂。

人類是群居動物,無論獨生子女如何嬌寵,都無法避免走出家門,與其他人打交道。這個時候,家長的焦慮往往成倍增加,因為父母們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肉嘟嘟的小寶貝,居然不懂社交禮儀!他不肯跟小朋友分享,還伸手打人;他不肯跟鄰居朋友打招呼,拒絕叫人問好;他認生、害羞、怯懦、自私、沒有禮貌……

很多時候,我們成年人往往誤解了孩子的世界。兒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著他必須彬彬有禮、見誰叫誰、謙讓合作、沒有沖突,兒童社交能力的發(fā)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我們教,他就會的。兒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fā)的。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認可他人存在、體會他人情緒、接納他人行為,這些都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經(jīng)驗才能練就。

如何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

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家長們往往備感頭痛。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沖突是壞事情。我們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沖突,就意味著關(guān)系破裂,所以我們一向避免沖突、壓制沖突。因此我們也難以接受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難以克制自己一個箭步?jīng)_上前,替孩子解決矛盾的沖動。

這時,我們不妨向動物學習學習。小獅子打打鬧鬧時,獅子媽媽和爸爸都懶懶地趴在一邊,不理不管不干涉。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們解決矛盾,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和平與寧靜,卻打斷了幼獅練習生存技巧的過程。

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給“社會”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間的沖突,也并非意味著我們袖手旁觀,毫無作為。孩子的社會交往活動是從他降生第一天開始的,他與別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們這里得到練習,所以,我們怎樣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樣跟別人打交道。我們怎樣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沖突,孩子就怎樣處理他與別人之間的沖突。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訓練師,是他們社交行為的模板。

要不要讓孩子學會謙讓

對于兒童的社交活動,家長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讓孩子學會謙讓?孩子受欺負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童年時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善良的、人類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這種堅實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夠的內(nèi)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

很多家長這樣說:我的孩子太謙和了,別的孩子搶他的玩具還打他,是不是該教他誰要打你就打回去,誰搶你的玩具你也搶回來,或者干脆站在一旁看著誰搶我孩子的玩具我就上去教訓他,甚至教訓對方孩子的家長,讓孩子知道必須搶打爭斗,不教育他這些不行,他將來無法適應這個社會,他謙讓別人,別人不謙讓他呀!

由于我們社會大環(huán)境所致,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沖突和矛盾,父母的焦慮和恐懼就跟開水一樣滾滾沸騰,家長們生怕孩子眼前吃虧,將來挨欺負。其實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謂世界“險惡真相”。

孩子尚處于分辨善和惡的朦朧狀態(tài),如果我們教給他一套懷疑一切、錙銖必較的作為,他成年后會怎樣對待這個世界呢?誰還敢跟他來往呢?如果我們給孩子營造一個善良的環(huán)境,他成年后會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和他人,他會主動去做善良的事情,他會下意識地尋找并且吸引同樣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會排斥那些不善良的東西。一旦他很清楚“善”是什么,識別“惡”就不那么難了。

如果我們過早地教習孩子不能吃虧、競爭競爭再競爭,那他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惡了,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讓孩子對世界充滿恐慌。

說句大白話吧: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怎樣對待你。你看這個世界充滿險惡,你就會遭遇很多險惡的人和事;你看這個世界充滿善良,你就會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62159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