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父母三“非愛行為”傷孩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在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jié)里,許多孩子都收到了父母準備的各種禮物,但一些孩子并不開心,因為父母并沒跟他們一起過節(jié)。和溺愛、強求、限制一樣,重視物質卻忽視親情是許多父母常有的“非愛行為”,這一心理學專業(yè)詞匯如今正在教育領域引起越來越大的關注。

  父母應注意三類“非愛行為”

  在心理學上,“非愛行為”是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非愛掠奪。多年來一直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的專家余允珠,結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長和老師針對孩子的幾類“非愛行為”。

  一是帶附加條件的愛。

很多孩子從幼兒起就常聽父母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乖才愛你”之類的話。這種情況隨著孩子長大演變?yōu)閷⒆訉W習成績、藝術特長等的要求——這時候常有“你看XX學習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樣媽媽就高興了”的話。如一個小學男生向余允珠的熱線傾訴,自己因為沒完成作業(yè)被老師批評了,回家被媽媽痛罵一頓:“我是單親媽媽,拉扯你多不容易,你就這樣不給我爭氣……你給我滾!”他覺得壓力很大,覺得媽媽不再愛自己了,非常痛苦。

  很多時候,也許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過高、過多的要求就是一種“非愛行為”。

  二是沒有原則的愛。

  最常見的是家長無限制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如今年媒體曾報道,一位母親為慶祝女兒小學畢業(yè),買了個價值約2萬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強制或限制的愛。

  余允珠手機上有這樣一條短信:“媽媽從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么也面對不了。我現在感覺我和其他同學有差別,跟他們喜歡的不一樣,我就像異類!”一個女生則發(fā)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么過下去”,因為父母強制她把打籃球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可那是她最大的愛好。余允珠說,家長往往打著愛的旗號,要么替代包辦孩子的生活,要么強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從0歲至6歲的“寵物期”,到12歲至18歲的“壓迫期”,很多孩子就這樣在非愛行為中成長起來,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人格傷害。

  “非愛行為”會導致仇親、仇師。余允珠曾針對中小學生做過調查,結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對父母家庭有意見和不滿;對老師有意見的則達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絕大部分孩子不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胺菒坌袨椤笔垢改概c孩子無法互相感受到對方的愛,例如一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咨詢,說孩子床上藏著鐵棍。孩子哭訴:知道爸爸在外面工作辛苦,他有時對自己非常好,但只要自己學習出問題父親就兇殘地打自己。父親則說,自己小時也常挨打,打著打著就長大了,這是為了讓孩子成才。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記者看到這樣一條發(fā)給余允珠的短信:“也許我真的是垃圾,真的是他們口中的爛泥扶不上墻”。余允珠說,現在心理亞健康的孩子很多,他們幼小的心靈無法承載父母的過多要求和期望,導致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最終失去自我。他們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期待里,表現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產生極端情緒等問題,而心理和身體的亞健康最后會導致品德的亞健康。

  “非愛行為”弱化孩子能力。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漸漸變質為操縱孩子的生活,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習慣了凡事聽人安排后,能力越來越差。記者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母親非常溺愛女兒,且要求女兒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學習和鋼琴考級上,生活瑣事全部由她代辦。以至于到孩子考上大學的那一天,她開始為孩子的生活自理發(fā)愁,因為女兒連洗澡都不會:直到女兒18歲,每次洗澡都是母親幫她洗的。

  尊重孩子給予不摻雜念的愛

  怎么改變自己的“非愛行為”?如何避免因愛給孩子帶來傷害?余允珠認為,父母對孩子發(fā)自內心、純凈無暇的愛是最好的教育。她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行為,父母要給孩子相當的空間,讓他發(fā)展個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和信件,因為不但侵犯孩子的隱私,也關閉了他宣泄交流情感、自我調節(jié)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審問犯人一樣詢問孩子一天的行蹤、發(fā)生的事情,可以問“今天學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嗎”;在孩子愿意傾訴的時候要認真聆聽,而不是忙著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導和適當的幫助。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對孩子“不乖”的行為應“放而不棄、管而不壓、訓而不辱、幫而不替。”如一位小學生發(fā)短信傾訴:“我實在太想養(yǎng)一只小貓了,可是爸爸不同意,老師幫幫我吧。”余允珠對她說:“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會照顧好小貓,養(yǎng)了小貓我會更有愛心,而且不會影響學習!痹谶@樣的引導和幫助下,孩子最終達成了愿望,而且意識到了養(yǎng)小貓需要有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

  三是正視親情中的矛盾。對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應當理性處理,不應一味采取打罵方式,這樣反而會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尋求專家?guī)椭。例如床上藏著鋼管、與父親關系緊張的那位孩子,在父母帶著他找專家咨詢后,最終化解了父子矛盾。

  四是不求回報。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心態(tài),不能有“現在我養(yǎng)了你,你以后就養(yǎng)我”“以后要讓我過好日子”“要好好學習我才有面子”等心理。這樣要回報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63541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