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孩子說心聲家長要傾聽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父母學堂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聽比說重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

  辛苦工作了一天,把女兒從幼兒園接回來后,媽媽指著桌子上的兩個蘋果問:“軒軒,你先挑,你要吃哪個?”

  “我要先吃那個又大又紅的!”

  講了多少遍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了,怎么還這么冥頑不化呢?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不滿地追問:“為什么啊?”

  “然后,我再咬一口那個小蘋果,嘗嘗哪個更甜。我要把甜的給媽媽吃!”

  媽媽高興地把女兒抱起來親了又親,心里暗自慶幸剛才沒有急吼吼地批評教育女兒,而是讓女兒把話說完整了。

  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曾幾何時,我們是樂于、善于傾聽寶寶的聲音的,從寶寶呱呱墜地的第一聲啼哭到“咯咯”的歡笑聲,喝奶后打嗝的聲音、吃手指時的吧唧聲、咿咿呀呀的學語聲……用心聆聽如聞天籟,然后是一家人快樂地分享。當所有的第一次伴隨著寶寶成長的腳步逐漸轉為常態(tài)時,我們年輕的父母們也已經(jīng)重新回歸到緊張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去。在工作或大或小的壓力下,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父母開始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孩子的話語和表情。

  “在我們?nèi)粘5臏贤ㄖ校芏嗳瞬蛔杂X地在忽視地聽、假裝地聽、有選擇地聽,真正能做到專注地聽的人很少。他們往往忽視了傾聽也是一種品質,高品質的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和基礎。”致力于研究兒童心理的芳子老師強調,“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聽比說更重要——首先應該積極努力地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斷章取義地聽,喋喋不休地說。”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有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把這話運用到孩子身上,大人們則多半沒有這份耐心——不忙的時候,還能夠仔細地傾聽;忙起來也就敷衍了事,反正是“小孩子,能有多大的問題”?

  小孩子說話真的不重要嗎?錯過了,也是可以彌補的?

  “一個人的表達形式是在12歲之前形成的,12歲之前的經(jīng)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芳子老師說,12歲之前一定要讓孩子的情緒表達得到滿足,否則會造成一生的“未完成事件”。“一個女士被‘心臟病’折磨了很多年,但無論怎么檢查,結果都顯示她很健康。最終,心理輔導為她解除了病患。原來這位女士小的時候因為家里窮被父母送給別人收養(yǎng),送出去5次,但每次她都倔強地逃回自己的家。這樣,她從小就覺得自己是沒人愛的。婚后,丈夫也是一個不善于表達感情的人,只有在她生病時,丈夫才會無微不至地呵護她。于是,為了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她就一‘病’十幾年……這位女士就是典型的因小時候被愛的情緒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留下的病根。”芳子補充說,“所以必須要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應該仔細傾聽孩子的講話,積極回應孩子的話,給他以良性的刺激,有效地提高他的表達能力。”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所說的話在孩子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希望自己在訴說時,孩子能夠認真傾聽——直視著你的睛睛,調動一切思維跟著你的話語“行走”。但是,我們有沒有反過來問問自己:每次孩子跟我說話時,我都在忙些什么?是不是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認真地看著孩子的眼睛,仔細地傾聽?

  學會傾聽——從孩子的心理出發(fā)

  日前,在由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組織的“傾聽兒童心聲”的活動中,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新聞官員查爾斯表示:“今天我們對‘訓導孩子’應有不同的理解,應轉變?yōu)榻虒Ш⒆印㈥P心孩子,而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一個好辦法就是認真地傾聽兒童的心聲。我們應該恪守的準則,就是當孩子帶著問題找到你的時候,你應當立即停下手頭的事情來回應他們。如果你當時實在是太忙了,那么你要向孩子解釋清楚,并且告訴他們什么時間可以專門來談這個問題。全社會都要認真傾聽孩子們的聲音,因為這是為孩子的成長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

  研究表明:寶寶在5個月左右就會對別人的表情有所反應,他開始能夠覺察他人在交流時的不同表現(xiàn),這是他模仿的開始。父母在與寶寶交流時,應該注意對寶寶的笑聲、哭聲做出不同的表情、身體動作和語調的反應。當寶寶真正能夠用語言和家人交流時,父母就更應該時刻注意向寶寶展示談話中傾聽的技巧。當寶寶發(fā)出聲音想吸引你或者對你咿呀說話時,父母要關注寶寶,努力地嘗試著了解他的意圖,并且在言語和表情上給予適時的必要的回應,從而讓寶寶了解交流的技巧和方式,逐漸學會在傾聽他人談話時要給予他人回應,并模仿具體的回應方式。

  三歲左右的寶寶已經(jīng)能用簡短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能簡單地陳述自己正在從事的活動;指出自己正在使用的物品名稱;能幫助補充說明故事或發(fā)生的事件;知道如何使用表達地點的詞語;能簡單地介紹、解釋他所完成的作品。但是,在這個時期,寶寶的發(fā)音并不清楚、準確,他經(jīng)常有表達錯誤或者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自己想法的表現(xiàn)。父母在這個時候要充分地尊重寶寶表達的愿望,要耐心十足地聽寶寶進行講述,不要輕易地打斷他的話。當寶寶不知道該如何確切地表達時,給予他適當?shù)暮喴奶崾尽?/p>

  三四歲的寶寶能陳述他剛剛做完的事情;說出他心中想要做的事情;告訴、解說如何做一件事情;知道各個房間以及常見事物的名稱;問許多“為什么”的問題。為此,父母們經(jīng)常感到束手無策,不知該如何解答才能與寶寶的認知水平相吻合。在這個時候,父母更要認真地對待寶寶的問題,不要應付了事或者是不予理睬,表現(xiàn)出很不耐煩的情緒。對寶寶要做到有問必答,當然只要做出簡單的、寶寶能理解的解釋就可以了,所給出的具體答案則要因人而異。寶寶當然會認真地傾聽父母所給出的答案。這時候,可以適時地配合身體語言,讓寶寶也看著你的眼睛,潛移默化地學會良好的溝通與交流。

  “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點,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更好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引領孩子的成長。”專家如是說。

  轉換視角——蹲下身來與孩子平等交流

  “凝凝,快看,天空中兩顆星星和彎彎的月牙兒組成了一個美麗的‘笑臉’。”爸爸說得眉飛色舞。

  “我怎么沒看見。”

  “這不是嘛?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

  “還是沒看見。”

  “怎么這么笨。磕遣皇锹!”爸爸很不高興地蹲下身來輔導女兒時,他發(fā)現(xiàn):前面的高樓正好擋住了小女兒的視線,站在這個高度確實看不到夜空中美麗的“笑臉”。

  瑞瑞搬來一把小凳子,努力地踩上去站穩(wěn),費力地伸手去拿柜子上的巧克力餅干。“一二三,一二三”……餅干撒了一地。

  “瞧瞧你干的好事!還不快下來,摔著了可怎么辦啊?”

  瑞瑞驚慌失措地看著媽媽,哭了……

  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那么就是另外一種解讀方式了。那么小的一個人要想吃柜子上的餅干,就必須開動腦筋去“智取”。怎么辦?首先要搬來一把凳子,前提條件是必須自己能搬得動的。很幸運,家里正好有這樣一個小凳子。于是,采取行動,把凳子費力地搬到柜子旁邊。然后,要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心理,扶著柜子踩到小凳子上面去。最后,既要站穩(wěn)保持平衡——別摔下來,因為還是差一點拿不到,所以還要不停地嘗試著摸來摸去……

  多么偉大的嘗試,不亞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開拓之旅!

  “只要有時間,只要發(fā)現(xiàn)兒子有不開心的表情,我就要求自己蹲下來,傾聽。讓兒子慢慢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不管對和錯,我總是愿意聽一聽,然后再下結論。能夠解決的當然應該解決,不能解決的,也應該跟他說明原因……如果我們總是站著面對孩子,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也許我們難以接受孩子的要求與愿望,但孩子同樣也難以理解——他小小的愿望為什么會遭到拒絕?”猶太民族有一句諺語:“上帝無法分散在每個人的身邊,因而創(chuàng)造了母親。”如果每個家庭的母親都愿意蹲下身來,嘗試著用孩子的視角看待事物,與之平等地溝通與交流的話,那么成人和孩子之間就會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就不會像圣埃克蘇佩里在《小王子》一書里所寫的:

  大人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理解事情,

  每次都需要人家解釋,對身為小孩子的我而言,

  這是非常煩人的事。

  蹲下身來,讓我們做一口充沛的井。當孩子需要援助時,我們會陪在他們身邊與之共情、給予他必要的鼓勵;當孩子要求獨立成長時,我們真誠地尊重他的興趣愛好和獨特的個性;在該善盡職責、教養(yǎng)孩子時,我們會細心傾聽、精心培育;在孩子想展翅高飛時,我們相信他的能力、為他高揚自信的風帆,吹響出征的號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646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