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怎樣培養(yǎng)寶寶的良好品質(zhì)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小明能說會道的,就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嘴就沒用了,凡是他想要的玩具,他就會一句話不說地從人家手里一把奪過來,為了這個家長沒少說他,還給他編故事聽,可是幾乎都沒有什么效果。一次,家長眼睜睜地看著他把人家搭在中間的積木拿走了,隨著嘩啦一聲,弄得人家孩子傷心地哭了。

  小明的爸爸氣得還打了他,但也無濟于事。現(xiàn)在孩子已經(jīng)滿4歲了,家長很擔(dān)心:再這樣下去,怎么得了?有什么好辦法嗎?

  分析

  愛模仿是3——4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游戲中他們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像小明那樣,別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見別人有的,自己總是想要。不知家長是否注意到在幼兒園的小班里,同樣的玩具會有很多,這就是為了能盡量滿足幼兒喜歡模仿的這一心理需要。盡管如此,孩子們爭搶玩具的現(xiàn)象仍時有發(fā)生。

  在品德教育中,以理服人本是我們應(yīng)恪守的教育原則,講故事也是幼兒教育常采用的方法。適當(dāng)懲罰(不是體罰)也不為過。那么為什么會讓我們感覺有的孩子似乎“屢教不改”呢?

  有這樣一個實例,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孩子,讓我們真正體會“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一個新入園的小班里,一個孩子哭著想要別人手中的小鼓,教師一看小鼓沒有了,就拿了個小鈴,叮鈴鈴地搖著遞了過去,這個孩子立刻破涕為笑,和老師一起高興地玩著小鈴。這時一個玩小鼓的孩子放下小鼓去拿小鈴,緊跟著,玩小鼓的孩子紛紛換成了小鈴。

  可以想像,在他們連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心理水平上,我們?nèi)ソo他們講一些抽象的道理,他們自然是難以理解的。就像我曾經(jīng)看到的那樣:一位教師對一個搶玩具的孩子說“你把寶寶的玩具搶走了,他沒有了怎么辦?”老師想通過讓他具體地看到“別人沒有了”,從而知道“自己不對了”。而孩子卻很坦然地說去那(指玩具架)拿一個。這就更清楚地說明此時孩子還不會進行“因為我搶了,所以他沒有了”的邏輯推理,也還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

  因此,有時我們絞盡腦汁編的故事也往往會感到白費心機。對孩子的教育本來就不是一加一必然等于二的結(jié)果,因此不能在達不到自己預(yù)期的效果時就用懲罰來顯示自己的權(quán)力,長期受懲罰的孩子要么因為反抗形成反叛性格,要么因為恐懼形成順從的性格,都不是我們教育的初衷,那么應(yīng)該怎么做呢?


  建議

  ● 擺正孩子在家中的位置,注意隨機引導(dǎo)。孩子的不良習(xí)慣許多是在自小的養(yǎng)育中就開始了,F(xiàn)代獨生子女家庭中,成人對孩子的愛往往是單向的。這種單向的愛,使孩子只會享受家人的關(guān)懷、照顧,而不知道還要去關(guān)心別人,再加上家長無意識的遷就順從,使孩子形成了隨心所欲“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式。在我們認為該教育的時候,這種“眾人為我”的心理優(yōu)勢,便會給我們的引導(dǎo)和培養(yǎng)帶來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們要根據(jù)幼兒自我中心的心理特點,在日常生活中耐心持久地加以引導(dǎo),如引導(dǎo)幼兒能將好吃的、好玩的與他人分享,讓幼兒逐漸體驗到除自己以外還有他人的存在,家長也無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為孩子提供一個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安樂窩”,這樣會延遲幼兒擺脫“自我中心”。

  可以利用幼兒對成人依戀的情感特點,讓幼兒知道成人也有高興、生氣、著急、傷心……并通過外部情感的變化,讓幼兒為了爭取被愛來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減少不良行為的重復(fù)的機會,使之得到慢慢的控制。 

  ●在教育中教給孩子簡單的交往語言,喜歡聽故事是學(xué)前幼兒的共同特點,但對于小年齡的孩子認識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點,如果我們把想教育的內(nèi)容含在故事情節(jié)當(dāng)中,他們?nèi)匀徊荒芾斫,我們還可以把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法反復(fù)地講在故事當(dāng)中,如:小雞對小鴨說:“你的大皮球讓我玩一會兒好嗎?”小雞對小猴說:”你的小汽車讓我玩一會兒好嗎?”讓孩子知道說這樣一句話,對方就能夠高興地把玩具給自己玩,然后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這樣的語言,并幫助他感受成功,讓幼兒在潛意識中產(chǎn)生搶玩具不對的印象。

  ●成人有意識地為幼兒樹立模仿的榜樣。模仿是幼兒階段主要的學(xué)習(xí)方式,特別是行為習(xí)慣方面。成人有意識地為幼兒樹立榜樣是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當(dāng)有的孩子聽了對方的請求仍然不能把玩具給同伴玩時,成人則應(yīng)以和幼兒平等的身份,去幫助幼兒進一步商量共同游戲的方法,如:“咱倆一起玩吧?”“你先玩,過一會兒再給我們玩!钡鹊龋層變簭暮唵蔚剡M行模仿,逐漸變?yōu)樽约撼晒煌?jīng)驗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孩子負面的行為自然會得到相應(yīng)的改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673178.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