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時與朋友小聚,酒足飯飽后開始聊起大學時的一些人和事情。聊著聊著話題轉到了以前經常被他們捉弄的一位同窗S身上,據(jù)說S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他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欺軟怕硬,當時S對班里有一位姓劉的同學服服貼貼,因為劉同學經常“教導教導”S,S從來不敢反抗,相反,一些相對“老實”的同學,卻是S欺侮的對象。有時,大家捉弄S太過分時,同班的女同學都看不過去,可想想S的所作所為,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學們都說,S的“待遇”源自S自己的處事方式。S來自一個比較有背景的家庭,但父親英年早逝,母親一個人把他撫養(yǎng)成人。班上有些同學覺得,很可能是這種家庭環(huán)境造成了S的性格缺陷。
可能,S的童年中發(fā)生了常人覺察不到的事情。由于沒有父親,他在小伙伴欺負他時,不敢拿出自己的勇氣來反抗,只能找些弱小的孩子“發(fā)泄”一下;還有可能母親的教育更多的傾向于孩子的聽話、不淘氣,從小壓制了他的陽剛之氣……
但是,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父愛的盲區(qū)。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有著玩笑式的對孩子感情的爭奪。尤其是母親們,普遍比她們的丈夫更喜歡孩子的依戀和纏繞,更喜歡孩子從初諳世事的語言說出對母親的感情偏向。孩子環(huán)抱著母親的脖子,帶著人之初最鮮活的奶音,母親也就放下手中的一切來迎合他 。常聽到年輕媽媽滿臉驕傲地抱怨道:我兒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敬而遠之。孩子的戀母情結受到母親有意識的引導后,甚至加劇了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小家庭親情關系向母性群傾斜”的趨勢。這實際上兒童教育的潛在危機。
兒童疏遠父親的“后遺證”將在孩子的成長中顯露出來。這種后果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往往是觸目驚心的。某位感情纖敏的女作家,所寫文章多為風花雪月類,她的多愁善感和迎風灑淚的僻好,也傳染給了與之形影相隨的兒子。兒子6歲時,便不敢走夜路,關了燈不敢入睡,喜歡積木及“小貓釣魚”之類的女孩子常玩的玩具,喜歡奶聲奶氣地認母親的好友做干媽,喜歡穿繡花衣服,為著衣裳干凈,他不喜歡“野小子”們的游戲:爬樹、堆沙、玩泥巴……女作家發(fā)現(xiàn)她兒子從不闖禍,從不踢球,“像個女孩一樣乖”。幾年以后, 女作家終于憂愁起來了,她說:“他哪像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呢?他的身體發(fā)育和他的性情多不相稱啊。”女作家終于意識到,自己有意要把兒子從丈夫身邊拉開,要兒子單對自己一人感恩親密,已經把孩子導入兒童發(fā)展的誤區(qū)。寒假,她主動請創(chuàng)作假去了外地,將兒子留給丈夫,任他們父子玩?zhèn)“人仰馬翻”!
父愛對孩子的重大意義和作用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為人父者是否都真正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重大意義和作用。父愛對孩子的影響遠不止于智力,還涉及體格、情感、性格等方面。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fā)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不強、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表現(xiàn)為憂慮、多動、有依賴性、被專家稱為“缺少父家綜合癥”。
一般而言,寶寶在媽媽面前表現(xiàn)得很安靜,而在爸爸跟前則表現(xiàn)得很興奮。研究表明,在絕大多數(shù)的文化和社會階層中,爸爸經常用不同的方式來抱寶寶,而媽媽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勢;爸爸的動作一般比較粗獷,喜歡通過身體接觸的方式與寶寶一起玩耍,而媽媽卻很輕柔平和,傾向于用玩具逗寶寶玩;爸爸給寶寶更多的自由去探險,不會過分保護,媽媽則傾向于溺愛和過分保護,對寶寶的每個動作都很緊張。在美國1998年6月的《父母》雜志中,父親被認為對寶寶的一生有下列影響: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更愛與寶寶玩鬧;
3、父親對寶寶的推動作用更大;
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復雜;
5、父親對寶寶的約束更多;
6、父親使寶寶更社會,他走進現(xiàn)實世界做準備;
7、介紹男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8、父親支持妻子;
9、幫助寶寶發(fā)揮潛能。
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出,父親在寶寶個性形成和行為塑造方面確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親的教育方式
父親的教育方式與母親全然兩樣。一些剛入學的學童普遍反映,每次考試結束后,母親關心的往往是分數(shù),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母關心的則是孩子的考試水平,有沒有受到緊張心理的影響。孩子考得不理想時,母親的常見反應是要孩子縮減游戲活動時間,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課上,父親則建議孩子暫時通過游戲和遠足來釋放自己的沮喪心理。
此外,跟父親親近的孩子一般懂得適度的沉默的好處,懂得別人的隱私值得敬而遠之, 好孩子從小不該“軟耳朵” 和“長嘴巴”。這一點正是母親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一些在素質不高的姨媽堆里滾大的孩子,自小懂得享用別人在非議中忐忑不安的快意,從小成了“家長里 短的傳聲筒”。這種壞毛病,綿延至孩子的未來,很可能對他的交友及信用產生影響。而跟父親親近的孩子,多少革除了傳播熟人隱私的毛病,因為男人世界的原則是“不隨便議人短長。”這一點保證了孩子們將來在不濫施同情、不輕信的同時,避免傷害他人以至自己也被流言擊傷。
正確地表達父愛
父親的力量強此之大,為人之父者充分認識盡父親之責的重大意義,那么,父親應如何表達這種父愛呢?專家為你介紹以下幾種方法:
一、付出時間相處。
現(xiàn)代家庭,尤其是白天為賺錢而拼命工作的父親,晚上與子女間相處的時間更是所剩無幾。好不容易全家齊聚一堂,本應閑話家常、充分溝通,增進彼此感情,但疲倦不堪的父親可能更愿意獨自清靜一會兒,看看電視,聽聽音樂,甚至倒頭就睡,沒有精力和興趣再陪孩子玩,這樣就失去了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其實,每天父親至少應該拿出二三十分鐘的時間來關注和參與孩子的活動,哪怕是給孩子講個故事,陪孩子搭一會兒積木,或者幫孩子洗個澡,甚至因故不能按時回家時,打個電話給家里,和孩子說上幾句話。不要小看這幾分鐘的相處時間,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的存在。
專家認為:孩子的記憶深處貯存著父親與他在一起的時光,如一起看電影、一起玩耍等。他們不僅從父親那里感愛到愛,而且能從父親的氣質、情感、智力等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中,為自身的心理與智力發(fā)育補充養(yǎng)分。
二、愛要讓孩子知道
如果把父親定義為賺錢養(yǎng)家的機器,那么在他結束一天的忙碌工作后,勢必會掛著一張撲克臉與家人相對,家庭氣氛當然好不了。事實上,現(xiàn)代社會中生養(yǎng)子女,只要經濟來源穩(wěn)定,一般都不會有太大困難。但在充足的物質生活條件給予之外,如何才能讓孩子得到最適當?shù)慕甜B(yǎng),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快樂長大,才是每一位父母應該耗費心思和精力去關心的問題。父親要平常應多親吻、擁抱、撫摸孩子,讓孩子時時體驗到父愛的溫暖。
三、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作為父親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孩子的長處和弱點,幫助孩子取長補短,樹立自信和勇氣。更不要擺出父親權威,命令和束縛孩子,迫使孩子完全按大人設計好的標準去發(fā)展。
四、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對其母親之愛,如夸獎、贊揚或微笑。夫妻在孩子面前互前愛慕,是確保給孩子愛的一種方式!
寶寶的路還很長很長,父親要做的還很多很多。要讓孩子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格,父親的作用是絕對不可忽視,也是絕對不可估量的。事實證明,從三四歲開始,兒童已經逐步認識到“媽媽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內涵。既然如此,別讓你的父愛停滯在心底,適時付諸行動吧,讓自己的孩子在父愛和母愛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壯地成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697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