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兒童的意志力如何形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首先,“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和痛苦,就發(fā)脾氣、焦慮”,在我看來有多種可能,可能是孩子遇到的某些事情是他能力所不及的、可能是父母的干涉不恰當、可能他生活在一對不會管理自己情緒的父母中、可能父母從未告訴過怎樣面對這個事情,因為父母尚未學會……一切要視當時的情景而來判斷。這些同意志力基本沒有什么關系。意志力這樣一個貫穿0——18歲成長期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在我看來過于宏大和關鍵的問題,期望用簡便、快捷、速成的方法告訴家長,這其實太難以做到了。

  意志力起源于專注:

  在成人的世界里,人的所謂的“意志力”是可以被強化訓練出來的。這就使許多父母誤認為兒童的意志力也是被父母透過某些事情馴化出來的。實際在兒童,意志力的形成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天然形成的過程,一種天賦的本能,一種成長的自然法則。

  有一次在飛機上,我看到一個四十多天的寶寶躺在媽媽的懷抱里,做著一項偉大的工作就是努力把手放進嘴里,努力的過程從他的臉上能看出來是艱辛的,但是一旦放進嘴里他的感覺立刻變成了喜悅、成就和滿足,寶寶就開始吧唧吧唧吮吸起來。他的媽媽看見他的這個行為后立刻微笑著把他的手拿了出來,說:“不衛(wèi)生、不衛(wèi)生。”寶寶惱怒地發(fā)出了抗議的哭聲,又將手努力著將手往嘴里放,這一次似乎又準又快。但是,游戲又開始了,媽媽又將孩子的手拿出來,這種反復的干擾使嬰兒對自己孜孜不倦的工作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損害。我對這位媽媽說:“他正在進行工作,請不要打擾他。”在媽媽正目瞪口呆的間歇,孩子又滿足地吮吸起來。

  蒙特梭利這樣說:這種對兒童經常的干擾行為所導致的后果可能嚴重到好象讓孩子永遠生活在噩夢中一般。

  兒童從出生那天起,世間萬物對于嬰兒來說都是第一次,光的明暗,物體的形狀,第一次放到嘴里的東西,第一次伸入嘴里的手,第一次喝到嘴里的糖水,第一次觸摸到的水或者一個物體,第一次向前爬動,第一次邁出的步子,第一次把東西扔出去……由于所有的事物都是第一次,所以嬰兒就具備了天然的專注,他要把所有的身心都傾注在這第一次中,第一次的感覺就是生命創(chuàng)造的開始。只要成人不打擾,嬰兒在0——2歲之間,總是越過前面經歷過的第一次繼續(xù)往未知的第一次進發(fā)。這種對世界第一次的體驗會持續(xù)兩年之久。這兩年兒童就對這個未知的物質世界奠定了認知的基本基礎。在這個持續(xù)的過程中,是專注載著這種認知往前走的。恰恰是這種成人都不經意的狀態(tài)為兒童未來的意志力打下了第一層的基礎。

  意志力來源于興趣:

  嬰兒頭兩年形成的這個基本基礎鼓勵嬰兒對一些事物產生期待和興趣,與頭兩年不同的是嬰兒不再會像頭兩年基于原始沖動而對事物產生興趣。這個時候的兒童是基于頭兩年積累下的認知,帶有智力目的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某些事情上。這種集中的過程能使兒童感到愉悅、輕松和滿足。正是這樣一個過程和感受才不斷形成了兒童的自我。但是這個過程必須有相應的條件才能達成。

  父母觀察孩子首先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否具有智力的目的性。我們在幼兒園里看到一個3歲的孩子將教具從窗戶上扔下來,將串珠塞在一個洞洞里,我們知道這個孩子的活動是有智力目的的。但是,他的智力狀態(tài)后滯了,他應該在2歲左右完成。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從高處往下跳躍,這是有智力目的的。他不僅僅在探索空間,同時由于高度所造成的難度而帶來了心理承受度和空間承受度,這個過程正是他挑戰(zhàn)自我和和超越自我的機會。6歲以前,這些似乎才是兒童成長的內容所在。

  0-6歲是人的一生唯一有機會建構自我的時期,所有的成人都知道當兒童進入7歲以后,很少能夠像6歲那樣做自己興趣的事情。他們總是要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這個社會賦予他們的東西,自然的屬性越來越少了。因此,成人之后所受到的某些訓練往往是某些技能,而非意志力。意志力過程的發(fā)展基本還是在頭6年形成。

  興趣就變成了意志力過程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意志力的發(fā)展需要一個漫長的歷程,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同時還需要這個環(huán)境中擁有自由的觀念。例如:一個孩子進入到適合于他的自由的環(huán)境,首先由于自由的因素,他就具備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按自己的興趣選擇事物的權利,按自己的興趣選擇是意志力形成的最關鍵的一點,因為兒童必須在眾多的事情中排除和抑制其它的同他的智力目的不相關的興趣,而下定決心把注意力放在與智力目的相關的事情上。這個過程是給予了兒童做決定的機會。由于兒童實踐了自己的決定,他的內在就開始形成和發(fā)展出了一種力量,這正是意志逐漸形成的過程。

  學校的老師都知道一點:如果想要毀掉孩子的意志,那就破壞他的興趣。如果想要建構孩子的意志,那就尊重他的興趣,讓他擁有自由,在每一天中擁有無數次選擇、實踐自己興趣的機會。這一點,正是自由觀念的關鍵。如果在一個學校里,或者在一個家庭中,每一個成人都讓孩子實現他們成人的意志,孩子的意志就被閑置在了那里,時間一久,一個人就被復制了出來。實際意志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自我形成的過程。

  意志力來源于選擇

  有智力目的的活動—專注—興趣—意志—順從:這個順序是意志力形成的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前不久,因為家長來幼兒園詢問這個教育的特點,他問:你們是怎樣保證兒童的這份自由不受到成人的破壞的呢?老師說:我們靠規(guī)則保護孩子的自由。這是學校創(chuàng)辦十二年來唯一一位擔心自由被破壞的家長,因為在這個自由里面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兒童的意志力的形成。

  實際上每一個人在每一天的生活過程中需要做無數次的選擇,也需要無數次地下定決心執(zhí)行他的決定。這個過程對于兒童來說尤其重要。這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環(huán)境必須是自由的。兒童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為、意志、情感,這樣的自由就給了兒童下決心、做決定和實施他們意志的條件。實際上當一個孩子每天執(zhí)行自己的決定時就意味著他在練習著怎樣讓自己成為自己,如果孩子的一天總是在執(zhí)行著老師或者成人的決定,這就意味著老師或成人的意志在孩子那里得到了實施,孩子的意志被閑置了起來。時間一久,孩子就喪失了形成意志力的機會。

  這些都體現在兒童的生活細節(jié)和一個不經意的地方:兒童需要決定此刻是選擇這樣的教具還是那樣的教具;是選擇在教室里還是教室外;選擇是否跟另外的小朋友合作或者不合作;選擇工作多長時間;選擇解決這個問題的計策和辦法,以及得到什么樣的答案;選擇同誰相處和相處的方式……所有的這些選擇在兒童每一次實踐之后都在為兒童形成某種內在的力量,形成這種內在的力量要使兒童獲得這樣的機會。許多家長常常這樣告訴我:“我這孩子太自信,太有主見了。”實際上這樣的狀態(tài)是在環(huán)境的自由中,是在度過每一天自由的生活中獲得的。

  意志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蒙特梭利觀察到兒童意志的發(fā)展總要經歷三個重要的階段:首先,兒童開始重復一種活動,我們常常這樣說:“反復操作是兒童的智力體操。”兒童在玩耍一樣東西時總是重復進行,在讀一本書總是重復聽,在操作一樣教具時總是重復幾十次,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成人認為這是由于兒童的幼稚而導致的,但是這樣的重復卻使兒童感受到力量和獨立,并使兒童達到極度的滿足。實際上,如果兒童能達到重復一種活動的時候,那是因為兒童已經能夠相當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點上。這種狀態(tài)我們才把他稱為注意力集中。這種集中的注意力在重復中,兒童的內心就獲得了一種力量。我們把這種力量解釋為控制的力量,兒童即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質世界。

  我經常在一個班級中看到有些孩子每天到教室,在長達一兩個月中就選擇一種教具。有一個女孩子她選擇了長棒,每天早晨她將長棒拿到工作毯上一遍又一遍地進行工作,用手不斷地從一個長棒的端頭開始觸摸,然后滑落到下一根長棒的端頭,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觸摸,不厭其煩。觀察她時,她臉上的神態(tài)高度專注,有時候觸摸完后她會坐在那里陷入到沉思中。等到這段工作完成之后,你看到一個滿足、平靜的小女孩兒離開了教室。這個每天都如此進行的活動持續(xù)了兩個月后,我們就有了一個有平靜品質的女孩,她,開始進入了下一個活動中。

  我也常常聽到許多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是如何在家里這樣重復一樣活動的,他們常常表現出茫然,但這就是意志力形成的第一個階段。

  正是基于前面的那個起點,兒童在重復之中慢慢形成那種自制和自覺的能力,為兒童進入第二個階段打下了基礎。第二個發(fā)展階段就是自發(fā)地選擇自我訓練的生活方式。

  在我們過去的傳統(tǒng)觀念中,在普通學校的紀律中,人們稱紀律實際上是指在管制之下的一種狀態(tài),或者是一種受到禁止而不要動的狀態(tài),一種服從的狀態(tài)。但是在我們這種自由中的兒童所形成的紀律是指:如果他們選擇了一樣事物,在對這個事物操作的階段中兒童具備了具有創(chuàng)意地使用自己的能力,又擁有某種控制自我,和把握環(huán)境的能力。我們把這種能力統(tǒng)稱為擁有自制的能力,這才是我們所說的紀律。這意味著兒童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同時能夠遵循現實環(huán)境的限制。在十二年的教育實踐中,每一個參與這種教育的成人都能夠發(fā)現兒童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情景:怎樣在某種環(huán)境中控制自己,以便跟當時的氛圍相一致,當孩子們去圖書館參觀的時候不用老師叮嚀,孩子們悄悄沒聲地進去,悄悄沒聲地出來;在孩子們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知道什么時候詢問什么時候安靜;在參觀糕點加工間的時候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靠近,什么時候遠離……他們不用老師叮嚀。這些都是意志力的一個結果。

  在幼兒園里,有時候看見一個小孩兒,端起盛牛奶的容器往碗里倒牛奶,牛奶潑得滿桌滿地,老師在驚訝中聽到孩子說:是我灑掉的,但是我會把它處理干凈的。雖然他在動作上的控制力可能還未達到某種技能水平,但是在心理上所表現的狀態(tài)是達到了一個水平,一個負責任的水平。他自己知道他需要透過自我訓練的過程達到他所期望的狀態(tài)。發(fā)展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說:兒童真正發(fā)展到了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順從——意志力形成的第三個階段。一提到順從,經驗總是告訴我們是小孩兒順從大人,學生順從老師,員工順從領導,這是一種關系中的強制現象,使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順從,不是我們所提到的意志上的順從。實際上我們所指的順從是生命對某種法則的順從。

  經歷了第二個階段后,兒童透過事物就感知到了某種與生命相連接的法則,能感覺到事物內部所運行的某種法則。每當兒童有意要做某些事的時候,那種力量就會進入到兒童的意識中,隨著事物的發(fā)展,兒童就會遵循這種自然的法則。真正的意志力開始形成。

  意志的發(fā)展是靠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斷進行的一個緩慢的過程。這里所說的服從是指與生命以及大自然的合作,是指生命力與現實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當發(fā)展到這一步的時候,人們便很容易發(fā)現真理了。要發(fā)展到這一地步,必須完整地度過頭兩個階段,否則就無法順理成章地達到第三個階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71684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