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一般都希望孩子聽話,成長為自己希望的人。實際情況卻往往相反:面對“能說會道”的父母,孩子總喜歡把“懶得理你”、“嗦”掛在嘴上。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趙悅玲說,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隔閡的產(chǎn)生,是因為父母不會“聽”孩子的話。
“兩個蘋果”的故事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趙悅玲說,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隔閡的產(chǎn)生,是因為父母不會“聽”孩子的話。她講了一個小故事。
一個媽媽和孩子一起去旅游,隨身帶的飲料喝完了,水果也只剩下兩個蘋果。母子倆又渴又餓,媽媽拿出僅有的兩個蘋果,問孩子要哪一個。孩子說:我一個蘋果咬一口。媽媽心里咯噔一下,剛想說些什么,話鋒一轉(zhuǎn),問孩子為什么。孩子說:我嘗嘗哪個最甜,把最甜的那個讓媽媽吃。聽到孩子的回答,媽媽很是慶幸自己及時咽下了涌到嘴邊的話,讓孩子有了一個完整的表述,不致誤認為孩子是自私的。
“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對待別人”——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為我們提供的一條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這條法則不僅適用于對外的人際交往中,在家人和親朋好友之間也同樣適用。但在很多時候,家長運用更多的是“反黃金規(guī)則”,即“我對你怎樣,你就必須對我怎樣”,如“爸爸媽媽愛孩子,孩子就必須聽話”:“爸爸媽媽愛你,你必須用好成績回報爸爸媽媽”。在希望孩子“聽話”的背后,其實父母要的是讓孩子服從自己。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超越自己,獨一無二,卻沒有意識到,“聽話”不僅是服從,有時甚至是在復制父母的人生。既復制,又何來超越、獨一無二呢?
父母為何不“聽話”
趙悅玲認為,親子溝通的梗塞根源多半由父母不“聽話”所致。所謂父母不“聽話”,是指父母不能夠聽取孩子的訴說;蛟S以前孩子是很渴望、喜歡與父母交流、聊天的。可是遭遇到的要么是因為父母的忙碌而被忽略,要么就是孩子剛開口,換來的就是否定、批評、指責甚至一頓罵,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說了。
現(xiàn)代父母最大的特色,就是“忙”與“急”。爸爸忙,媽媽急,忙碌的爸爸成了家人的“提款機”。爸爸主動放棄了在家庭教育中所應擔任的建立秩序、制度與力量傳遞的重要角色;媽媽也在事業(yè)與家庭的交織中,漸漸因力不從心而變得異常焦慮、著急,在孩子面前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催促孩子:趕快這樣、趕快那樣……
這一急、一忙,哪有時間、心情和孩子好好聊天呢?加之多數(shù)家長都習慣說話,不習慣聽話,尤其是當父母面對孩子時,更是滔滔不絕,要孩子做個“聽話的孩子”。可是不聽孩子說,不多和孩子聊,怎么會知道他在想什么?怎么管教他?因此,許多父母雖與孩子朝夕相處,卻對孩子并不了解。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難有效引導孩子成長為自己希望的人。
父母如何“聽話”
想要打開孩子的心門,探究他的內(nèi)心世界,“忙碌”的爸爸和“能干”的媽媽首先要讓自己成為“智慧”的父母。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個積極的回應、一句和緩的語言、一起嬉戲打鬧……這些都是能開啟良好親子溝通大門的鑰匙。
那么,父母該如何學習“聽話”呢?趙悅玲給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按照埃利斯的“黃金規(guī)則”,如果爸爸、媽媽想要有個聽話的孩子,先要學會“聽”孩子說“話”。要養(yǎng)成傾聽孩子說話的習慣并不困難,只要告訴自己“少開尊口”就可以了。當孩子在表述一件事時,父母要盡量不要打岔,只需時時點頭、微笑,或以簡單的言語給以積極回應,鼓勵孩子說下去。當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有興趣聆聽他的“故事”,他一定會更有興趣說給你聽。傾聽中,父母就可以知道他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相處的情形,他在班上暗戀的對象是誰,哪個同學有欺負人的習慣,他最討厭哪門功課……
第二,要有良好的“聽話”態(tài)度。用鼓勵、說理代替否定、打岔、指責、埋怨和責罵。多聽孩子的想法,也適時說理給他聽,給他立即而適當?shù)囊龑АT跍贤ń涣髦,要以尊重、平等為前提,以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用信任的目光與孩子對視,因為目光的接觸本身就是一種交流——非語言交流。
第三,創(chuàng)造與孩子進行順暢溝通的環(huán)境和條件。無論多忙,每天都要找出時間和孩子聊天。聊天的環(huán)境要溫馨,言語要和緩?梢院秃⒆舆M行朋友式的談心與游樂,也可以打鬧、開玩笑,讓家庭充滿輕松、幽默和情趣。還可以通過培養(yǎng)共同的興趣、愛好來達到溝通與交流的目的,如與孩子下棋,一起聽音樂、看球賽、游泳等。
此外,從傾聽和聊天中,家長不僅要關(guān)注孩子表述出來的東西,更要關(guān)注、學會辨析孩子表述背后的東西,通過孩子的言談舉止判斷孩子某些行為背后的原因。
從傾聽中,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guān)愛和家庭的溫馨。從溝通中,讓孩子對父母更加親近與尊敬,讓家庭充滿溫馨與幸福的感覺。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這不僅有利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更有利于父母對他們進行目標明確的指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736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