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把9~25歲都定義為青春期,其中青春早期(12~14歲)和青春中期(14~17歲)又是最具叛逆性和敏感性格的階段。
更年期主要指婦女絕經(jīng)前后各兩三年的特殊階段。一般說來,45~55歲之間癥狀最為突出。更年期的婦女受生理因素影響,往往表現(xiàn)出情緒紊亂、煩躁不安、敏感易怒的心理特征。
隨著晚婚晚育的推行,家庭中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正值更年期的現(xiàn)象日益普遍。做個簡單的估算,如果母親在30歲左右生孩子,她的家庭就屬于“兩期”相遇的情況。根據(jù)北大醫(yī)院和北大人民醫(yī)院公布的一項統(tǒng)計顯示:1997年前北京30歲及以上產(chǎn)婦占22%,2002年上升到44%。這個統(tǒng)計具有時間和地域局限,無法計算出這種家庭在全國的普遍程度,但它至少表明了這種家庭應該是個不小的比例,并暗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向。
青春期叛逆,更年期煩躁,如何處理好家庭關系?這對于每個“兩期”相遇的家庭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在挑戰(zhàn)面前,有的親子兩敗俱傷,也有的雙方感情更加融洽。筆者曾經(jīng)認識一個18歲的女孩,因戀愛問題與父母意見不和而被母親趕出家門。之后,這位母親的精神幾近分裂,多次住進精神病院。
相比之下,有的父母明智得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他們給予孩子更多的是尊重和自由,比如給孩子配備私人電話、開設私人賬戶、尊重他們的特殊喜好、允許孩子寬松交際等,孩子也因此享受到了完整高尚的尊嚴感。隨著孩子的漸諳世事,他們對父母也多了一分理解和體貼,雙方關系日漸親密融洽。
“也許大家認為,孩子青春期到了,或者家長更年期來了,這任意一方都意味著災難在某種程度上的降臨。其實,我們不妨換種思路看問題,世界也許就煥然一新了。”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博士胡鄧認為,青春期遇到更年期,這是一場對雙方都有益的戰(zhàn)斗。
青春期的孩子,本能地和父母或者家庭中其他最親密的人發(fā)生沖突,從而獲得在未來社會的競爭力。這是他們人生獲得競爭力的第一場演習,也是最安全的演習,因為對手是最親近的人。在這場演練中,如果遇到正值更年期的家長,孩子的對手將變得非常強悍,要是在這場戰(zhàn)斗中贏了,孩子獲得的成長會更多。這就如同巖隙中的松樹和花園里的鮮花,誰的生命力會更強呢?
專家認為,更年期的家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遇,也是一件幸事。孩子的不再聽話和“一反常態(tài)”,給了家長強烈的刺激,讓家長意識到,孩子是“小大人”了,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了。孩子的叛逆,促使家長必須洗刷掉陳舊的“孩子”觀念,學會重新審視孩子,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人來尊重,為孩子的思想和生活騰出一片任其自由開墾的天地,賦予孩子部分的話語權。這對家長是一次洗禮和磨礪,幫助家長在家庭中形成民主和平等意識。
北京四中心理咨詢教師孫曉峰說,給女兒寫“道歉”信的母親在信中提到的最重要一點,其實是一顆對孩子的感恩之心。一般說來,人們都認為孩子應該對父母有感恩之心,感謝父母的哺育之恩。但是,父母對孩子不也應該懷有感恩之情嗎?孩子是帶給我們的最大喜悅。與此相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隨之而來的那些煩惱和不順心,是多么微不足道。
當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母子的分娩之痛與孩子的奮力掙扎,共同完成了人生的偉大一課。我們用這種眼光看問題,那么,孩子青春期和家長更年期的“對峙”,應是人生要完成的又一偉大課程。如果處理得當,雙方都會在課堂中成長和接受洗禮。
青春期與更年期既然對親子雙方都是挑戰(zhàn),能否順利過關,固然有一定風險,而化險為夷的關鍵,最主要的還是父母要自覺意識到?jīng)_突的實質。
當更年期遭遇青春期,重要的是彼此理解,互相體諒,硬碰硬的簡單做法肯定不會取得好效果。父母應學會因勢利導,用愛來化解這些沖突和對抗,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段人生中重要的轉折時期,才能恢復以往親密的母女、父子關系。
越來越多的家庭會遇到“兩期”相遇的問題。更年期家長和青春期孩子怎樣相處?我們不妨記住專家總結的三大法寶:
父母對孩子要禮讓三先:以尊重為先、以情感為先、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為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78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