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了解孩子"不乖"的秘密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總有些行為讓我們抓狂。孩子這些看似“不乖”的行為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了解了這些秘密,我們就可以摒棄焦慮、對抗,從容面對,愛孩子更有章法。

  孩子“逆反期”,爸媽“頭痛期”

  “逆反期”或“反抗期”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概念。兩歲左右(這只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年齡段,每個孩子進入逆反期的年齡都會有差異,或早或晚),大多數(shù)孩子進入人生第一個“逆反期”,國外稱之為“terrible two”。說“不”,以各種方式跟爸爸媽媽對抗,是孩子這個階段最典型的表現(xiàn)。孩子進入“逆反期”,爸爸媽媽就跟著進入了“頭疼期”。由耐著性子說教到不知所措,再到抓狂,是大多數(shù)爸爸媽媽面臨孩子“逆反期”的真實寫照。更令爸爸媽媽頭疼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的“逆反期”可能還不止一兩個。

  實際上,“逆反期”并不可怕,相反它有著特別的意義。只有當(dāng)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有了強烈的想要主宰自己的欲望的時候,逆反行為才會出現(xiàn)。人世間所有的愛都為了靠近,唯有親子之愛是為了遠離。成長是孩子必然的需求,也是爸爸媽媽最大的愿望。而“逆反”正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征兆,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因此,“逆反期”是孩子心智發(fā)育上了一個臺階的信號。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這本是好事一樁?墒,這樣的一樁好事怎么會讓那么多的爸爸媽媽頭疼呢?無他,恐懼而已。

  人最怕的是什么?怕未知,怕控制不了局面。孩子進入“逆反期”之后,因為他總是對抗我們,原本很乖巧、很可愛的小家伙突然間讓我們失去了控制——孩子“不聽話”,出現(xiàn)冒險行為,不知道哪天會出現(xiàn)不堪設(shè)想的狀況;孩子“不聽話”,我們因失去控制而無能為力,這使我們內(nèi)心變得軟弱;孩子“不聽話”,我們?nèi)狈?yīng)對的策略,我們會有無能的感覺;孩子“不聽話”,我們在旁人面前很沒面子……于是,恐懼油然而生。而我們應(yīng)對孩子“逆反期”的策略欠佳,又會直接導(dǎo)致孩子的對抗行為升級,或者在我們的高壓政策下,孩子身上的“刺”被磨光了,他變得乖巧了,卻又引發(fā)其他的問題。即便孩子的童年沒什么激烈的反抗征兆,但待他進入青春期或者成人之后,我們又會驚恐地發(fā)現(xiàn),他的“逆反”爆發(fā)性地回歸,而我們再也無力收拾殘局。

  了解孩子具有“自我意識萌芽,走向獨立的欲望滋長”這樣一個必然的發(fā)展階段,并且看到這個階段對孩子成長帶來的積極意義,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逆反期”的時候,就可以從容些,更多的時候不會被激怒,轉(zhuǎn)而尋找多種應(yīng)對的策略。

  應(yīng)對孩子的“逆反期”,最怕的是對抗,要么使孩子變得特別逆反,要么使孩子變得特別畏縮。因為,親子對抗的結(jié)果通常都是爸爸媽媽處于強勢地位,孩子處于弱勢。爸爸媽媽的高壓政策會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降低他的自我價值感,導(dǎo)致孩子壓抑自己,不敢表達真實想法,表面看起來很乖巧,內(nèi)心深處實際上積攢了相當(dāng)多的負面能量。這種負面能量積攢到一定的程度,他控制不住,就會以不可預(yù)知的方式爆發(fā),出現(xiàn)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截流不如導(dǎo)流。截流可以抵擋一時,卻會在抵擋不住時遭遇更為強勁的沖刷。以恰當(dāng)?shù)姆绞綄?dǎo)流,則要了解孩子“逆反”的本質(zhì)——自我意識增長。孩子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宣告:“我長大了!我能行!我可以自己控制一切!”了解了這點,我們就可以理解孩子發(fā)展的需求,順勢而為。

  爸爸媽媽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yīng)對孩子的“逆反期”,避免親子沖突:

  第一,盡可能給孩子自主的權(quán)利。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給孩子自由,讓他自己做主。至于什么是原則性的問題,前面已經(jīng)提及,這里不再贅述。

  第二,順應(yīng)孩子的需求加以疏導(dǎo)。當(dāng)孩子表現(xiàn)得“逆反”的時候,我們先要思考:他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前面提到的那個不肯離開會所的孩子的例子,算是典型的“逆反”表現(xiàn)。對抗的結(jié)果是,他倒地撒潑,讓爸爸媽媽抓狂。而不跟他對抗,換之以共情,讓他覺得自己的需求得到了理解,他的自我意識因而得到了保護。在他平息下來之后,我“征求”他的意見,給他一個臺階,讓他自己作出了離開的決定,同時又給了他“以后再來”的期待。于是,他最終欣然聽從了我的建議。

  再看另一個案例。

  某天,姐姐們在會所大廳的墻壁上掛了一根繩子,上面夾了很多小夾子,用來展示孩子們的作品。有個3歲多的小男孩把繩子摘下來,扔在了地上。媽媽批評孩子不該這樣,并堅持讓孩子把繩子掛回去,但他不為所動。我走過去,面對面看著孩子:“你是想試試這根繩子摘下來以后還能不能掛上去,對嗎?這真是個很好的主意。我估計你很快就能把它掛回去。”孩子立刻行動起來,把繩子掛回去,并把懸掛在上面的作品弄得整整齊齊,然后回過身,一臉自豪地看著我。我笑看著他,豎起一根大拇指,以很驚訝的語調(diào)夸獎他:“你可真夠神速的,這么快就全都掛好了?”

  我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從正面引導(dǎo)他,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很有想法的好孩子,于是,他有了“我真行”的感覺,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感覺,不用我再去勸說,他自然就會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去行動。事后的賞識更是無異給了他一碗心靈雞湯,讓他暢快無比。當(dāng)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他內(nèi)心滿溢著愉悅感、自豪感與價值感,他“逆反”的能量自然被消融,如此一來,他又怎么可能不乖巧呢?

  第三,讓孩子有選擇的余地,也是解決“逆反期”沖突非常好的策略之一。當(dāng)然,我們給出的選擇最終的指向應(yīng)該是同一個目標(biāo),而不是兩個反向的目標(biāo)。

  有一天,朋友帶著孩子來我家玩。臨走的時候,奶奶要求孩子自己穿鞋,但是孩子磨磨蹭蹭,就是不動。他在跟奶奶較量。因為他很清楚,只要他堅持不穿,奶奶終將按捺不住并出手解決問題。祖孫倆較量了不少時間,看來不會有結(jié)果了。

  我蹲下來,以“羨慕”的眼神看著孩子:“你這鞋子好漂亮啊!穿上肯定特別好看吧?要是我也有這樣一雙鞋子,那我可太高興了!边@是我一貫的伎倆,孩子們通常都會被吸引住。果然,這句話有效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漂亮的鞋子”上了。

  “奶奶,你知道××穿鞋有多快嗎?肯定不知道吧?”我與奶奶對視一下,奶奶心領(lǐng)神會。她立刻回應(yīng):“這我還真不知道呢。”這話暗示他很能干。他的小臉上已有得意之色。

  “××要自己穿,肯定比奶奶穿快多了。哎呀,要是奶奶穿,得急壞我!边M一步暗示他很能干。這時候,小家伙已經(jīng)動心了。我趁勢補了一句:“你看,那邊有個小凳子,你可以坐在小凳子上面穿,也可以坐那邊的地毯上穿。你想坐在哪里穿呢?”“我要坐在小凳子上穿!毙〖一镒谛〉首由,爭分奪秒穿起了鞋子。于是,問題就這么解決了。

  第四,王顧左右而言他。一旦對抗產(chǎn)生,我們很容易與孩子持續(xù)地糾結(jié),導(dǎo)致對抗升級。當(dāng)對抗的能量積聚到某個極限,我們就可能因為耐不住性子而爆發(fā)。此時,我們最好問自己一個問題:“除了對抗與妥協(xié),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呢?”只要我們改變一下思維模式,這第三條路通常是有的。

  我們再來看一個處理孩子迷戀動畫片、不肯去洗澡的小故事,就會明白如何去尋找這第三條路啦。

  媽媽:“該洗漱了!

  孩子:“不洗,我還要看(動畫片)!睂归_始。

  媽媽:“可是到洗漱的時間了呀!我們明天還可以看呢!眿寢寛猿。

  孩子:“我就不去洗澡。我就要看動畫片!睂归_始升級。

  媽媽:“不行,必須得去洗漱了!

  孩子:“我就不去!我就不去!”

  如此,各種的對抗……

  結(jié)局可想而知。媽媽要么強制孩子服從,要么妥協(xié),讓孩子看個夠。

  如果走第三條路,情形就不一樣了。

  媽媽:“到洗漱時間了哦!我們?nèi)ハ词!?/p>

  孩子:“不,我要看動畫片!睂归_始。

  媽媽:“這個動畫片可真有意思呀。嘿!要是閉上眼睛,你覺得能聽到動畫片里的聲音嗎?”這句話認(rèn)同孩子的感受,化解沖突,嘗試向第三條路邁步。

  孩子好奇地閉上眼睛,很開心地回答:“閉上眼睛也能聽到呢!”

  媽媽:“好神奇啊,閉上眼睛也能聽到。我們走到門那兒,離遠一點兒,你覺得能聽到嗎?”繼續(xù)向第三條路邁步。

  孩子:“也能聽到呀!”

  媽媽:“你覺得洗漱的時候能聽到嗎?我們?nèi)ピ囋嚢!?/p>

  孩子很順從地跟著媽媽往浴室走。當(dāng)然,媽媽絕對不會忘記帶上他洗漱時玩的那些玩具,并且一邊走,一邊轉(zhuǎn)移話題:“不知道小鴨子能不能聽到動畫片里的聲音呢!你覺得能聽到是吧?那小鴨子跳水的時候能聽到嗎?也能聽到呀?小鴨子要是玩跳水游戲,你覺得它能從幾米高的地方往下跳呢?要是太高了,你覺得它敢跳嗎……”

  就這樣,只要理解了處在“逆反期”的孩子有什么樣的心理需求,并尊重他們的這種需求,經(jīng)由第三條路,我們就可以輕松地化解矛盾。在這樣的方式引導(dǎo)下,即便處在“逆反期”的孩子,他的“逆反”勢頭也會被削弱,甚至可能像寒冰遭遇春風(fēng)一樣悄然消融。如此,無論爸爸媽媽還是孩子,便都輕松了。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以上述的方式應(yīng)對孩子的逆反期,與要求孩子遵守規(guī)則不相矛盾,它的目標(biāo)是減少沖突,而非縱容孩子。這些做法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同時也以此向孩子示范溝通的技巧。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如果采取上述的方式無效,就要本著三個“到底”——“共情到底、溫和到底、堅持到底”來堅守底線。

  共情,表示我們理解孩子的感受或情緒。一旦我們表示理解,他就會有被接納的感覺,他的情緒就會平穩(wěn)很多,最終就會欣然接受我們的意見,或者雖然暫時不愿意接受我們的意見,卻可以心情舒暢很多。他與我們對抗的能量就消減了。

  溫和的態(tài)度可以防止我們失控,而孩子也不會因為我們沒有滿足他的要求而有不被愛的感覺。

  堅持到底則是為了告訴孩子,我們是可以信賴的、說話算話的。那么,孩子會更加信賴我們,他的內(nèi)心會更有安全感。同時,他也會因此更加清楚界限,變得很守規(guī)矩,不再試圖去突破我們的底線。如此,我們與孩子的互動就會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我們和孩子彼此都會更加輕松,更加默契,更加易于溝通。而孩子也從我們這里學(xué)到更有效的堅持自己的方法。

  以孩子要吃糖為例。假定我們定的規(guī)矩是每天只吃一顆糖。但是孩子吃完一顆,往往抵擋不了要吃第二顆的欲望,他可能就會鬧騰。我們不妨設(shè)想以下的場面:

  豆豆:媽媽,我還想吃糖。

  媽媽:哦,媽媽知道,你還想吃糖?墒翘浅远嗔藢δ悴缓醚健D阒,媽媽很愛你,媽媽可不希望吃了很多糖影響你的健康。你還記得我們的規(guī)定嗎?一天可以吃幾顆糖呢?

  豆豆:1顆。

  媽媽:你今天吃了幾顆呀?

  豆豆:1顆。

  媽媽:真遺憾,你已經(jīng)吃過1顆了,所以今天不可以再吃了。只能等明天了。

  豆豆:我再吃1顆就不吃了。

  媽媽:媽媽理解你的感受。糖甜絲絲的,實在太好吃了。連媽媽都想吃好多顆呢?墒牵阒烂刻熘荒艹1顆。你已經(jīng)吃了1顆,不能再吃了,真是太遺憾了。

  豆豆:我就要吃。

  媽媽:要是一天可以吃好多糖,那一定很開心。這顆糖是給你明天吃的,我們把它放到柜子上,還是桌子上呢?

  豆豆:我現(xiàn)在就要吃。

  媽媽:媽媽知道,你很想現(xiàn)在就吃。其實,媽媽也特別想現(xiàn)在就吃糖。你看看,媽媽也很饞呢。

  在孩子還不太明確規(guī)則,或者雖然明確規(guī)則,但是總想試探我們底線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跟他多回應(yīng)幾次,幫助他理解規(guī)則。在他明確規(guī)則之后,如果孩子繼續(xù)沒完沒了糾纏,我們就不需要再作過多的解釋了。簡單共情之后,溫和地堅持就好了。

  當(dāng)然,有的時候,孩子會耍賴,試圖突破規(guī)則。比如,當(dāng)媽媽問他一天可以吃幾顆時,他明明清楚一天只能吃1顆,但是,為了達到多吃糖的目的,他可能故意回答:“N顆”。此時,我們無須跟他動怒,跟他簡單共情就可以了:“哦,是嗎?要是能吃N顆,你一定很開心吧?如果給我吃N顆糖,我也很開心呃!惫睬榈耐瑫r,該堅持的原則,我們還是要溫和地堅持。如果他反應(yīng)激烈,我們最好陪在他身邊,摟著他,輕輕地拍著他的后背,平靜地等待他的情緒平息下來。當(dāng)然,類似的沖突盡量少發(fā)生為好。比如,我們可以把糖藏起來,每天只放一顆在外面。一旦成為習(xí)慣,孩子就不會因為這個事情過多糾纏了。

  實際上,如果我們思路更開闊一些,也可以仿照上面的方式,跟孩子回應(yīng)幾次后,話鋒一轉(zhuǎn),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就既堅持了原則,又避免了親子沖突,我們從最后一句對話繼續(xù):

  “媽媽知道,你很想現(xiàn)在就吃。其實,媽媽也特別想現(xiàn)在就吃糖。你看看,媽媽也很饞呢!

  看看孩子的反應(yīng),繼續(xù):“你看,媽媽都饞成這樣了。吃不到糖,就只好吃一個吃了糖的小孩了。啊嗚!這個小孩真好吃。再來一口!啊嗚!我要吃他的小臉,吃他的小鼻子、小耳朵、小手……”

  如此一來,這個親子較勁的事件就轉(zhuǎn)化成了一項有趣的親子活動。糖對孩子的誘惑被削弱,不僅如此,他還從媽媽的身上獲得了更多的滿足感。這就兩全其美了。

  當(dāng)然,有的時候,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指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爆發(fā)。我的經(jīng)驗是,當(dāng)我們的情緒開始起來的時候,最好別將關(guān)注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如果關(guān)注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我們就很容易被他的行為所激怒,導(dǎo)致自己失控。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情緒起來,最好盡快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察覺我們內(nèi)在的情緒與感受上,對自己說:“我又要被他激怒了。孩子的這種行為讓我有了抓狂的感覺。我控制不了場面,這使我有一種挫敗感……”當(dāng)我們能夠正視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失控的概率就會降低,就更有可能冷靜下來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咳,其實,他只是個孩子,過了這個階段,他就不會這樣了。除了沖突與放棄,是否還有第三種辦法呢?”即便我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處理孩子的情緒,通常,只要我們足夠耐心足夠溫和,孩子也會更快擺脫這種情緒,變回可愛的小天使。

  如果為了一味地避免沖突就放棄原則,那就是在害孩子,是不負責(zé)任的做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設(shè)立必要的規(guī)則,并且堅守住底線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個途徑。一個說話算話的父母,與一個見到孩子有要求抵擋不住就退讓的父母,前者更能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幫助他建立安全感。相反,后者會給孩子不可信賴的感覺。當(dāng)爸爸媽媽都不可信賴的時候,孩子還可以信賴誰?他的安全感又從何而來呢?

節(jié)選自《別以為你會愛孩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89945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