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媽媽你也是猴子變的嗎?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媽媽你也是猴子變的嗎——學會有效辯論

  人到底是不是猴子進化來的呢?進化論是真的嗎?為什么有人說人是由海里的動物進化到陸地上的呢?還有人說人是外星人利用基因技術(shù)制造出的生物,到底哪種說法是對的呢?孩子們經(jīng)常為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此時,家長該如何是好?

  面對孩子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很多家長只能無奈地說一句:“這些亂七八糟的科學問題我怎么能知道?科學家都沒能達成一致意見呢!老師怎么說,你就怎么聽唄!”有的家長沒準兒還會吼一句:“作業(yè)做完了嗎?凈想些沒用的!考試要考的內(nèi)容倒不見你這么上心!”

  家長們,可別忙著生氣呀,當孩子向你提出一個學術(shù)上尚有爭論的問題,而且觀點居然與你的相反時,不要忙著去說服你的孩子。你要意識到,又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出現(xiàn)了:教孩子如何進行有效的辯論。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時候,發(fā)現(xiàn)別人與自己的意見不同。辯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希望進行的是有效辯論,而不是無效的爭論。

  什么是有效辯論,什么是無效爭論呢?

  有效辯論就是通過辯論,雙方都徹底理解了對方的想法,彌補了自己最初思路中的不足。其過程氣氛愉快,結(jié)果有效。

  而無效爭論則是雙方都不擇手段地打擊對方,企圖在辯駁中占上風。在爭論中,雙方都不講理,甚至最后互相攻擊人品,無結(jié)果無共識,以不歡而散告終。

  可惜的是,生活中充滿了無效爭論,家庭成員之間亦是如此。這都是因為咱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對人不對事,一不小心就將自己捆綁在一件事情的立場上面。

  很多人的邏輯都是這樣的:

  我支持進化論。

  你反對進化論。

  所以我認為你反對我。

  這樣的邏輯還有很多:你不愛吃我點的菜,你就是在反對我;你不認可我喜歡的演員,你就是在反對我;你認為明朝富裕我認為清朝更好,所以你還是在反對我……

  更遺憾的是,我們很多教師也會有這樣的毛病——這也是為什么我常提倡“不要在學校內(nèi)當眾質(zhì)疑老師”的原因。將“可以提問,但盡量不質(zhì)疑老師”作為一項紀律對你的孩子公布吧——有些無奈,但比較實際。諸如辯論的技巧,如何探尋真理這些開明的教育,由咱們做父母的——孩子的終身導師在家中執(zhí)行就好了。

  小強看完一個科技節(jié)目后宣布:“原來進化論是錯的!”爸爸一聽,立刻反駁說:“怎么會呢!進化論都在課本上寫著呢!”媽媽也在一邊幫腔說:“我看啊,他是在給自己不愛學習找借口呢。是不是凡是課本上寫的,就都是錯的?”小強氣壞了,說:“電視上說的,難道是假的嗎?”

  很多家庭都會有這樣的情景,孩子們挑戰(zhàn)課本的權(quán)威,讓家長本能地認為這是孩子在變相反對學校的教育。其實,何必對孩子做這樣的揣測呢?何不以“進化論是不是真的”為題在家庭內(nèi)部展開一次辯論游戲呢?

  你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各自挑選一個立場。接下來,你們都開始準備材料,準備好了以后,你們可以邀請另一位家長充當裁判,你們還可以互換身份,比如由兩位家長充當辯論雙方,由孩子擔任裁判。

  在搜集材料時,你可以挑選一些有引導性的內(nèi)容,比如進化論的歷史,當時的社會背景,進化論如何被公眾接受等等。不管你們辯論的是哪個話題,不管手中的材料是深奧還是易懂,你都可以將之作為一次愉快的親子間的知識普及活動。

  最后,要記住游戲規(guī)則:平等地展示自己的論據(jù)。

  你們的辯論結(jié)果,不必是一個確定的答案。從科研角度講,你們現(xiàn)在的水平也不可能得到一個篤定的結(jié)論。但是你們至少可以得到一些有意義的過程:了解更多的知識,并學習如何去表達,去展示給他人。

  這種辯論游戲不僅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友好的、就事論事的辯論態(tài)度,還能讓孩子學會思考和論證的方法。我們一定會欣賞孩子為此次辯論做出的每一點努力,以及他思維中每一個小小的閃光點,這些都將讓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受益匪淺。

  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也用這種方法和小朋友探討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 :你說的這些,難道不應該是學校課外活動的內(nèi)容嗎?在家里有必要進行這樣的游戲嗎?

  其實,在家中開展這種活動與在校園開展這種活動,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在學校里,辯論更強調(diào)的是技巧,而不是探討問題的態(tài)度。辯論隊常常由幾個特別能言善辯的孩子組成,而辯論的目的,就是贏得比賽。所以,學校的辯論賽往往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的。

  而家庭辯論活動的重點不是辯論技巧,而是教給孩子基本的溝通方式,在當今社會,有效溝通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每一個工作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觸:在多數(shù)工作中,包括學術(shù)研究,想要做一位優(yōu)秀的工作人員,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基本能力和素質(zhì),而不是出類拔萃的特殊天賦。在工作中,當需要求同存異的時候,重要的是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立場和理由,而不是用言語壓制對方。

  這種能力,就是素質(zhì)教育應該能夠達到的效果。

  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常會利用“家長”的地位優(yōu)勢來壓制孩子,這樣的行為不僅讓孩子痛苦,而且還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所以,這樣的活動不僅是在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家長。如果有可能,家長還可以把辯論過程錄下來,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觀看,同時反省一下,你是否在無意中濫用過家長的權(quán)威?你們雙方是否曾因為表達不當引起對方的誤解?

  溝通能力,不僅孩子需要,父母更需要。

  ● 原始人真的會像書上說的那樣平分食物嗎?

  ● 人類的起源到底是在歐洲還是亞洲?

  ● 第一個發(fā)現(xiàn)美洲的人是哥倫布嗎?為什么電視節(jié)目說也許是鄭和呢?

  ● 圓明園到底什么樣子的?● 轉(zhuǎn)基因食品到底好不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977818.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