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的暑假,本該是孩子和家長的最愛:孩子們可以暫時卸下學業(yè)重擔,稍作調整;家長們也不必起早貪黑地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日日檢查孩子的作業(yè)。然而暑假過去大半,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和家長卻天天盼著開學。(8月17日新華網(wǎng))
在家長和孩子眼中,現(xiàn)今的暑假早已“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日復一日毫無生氣地吃飯、睡覺、寫作業(yè),孩子覺得無聊;但要是玩游戲、看電視,家長又覺得孩子“不上進”。上補習班吧,日常上課已經(jīng)夠辛苦;不上補習班,又生怕開學趕不上進度。如此左右為難,真的還不如開學。
其實,這樣“雞肋”的暑假源于家長對于教育和成才的誤解。
筆者認為,教育是成才的途徑,它至少包括這幾個方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其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基礎!拔洳闹芘吭诮邮苡浾卟稍L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在學校里有老師管著,就不會有那么多壞習慣了!眻蟮乐兄芘康摹耙痪湓挕迸乱彩侵T多家長的無奈,學校教育往前跑,家庭教育卻嚴重跟不上,很多家長在送孩子進幼兒園的第一天都會對孩子說,“好好聽老師的話”,轉而對老師說,“我家的孩子就交給你了”,自此,管孩子、教孩子就是老師的責任了,到孩子念小學,在家一不聽話,家長想到的解決辦法總是打個電話給老師,把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都一并轉讓給學校,連帶讓孩子成才的重任也一并交托給學校。當家長抱怨教不好孩子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和孩子溝通少了,以及為什么孩子不聽你的話?
在中國家長的潛意識里,不由自主地將對孩子的教育等同于學校教育,又將學校教育簡單地與“讀好書”畫上等號,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讀書,只有讀書才能成才,才是孩子以后的唯一出路,而讀好書、能成才的標準,就是拿到學校的好成績,似乎只有這一條標準,能夠證明孩子在與同齡人的角逐中勝利。大家都把口口相傳的愛迪生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百的汗水”當做奔向成功的不二法則,喊著“努力、奮斗”的口號,時刻恐慌于落人之后,讓孩子非得要把時間就像“擠海綿里的水”一般通通用到學習上才覺得安心。殊不知那句至理名言本身就被誤讀,愛迪生后來接上的半句“而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放在當下便覺得啼笑皆非:沒有時間思考出正確的方向,也沒有時間留給靈感,付出再多的汗水也是枉然。
有很多剛剛走向社會的高校畢業(yè)生,常常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原來除了讀書,自己什么都不會。”不會做飯,不會溝通,不會思考,每個人都像是由機器批量生產出來般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特色,當自己成為失業(yè)大軍中里的滄海一粟之后,才恍然頓悟,社會要的“才”不是分數(shù),而是一種讓人一眼相中非你不可的技能,然而悔之已晚。
近幾年來頻繁呼吁的“將暑假還給孩子”,其實也是在呼吁家庭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回歸,呼吁大家將精力從不必要的、虛華的數(shù)字競爭中解脫出來,讓孩子真正長成能自食其力,能為國效力的有用之才。
標簽: 5歲兒童教育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98762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