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終身教育的要求,自主性家長活動為教師和家長的學習提供了交流、合作、探索、發(fā)展的平臺。在活動中,家長能夠從各種束縛中超越出來行使一個主動者的角色,而且在家長與孩子、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等多維的對話溝通中,幼兒園既是家長和教師共同教育幼兒的施教環(huán)境,也是家長與家長互相溝通、交流育兒經驗的場所。在這里,家長成了活動的有效資源,家長和教師的素質在互動中得到了有效提升。
1、拓展思維,多元互動
以往,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很少互動,教師對著孩子發(fā)號施令,家長的一切行動也聽老師指揮。隨著教育改革和觀念的更新,師幼互動成了新理念的體現(xiàn)。同樣在家長活動中,只有加強教師家長互動、家長孩子互動、家長家長互動,才能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主體作用。例如:小四班的家園聯(lián)系欄增設“請您留言”塊面,家長可以隨時和教師書面交流,改變了以前家園聯(lián)系只局限告知家長的單向作用;中六班的大信箱可以時時接收來自家長的消息;園報第三版為家長版,可以展示家長的育兒經驗、學習心得、活動感想,也可以讓家長圍繞一個問題在“家長聊天室”聊天。再如,只要家長愿意,就可以進幼兒園當一回老師,中一班文文的爸爸是一名軍人,他來幼兒園帶領孩子們運動,進行軍事演習,迷倒了一個個“小解放軍”。正是因為有了家長的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活動才變得更有活力,更有色彩。
2、方式靈活,講求實效
(1)采取自餐式宣傳活動。每個孩子都是寶貝,對孩子成長中的困惑問題,家長非常需要解答,因此,適當?shù)睦碚搶W習是必要的。幼兒園改變了以往獨斷專行的教育行為,不再自定內容聘請專家命令家長一律參加,而是先分發(fā)調查表,請家長如實寫出家教中存在的問題,在將問題分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聘請專家,再設計出菜單式活動安排,供家長自由選擇(一次、多次不限)。例如:根據(jù)家長的焦點問題“獨生子女任性、嬌氣、自私怎么辦?”“幼兒園到底教什么?”“如何預防感冒”,分別邀請了心理健康教育副教授戴乃功、省幼兒園特級教師王芳、兒保專家沈梅艷開展講座,由于問題有針對性,家長有自主選擇權,效果非常顯著,不少家長有感而發(fā)積極參與投稿,結果中三班何樂雅家長的《幼兒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不容忽視——參加幼兒園舉辦的專家講座有感》和小三班華木蘭媽媽的《家長的醒腦劑——來自家長學校的感思》兩篇文章被園報全文采用,其他文章則以節(jié)選的形式錄用。(2)開展不同層次的家長活動。一般意義上的家長是指孩子的父母,然而目前的獨生子女受多重家長的呵護,特別是爺爺奶奶的寵愛,隔代教育問題已是我們面臨的嚴峻考驗。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真正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我們特意在家長系列活動中增設了爺爺奶奶專場,結果自愿參加的老人有近200名,浙大副教授劉杭玲“一管三導六等”的觀點引起老人們的共鳴,大家紛紛表示以后對孫兒的愛要含蓄一點。此事還被《富陽日報》以《富陽幼教首次觸及隔代教育》為題進行報道,引起社會的關注。(3)探索其他形式的家園合作方法。人的交往貴在平等,要想家長們主動參與活動,幼兒園必須放下架子,尊重家長,把家長當作是自己的朋友。中三班曾舉行過一次班級故事比賽,每個幼兒都參加,不同以往的是家長作評委。由于有了親自體驗和對比,家長們的評價非?陀^,杜絕了以前過高、過低評價自己的孩子或猜疑設獎不公正的現(xiàn)象。另外,我們幼兒園還有一個創(chuàng)舉,就是每位家長都收到一張電話卡,卡上不但有孩子的老師、班里小朋友的電話號碼,還有園長室、保健醫(yī)生的號碼,有事情隨時可以聯(lián)系,既加大了家園交往的自由度,又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3、不斷改進,雙向反思
學習是個漸進動態(tài)的過程,雖然家長的自主性已慢慢被激發(fā),但有些觀念卻很難改變,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繪畫的最高評價是畫得越像越好,而幼兒園則不重技能更提倡孩子的情感體驗。這時,單純的說教顯然起不到作用,我們采取了“讓活動說話”的辦法,通過活動使家長反思。在一次家長活動中,教師先出示范畫讓幼兒畫爸爸,小朋友很快就畫好了,幾十個幾乎一模一樣的爸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后來,教師又請幼兒給爸爸寫生,雖然這次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幼兒的畫作也很稚嫩,但一個個神態(tài)各異、動作不一的爸爸還是把家長的心觸動了:孩子畫畫不是練技巧,培養(yǎng)觀察力、思維力、表現(xiàn)力等綜合能力才是最要緊的。觀念的轉變使家長使家長參與教育的主動性更強了,他們從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了“個性”這一特質,自己的主動性也被調動了起來。
為了搞好家園共育工作,家長要反思,教師更要反思。教師既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為什么有些活動受到家長的歡迎?有家長要求幼兒學寫字學拼音怎么辦?……只有這樣一次次不斷地反問自己,一次次不斷地尋求答案,教師才會有所提高。雖然,教師是專門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但她并不是全才,當聽到家長對活動的合理建議,當看到家長參與活動的出色表現(xiàn),她一定會有觸動,一定會感到自己知識的匱乏和能力的欠缺,一定會有要提高自我的想法,因為在這多元的社會,確實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只有不斷反思才能成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99868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