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常見通假字歸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中考復習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中考文言文常見通假字歸納,希望本篇文章對您學習有所幫助。

中考文言文常見通假字歸納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一般認為,通假字的產生可能是由于書寫或抄書的人一時筆誤,寫了音同或音近的別字,或是因地方習慣而寫了另一個字。后人見古人有先例,便跟著寫,約定俗成,別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學會辨識通假字,對學習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們所學課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論語>十則》:

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由,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還”通“旋”,回轉、掉轉。

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 “湯”(tàng)通“燙”,意思是用熱水焐。

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齊”(jì)通劑。

《樂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 “亡”通“無”。

《為學》:

屏棄而不用 “屏”通“摒”。

《賣油翁》:

但手熟爾 “爾”通“耳”。

《西江月》:

路轉溪頭忽見 “見”通“現”

《桃花源記》:

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口技》:

滿坐寂然 “坐”通“座”。

《傷仲永》: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應 “亡”通“無”,意思是沒有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反”通“返”,還,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cuò)通“措”,放置。

《觀書有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 “那”通“哪”,怎么 《三峽》:略無闕處 “闕”通“缺”。

《閑情記趣》:

項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兩篇》:

儐者更道 “道”通“導”,引導。

縛者曷為者也 “曷”通“何”。

圣人非所與熙也 “熙”通“嬉”。

《寓言四則》:

輯以羽翠 “輯”通“緝”,連綴。

宣王說之 “說”通“悅”,高興。

此何遽不為福乎 “遽”通“詎”,豈。

《公輸》: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擋。

公輸盤詘 “詘”通“屈”,理屈。

《桃花記》: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通“揀”,挑選。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稱。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諭矣 “諭”(yù)通“喻”,知曉,明白。

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籌劃。

輕寡人與 “與”通“歟”,表示詢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倉鷹擊于殿上 “倉”通“蒼”。

《荔枝圖序》:

華如橘 “華”通“花”。

《山市》:

裁如星點 “裁”通“才”,僅僅。

《陳涉世家》:

發(fā)閭左?戍漁陽九百人 “?”通“謫”,意思是遠調,這里是強迫去守邊。

為天下唱 “唱”通“倡”,倡導。

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經。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被”通“披”,穿著。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圖。

《馬說》:

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能力。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飼”,喂養(yǎng)。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語氣詞,表疑問。

《始得西山宴游記》:

自余為?人 “?”通“戳”,遭到貶謫。

《峽江寺飛泉亭記》:

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通“曝”,曬。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見”通“現”,出現。

《〈孟子〉二章》: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慮 “衡”通“橫”,意思是梗塞,指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岳陽樓記》: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具”通“俱”,全。

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咐。

《越巫》:

持其貲去 “貲”通“資”,資財。

《<世說新語>三則》: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行路難》:

玉盤珍饈直萬錢 “直”通“值”。

《魚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感激。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從前。

《隆中對》:

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通“伸”,伸張。

自董卓已來 “已”通“以”。

《墨池記》: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顯著。

《曹劌論戰(zhàn)》:

小惠未? “?”通“遍”,遍及,普遍。

《送東陽馬生序》: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

《君子于役》:

雞棲于桀 “桀”通“橛”,指為雞做的木架。

《大道之行也》:

選賢與能 “與”(jǔ)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 “矜”(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杜甫詩三首》:

蕩胸生曾云 “曾”通“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hongkao/123068.html

相關閱讀:中考心理告誡:學習方法并非萬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