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我從來不熬夜”
“初一的主要任務(wù)是學習新知識,很多的時間都用在吸收上了。”劉媛坦言從小學到初中是個飛躍,“就像我現(xiàn)在看高一的課本一樣,很多知識都沒懂,好像與初中的都沒什么關(guān)系。”而且新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也需要一段時間,但劉媛自有她的絕招。“學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我覺得自己只要在學習上進入正軌了,生活上呀,與老師、同學的交流呀,自然也就隨之進入正軌了。”她并不擔心新環(huán)境會影響自身學習,反而覺得學習能帶動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讓學習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
早上6:30起床,隨手放一段英語聽力,不拘什么材料,“主要是保持自己的語感”,7:20開始早讀,正式上課了,她聚精會神,并拿出筆記本記下當堂課的疑問,下課了就找老師討論,如果問了還是沒有想通,她會在放學之后又找老師“追根問底”,“總之當天的問題當天一定要解決掉”。“不留遺憾”,這是她在采訪中一直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但是,難題一定要自己先想,實在想不出了才去問老師,不能一開始就抱有依賴心理,這樣的話就不可能有所進步。”有一次,因為一道數(shù)學題做不出來,劉媛一下課就想解法,結(jié)果到放學了還是沒結(jié)果,她才迫不得已請教了老師,得知答案后,她還不甘心,又詢問了做這種題的技巧,回家后又認真思考了自己為什么當時沒能配出來,直問到自己沒有一點疑問了,才善罷甘休,算是把一個知識點弄透徹了。
回家之后,從晚上7:00開始做作業(yè),并留出時間整理當天各科的知識點,“當然主要是英語和理科的,語文一般一周整理一次”。“提前預(yù)習第二天要學的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樣聽起課來就更有針對性”。做完這些事情,劉媛每晚大概10:00就能睡覺。“我從不熬夜”,她稱這樣的習慣一直堅持到初中畢業(yè),就是初中的最后關(guān)頭她也努力做到早睡早起。
初二“放電影般回顧初一知識”
“初二是關(guān)鍵,才上初一的時候很多學長學姐們就跟我們敲過警鐘,我覺得這個時候有兩方面的事情要做,學習新知當然不能停止,另一方面,回顧與總結(jié)‘舊知’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二不再有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的問題,然而環(huán)境熟悉之后,思想也容易松懈,劉媛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定的緊張度。
“這個時候我開始有計劃地看看初一的筆記,并做一定的整理工作。”語文背的較多,她就在早讀時間花一半功夫大聲誦讀初一的課文,還把詞語解釋集中抄到一個本子上,早上或者晚上快速瀏覽一遍,把自認為難記的再在心里默記一遍,“我也會把課外遇到的新詞和它的解釋添在后面,當然,這一部分比較少,課外參考書我看得并不多”,一直冷靜的劉媛笑了笑。
“數(shù)學主要就是總結(jié)一些覺得新奇的、或者沒能順利做出來的題目,然后把知識點列在后面,這樣以后復(fù)習起來就會覺得與課本聯(lián)系較緊密。”劉媛還會不時地總結(jié)一下哪部分知識出的題較多,大題多與哪里的知識相關(guān),“初三復(fù)習的時候就容易抓住重點了”。
“英語的知識點看似零散,實際上彼此之間聯(lián)系很緊密。”因此初二聽英語課時,劉媛聽到老師講到一個知識點,馬上回想以前講過的類似語法,比如否定詞提前的倒裝句,劉媛會有意識地補充到之前的句法上,有時遇到新詞,劉媛也會及時總結(jié)是否為以往詞匯的派生詞。一邊聽老師講新課,一邊回顧以往的知識點,這樣承上啟下的工作在初二的時候就已經(jīng)完成,“所以初三的感覺很輕松”。
初二各門課程都基本上路了,劉媛開始為自己課外充電。“語文我主要還是擴大閱讀量,看了些名著,比如《基督山伯爵》、《雷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也會看《語文報》,這跟課本同步,可以幫助我把握重點,我也可以學到做題技巧。”數(shù)學是她所喜愛的,每年的數(shù)學競賽她都會參加,“去長長見識,也能敦促我多做一些題”,競賽成績并不是劉媛所看重的,她把與水平較高的人的競爭看作對數(shù)學的課外提升。英語她為自己新增了《新概念》詞匯,“詞匯是英語的基礎(chǔ),雖然我并不是要把詞匯當作知識來學,但是多背一點對于做閱讀和寫作文都有好處。”中考前夕,《新概念》英語前三冊的詞匯劉媛已爛熟于心。
初三“學會查缺補漏”
進入初三,別的同學都出現(xiàn)了緊張情緒,劉媛卻更加篤定。“前兩年基礎(chǔ)打得比較好,到第三年的時候,新增加的知識少,而以往90%的知識我認為自己都掌握了,所以這一階段,我給自己定的任務(wù)是查缺補漏。”
語文是劉媛相對弱勢的科目,而其中的作文又最讓劉媛頭疼,“我覺得自己缺少文采”。初三上學期開始,老師每兩周會布置一次作文題,劉媛在寫之前先列出提綱讓老師過目,并詢問修改意見,對比修改前后,劉媛還要問為什么這樣改,弄明白了才下筆寫,完成之后,親自送到老師辦公室,看著老師現(xiàn)場指點自己的作文,“一個學期之后,我覺得自己進步很大”。而這些作文后來都成為劉媛備戰(zhàn)中考的素材作文,“考試前一兩個月我就開始背這些文章,這樣中考的時候就能套用”,在寫“我們的名字叫青春”時,劉媛就很順利地用到了之前的文章,“多虧了平時的認真對待”。
“古詩文很難背,所以我到初三的時候才開始系統(tǒng)背誦,要是背早了一定忘記了。”這樣,劉媛把早讀的時間全都用來背誦語文的古詩文,而自己的強項英語的聽力和課文朗讀就被迫挪拉到早上起床和晚上完成作業(yè)之后的時間。“我想的是弱科也要強起來,一定不能留遺憾。”
對于強科,劉媛也絲毫沒有掉以輕心。“數(shù)學和英語都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對于那兩科,初三這段時間我重點是保持做題的感覺,英語還要保持語感。”晚上回家做題的大部分時間她都奉獻給了數(shù)學、物理、化學,“三天不練手生”。對于英語,她則專門準備了一個錯題集:正確答案、出錯原因、類似錯誤、相關(guān)知識點,一一列出,“最后一周復(fù)習英語時我就只看了這個錯題集,可以說,到那個時候,99%的知識點我都弄懂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hongkao/227283.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1備戰(zhàn)中考三十條實戰(zhàn)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