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化學考前練習題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中考復習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學生能力的形成立足于長期的積累和實踐,但中考前夕的科學指導對考生答題的積極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如何在復習過程中加強實效性,下面為大家整理了2016年中考化學考前練習題的相關內容。

一、選擇題(本大題包括12小題,每小題1分,共12分.每小題的4個選項中,只有1個選項符合題意)

1.(1分)日常生活中許多變化是緩慢氧化.下列現象不屬于緩慢氧化的是()

A. 動植物的呼吸 B. 食物的腐爛 C. 鋼鐵生銹 D. 液化石油氣燃燒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課本知識同類信息.

分析: 氧化反應分為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劇烈氧化也叫燃燒,燃燒是一種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解答: 解:A、動植物的呼吸反應緩慢甚至不易察覺,屬于緩慢氧化.

B、食物腐爛反應緩慢甚至不易察覺,屬于緩慢氧化.

C、鐵生銹是鐵與氧氣、水共同作用的結果,屬于緩慢氧化.

D、液化石油氣的燃燒是一種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2.(1分)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A. 清新、潔凈的空氣是純凈物

B. 空氣的主要成分的氧氣,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空氣

C. 空氣是人類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防治空氣污染及其重要

D. 把空氣中的其它成分分離出去,只留下氧氣會更有益于生命活動

考點: 空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空氣的成分及各成分的體積分數;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判別..

專題: 空氣與水.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空氣的成分及各成分的體積分數和空氣對人類生活的作用,解答時要對照空氣中各成分及作用,對每一個選項進行分析篩選.空氣的主要成分有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他氣體和雜質,它們各自的體積分數為78%、21%、0.94%、0.03%、0.03%.

解答: 解:A、空氣的主要成分有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他氣體和雜質,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故A錯誤;

B、通常情況下,空氣中氧氣.氮氣的體積約比為1:4,在空氣中氧氣、氮氣分別占到總體積的21%、78%,因此主要成分應該是氮氣,故B錯誤;

C、空氣是人類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防止空氣污染極其重要,說法正確,故C正確;

D、空氣中大部分是氮氣,人血液中會有一定量氮氣溶在其中.如果吸入全是氧氣,會突然間改變人體內穩(wěn)態(tài),不利于生命活動,故D錯誤;

3.(1分)檢驗集氣瓶內氧氣是否收集滿,最好的方法是()

A.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至集氣瓶中 B. 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到集氣瓶口

C. 將燃著的木條伸至集氣瓶中 D. 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氣瓶中

考點: 氧氣的檢驗和驗滿..

專題: 物質的鑒定題;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 A、應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不是伸入集氣瓶中;

B、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到集氣瓶口正確;

C、要用燃著的木條,不易很明顯的觀察到木條燃燒的變化情況;

D、氧氣與澄清石灰水不反應.

解答: 解:

A、應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不是伸入集氣瓶中,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集氣瓶內部可能含有較濃的氧氣,驗滿會不準確,故不正確;

B、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到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說明氧氣已滿,故正確;

C、因為燃著的木條伸入氧氣中,不易很明顯的觀察到木條燃燒的變化情況,伸入瓶中也不能驗滿,故不正確;

D、氧氣與澄清石灰水不反應,沒有任何現象,故不正確.

4.(1分)在下列變化中,屬于分解反應的是()

A. 硫在氧氣中燃燒 B. 石蠟在空氣中燃燒

C. 給高錳酸鉀加熱 D.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考點: 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專題: 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和能量變化.

分析: 根據分解反應的定義和特點分析,分解反應是指由一種物質生成另外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

解答: 解:A、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硫,屬于化合反應,A錯誤;

B、石蠟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屬于分解反應,B錯誤;

C、給高錳酸鉀加熱生成了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屬于分解反應,C正確;

D、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屬于化合反應,D錯誤.

5.(1分)實驗室用高錳酸鉀或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時,必不可少的一組儀器是()

A. 試管、酒精燈、鐵架臺、集氣瓶、膠頭滴管

B. 酒精燈、水槽、試管、集氣瓶、量筒

C. 鐵架臺、燒杯、集氣瓶、玻璃片

D. 試管、鐵架臺、集氣瓶、玻璃片

考點: 氧氣的制取裝置;氧氣的收集方法..

專題: 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 可以根據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方面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解答: 解:實驗室用高錳酸鉀或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時都有用到的儀器有:鐵架臺、試管、導管、集氣瓶、玻璃片等儀器.用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時,不需加熱,不用酒精燈,故A、B錯;兩種方法都無需使用燒杯,故C錯.

6.(1分)下列關于實驗室制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實驗操作先后順序中不正確的是()

A. 先熄滅酒精燈,再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

B. 先檢查制氧裝置的氣密性,再裝藥品

C. 先給試管均勻加熱,再對著藥品加熱

D. 等導管口排出的氣泡均勻后,再將導管伸入盛水的集氣瓶中

考點: 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點..

專題: 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 根據實驗室用加熱法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口訣查裝定點收移熄,每個步驟各注意事項,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依據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移熄,收集氧氣結束,應先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再熄滅酒精燈,故A 操作錯誤;

B、依據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先檢查制氧裝置的氣密性,再裝藥品,故B操作正確;

C、依據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先給試管均勻加熱,再對著藥品加熱,故C操作正確;

D、依據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集氣瓶充滿水后倒放入水槽中;要等到氣泡連續(xù)、均勻地放出時,再開始收集,否則收集到的氧氣不純,混有空氣;故D操作正確;

7.(1分)在下列變化中,既屬于化合反應,又屬于氧化反應的是()

A. 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氧氣 B. 石蠟在空氣中燃燒

C. 高錳酸鉀受熱分解 D.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考點: 化合反應及其應用;氧化反應..

專題: 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和能量變化.

分析: 物質跟氧氣發(fā)生的反應都是氧化反應.化合反應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反應生成另外一種物質的反應.根據氧化反應和化合反應的概念進行解答.

解答: 解:A、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氧氣該反應是分解反應,故A錯誤;

B、石蠟在空氣中燃燒該反應是氧化反應,但不是化合反應,故B錯誤;

C、高錳酸鉀受熱分解該反應是分解反應,故C錯誤;

D、鐵和氧氣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反應物是兩種,生成物是一種,屬于化合反應;反應物中有氧氣參加,是氧化反應,故D正確.

8.氧氣是我們熟悉的物質,以下有關氧氣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氧氣具有可燃性

B. 氧氣能供給動植物呼吸

C. 氧氣能支持燃燒

D. 某些物質在空氣中不能燃燒,但在氧氣中能燃燒

考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的用途..

專題: 氧氣、氫氣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本題考?氧氣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氧氣有兩個化學性質: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許多物質能與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說明了氧氣具有氧化性;氧氣具有助燃性,但是氧氣本身不能燃燒,不具有可燃性,可以供給動植物呼吸.

解答: 解:A、氧氣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A敘述錯誤;

B、氧氣能提供動植物呼吸,故B敘述正確;

C、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可以支持燃燒,故C敘述正確;

D、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的物質,在純氧中能夠燃燒,故D敘述正確;

9.(1分)下列物質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

A. 生鐵用于鑄造鐵鍋 B. 稀有氣體用于制造霓虹燈

C. 氧氣用于急救病人 D. 銅用于制造導線

考點: 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

專題: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分析: 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

解答: 解:氧氣用于搶救病人是因為氧氣具能供給呼吸的化學性質.

10.(1分)對有關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A. 碳在氧氣中燃燒放出白煙 B. 鎂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

C.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 D. 硫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的火焰

考點: 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專題: 實驗現象的觀察和記錄.

分析: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fā)出白光,并能生成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B、鎂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體;

C、鐵在氧氣中能夠劇烈地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解答: 解: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fā)出白光,并能生成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不能放出白煙,故A錯誤;

B、鎂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體,故B正確;

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屬于結論,故C錯誤;

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藍紫色火焰,不是淡藍色的火焰,故D錯誤.

11.(1分)(2008揭陽)既要在一充滿空氣的瓶子中,將其中的氧氣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氣體的成分.下列物質在瓶中燃燒可達到目的是()

A. 木炭 B. 硫磺 C. 鐵絲 D. 紅磷

考點: 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木炭、硫磺在空氣中燃燒會生成氣體;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且生成物是固體.

解答: 解:A、木炭燃燒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B、硫磺燃燒能生成二氧化硫氣體;

C、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

D、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且生成物是固體.

12.(1分)下列關于催化劑的認識完全正確的是()

A. 催化劑的作用是加快其它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

B. 催化劑的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不發(fā)生改變

C. 催化劑能改變其它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

D. 使用催化劑能提高生成物的產量

考點: 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

專題: 課本知識同類信息.

分析: 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fā)生變化的物質叫做催化劑(又叫觸媒).催化劑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變二不變,一變是能夠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二不變是指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保持不變.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對生成物的質量無影響.

解答: 解:A、催化劑能夠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既可加快反應速率,也可以減慢反應速率,故A錯誤;

B、催化劑的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發(fā)生改變,物理性質可能會改變.故B錯誤;

C、催化劑能改變其它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故C正確;

D、催化劑能夠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但是不能提高生成物的產量.故D錯誤.

二、填空與簡答題(本大題包括7小題,共25分)

13.(4分)從氮氣、氧氣、氖氣、二氧化碳中,選擇符合下列題意的氣體填空:

(1)太空飛行人員需要攜帶的氣體是 氧氣 ;(2)白熾燈泡內含有的氣體是 氮氣 ;

(3)電工測電筆內充有的氣體是 氖氣 ;(4)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氣體是 二氧化碳 .

考點: 常見氣體的用途..

專題: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根據氣體的性質及用途解答,氧氣能供給呼吸,氮氣化學性質穩(wěn)定,可作保護氣,稀有氣體通電會發(fā)出不同顏色的光,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解答: 解:(1)氧氣能供給呼吸,太空飛行人員需要攜帶的氣體是氧氣;

(2)氮氣化學性質穩(wěn)定,可用作保護氣,充入白熾燈泡內使燈泡經久耐用;

(3)氖氣在通電時會發(fā)出紅光,電工測電筆內及此氣體測試是否有電;

(4)植物光合作用是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氧氣和葡萄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4.(3分)化學老師在課堂上做了一個實驗:將液態(tài)空氣倒入一只小燒杯中,發(fā)現立即冒出大量氣泡,把一根燃著的小木條置于燒杯口,小木條火焰熄滅;過一會兒再把燃著小木條置于燒杯口,此時小木條不但沒有熄滅,反而燃燒更旺.某同學查閱資料知,在常壓下,液態(tài)氧的沸點?183℃,液態(tài)氮的沸點是?196℃.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由于液態(tài)氮的沸點比液態(tài)氧的沸點 低 (填高或低),導致 氮氣 先從液態(tài)空氣蒸發(fā)出來.

(2)過一會兒小木條燃燒更旺的原因是 氧氣從液態(tài)空氣中蒸發(fā)出來,氧氣支持物質燃燒 .

考點: 氧氣的工業(yè)制法;氧氣的化學性質..

專題: 氧氣、氫氣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①由教材學過的化學常識知道,液氮比液氧的沸點低,導致液氮先從液態(tài)空氣中蒸發(fā)出來;

②由于空氣主要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所以剩余的氣體絕大部分是氧氣,根據氧氣支持燃燒的性質可以回答此題.

解答: 解:(1)因為液氮比液氧的沸點低,導致氮氣先從液態(tài)空氣中蒸發(fā)出來;

(2)由于空氣中大部分是氮氣和氧氣,所以剩余的氣體絕大部分是氧氣,根據氧氣能支持燃燒的性質,所以過一會兒,木條沒有熄滅反而燃燒更旺.

故答案為:(1)低、氮氣; (2)氧氣從液態(tài)空氣中蒸發(fā)出來,氧氣支持物質燃燒.

15.(3分)被稱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稱為綠色氧化劑的過氧化氫(H2O2),都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況下均為無色液體.某實驗小組的同學用下面的方法鑒別水和雙氧水兩瓶無色液體: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將等體積的兩種無色液體分別加入A、B兩個試管中.

②分別向A、B兩試管中同時加入等質量(少量)的二氧化錳,觀察現象.

A試管中無明顯現象

B試管中有氣泡

產生

A試管中的無色液

體是.

B試管中的無色液體是.

(1)請?zhí)顚懮媳碇杏嘘P內容:

(2)寫出B試管中發(fā)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過氧化氫 氧氣+水 .

考點: 物質的鑒別、推斷;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壓軸實驗題;填寫實驗報告題.

分析: 根據氧氣的實驗室制法,過氧化氫中加入二氧化錳的現象解答本題.

解答: 解:(1)根據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在過氧化氫中加入二氧化錳,劇烈反應,冒出氣泡的是雙氧水,無現象的是水.

故選A:水;B:過氧化氫.

16.(7分)某同學設計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該同學的實驗步驟如下.請回答實驗中有關問題:

①將圖中的集氣瓶分為5等份,并作好標記.

②在帶橡皮塞和導管的燃燒匙內裝入足量的紅磷,將導管上的止水夾夾緊,在酒精燈上點燃紅磷,并立即伸入集氣瓶內,塞緊橡皮塞.

③充分反應后,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

(1)該實驗中紅磷需稍過量,目的是 充分反應掉集氣瓶中的氧氣 .

(2)步驟②集氣瓶中的現象是 產生大量白煙 ,其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步驟③中打開止水夾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燒杯中水沿導管被吸入集氣瓶中,且約占其容積的1/5 ,由此可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21% .

(3)該實驗可推論出氮氣 難 (填易或難)溶于水和其化學性質 不活潑 (填活潑或不活潑)的結論.

考點: 空氣組成的測定;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空氣與水.

分析: (1)紅磷過量,可使集氣瓶中的氧氣完全消耗,減少誤差;

(2)紅磷劇烈燃燒、放出大量熱和產生大量白煙,由于紅磷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使集氣瓶內的壓強減小,打開止水夾后觀察到:水沿導管倒流進入集氣瓶中,倒流至集氣瓶容積的處;

(3)在該實驗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氮氣,說明氮氣不溶于水,氮氣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化學性質穩(wěn)定.

解答: 解:

(1)紅磷過量,可使集氣瓶中的氧氣完全消耗;

(2)步驟②集氣瓶中的現象是:紅磷劇烈燃燒、放出大量熱和產生大量白煙;反應物是磷和氧氣,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反應條件是加熱,所以文字表達式是: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由于紅磷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使集氣瓶內的壓強減小,打開止水夾后觀察到的現象是:水沿導管倒流進入集氣瓶中,倒流至集氣瓶容積的處,可以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3)在該實驗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氮氣,說明氮氣不溶于水,氮氣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化學性質穩(wěn)定,不活潑.

答案:

(1)充分反應掉集氣瓶中的氧氣;

(2)產生大量白煙;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燒杯中水沿導管被吸入集氣瓶中,且約占其容積的1/5;21%;

17.(4分)如圖為已收集滿的一瓶無色無毒氣體.請你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探究,確定該氣體可能是什么氣體.

假設猜想驗證方法及操作可能的現象結論

假設猜想 驗證方法及操作 可能的現象 結論

考點: 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

專題: 物質的檢驗、鑒別與推斷.

分析: 密度大于空氣的氣體在存放時,集氣瓶正放,如本題中的存放方式;氣體密度小于空氣時,存放氣體的集氣瓶應倒放;

驗證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進行,看到木條復燃,則氣體可確定為氧氣;

驗證二氧化碳,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可以確定氣體為二氧化碳.

解答: 解:根據盛有氣體的集氣瓶正放,可以推知氣體密度大于空氣,且氣體無色無毒,在初中化學中最常見的這種氣體可能是氧氣或二氧化碳;

把帶火星木條伸入瓶中,若木條復燃,可以證明氣體為氧氣;

向瓶內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證明瓶內氣體為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

假設猜想 驗證方法及操作 可能的現象 結論

該氣體可能為氧氣或二氧化碳 1、拉開玻璃片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的間隙處

2、向瓶內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 1、若木條復燃

18.(4分)觀察、歸納與比較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能與許多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如氧氣與硫、磷、鐵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①硫+氧氣 二氧化硫;②鐵+氧氣 四氧化三鐵;③碳+氧氣 二氧化碳.

(1)通過分析、比較我們發(fā)現,它們有許多共同點,請寫出其中兩條:① 都是氧化反應 ;② 都是化合反應 .

(2)通過分析、比較我們還發(fā)現,每一個反應和其它兩個有不同點,請寫出其中兩條:① ①的生成物是空氣污染物,②③不是 ;② ②的生成物是固體,①③生成物是氣體 .

考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化合反應及其應用;氧化反應..

專題: 氧氣、氫氣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根據氧氣與硫、磷、鐵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反應條件、現象、生成物、反應類型,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根據氧氣與硫、磷、鐵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反應條件都是點燃;都放熱、發(fā)光等;

反應符合多變一都與氧氣反應,因此它們都是化合反應,都是氧化反應;

(2)根據反應生成物及對環(huán)境的影響,分析可知:①的生成物是空氣污染物,②③不是;

②的生成物是固體,①③生成物是氣體;

故答案為:

(1)①都是氧化反應;②都是化合反應;③反應條件都是點燃;④都放熱、發(fā)光等.

(2)①:①的生成物是空氣污染物,②③不是;②:②的生成物是固體,①③生成物是氣體.

三、綜合應用題(共13分)

19.(13分)實驗室常用圖1裝置來制取氧氣:

(1)寫出圖1中有標號儀器的名稱:a 鐵架臺 ;b 水槽 .

(2)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來制取氧氣時,可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B (填序號).

(3)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式為 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

(4)用E裝置收集氧氣的依據是 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

(5)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與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若制取并收集氨氣,應該從圖1中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是 A ;收集裝置是 D .

(6)某學生學習了雙氧水制氧氣的實驗后,想起自己家里也有一瓶消毒用雙氧水,由于標簽已部分受損無法判斷其是否變質,所以他將該瓶溶液帶到學校,進行了如圖2所示的研究.試回答:

①放入二氧化錳的作用是 加快反應速率(或作催化劑) .

②如果該溶液未變質,應該觀察到的現象是 有大量氣泡產生 ,

③將未過期的這種雙氧水滴在傷口上,迅速出現大量氣泡,你認為該氣體是 氧氣 .

(7)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為原料,使用B裝置制取氧氣時,收集完氧氣后,反應還在繼續(xù)進行.小明同學認為,這個裝置的缺點是不能控制反應隨時發(fā)生、隨時停止,造成了藥品的浪費.為了解決小明提出的問題,請你對原實驗裝置加以改進,或設計新的簡易實驗裝置,以便有效地控制過氧化氫的分解反應.(請你至少寫出三種方案)

(友情提示:你可從圖3用品中選取,也可自行選用其他儀器).

序號 你設計的實驗操作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考點: 氧氣的制取裝置;氧氣的收集方法;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 (1)根據常見儀器回答;

(2)雙氧水和二氧化錳來制取氧氣,是固體與液體混合不需要加熱制取氣體所以應該選擇B裝置;

(3)根據反應物寫成文字表達式;

(4)根據收集方法判斷氣體的性質;

(5)根據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選擇發(fā)生裝置,根據氣體的密度和溶水性選擇收集裝置;

(6)①根據二氧化錳在該實驗的作用是改變反應速率分析;

②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大量的氧氣分析;

③根據反應產物分析;

(7)根據控制反應物反應速率分析設計方案;

解答: 解:(1)標號儀器分別是:a鐵架臺,b水槽;

(2)雙氧水和二氧化錳來制取氧氣是固體與液體混合不需要加熱制取氣體,所以應該選擇B裝置;

(3)加熱高錳酸鉀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4)E裝置是向上排空氣法,氣體滿足的條件是密度比空氣大;

(5)因為氯化銨與堿石灰是固體,有需要加熱,發(fā)生裝置用A;又因為氨氣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氣法,選擇收集裝置D;

(6)①根據二氧化錳在該實驗的作用是加快反應速率,所以二氧化錳是催化劑;

②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大量的氧氣,所以看到現象是有大量氣泡產生;

③未過期的這種雙氧水滴在傷口上,會迅速出現大量氣泡,說明能產生氧氣;

(7)為了控制反應速率可以將長頸漏斗改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或膠頭滴管,這樣控制過氧化氫的滴加速度即可,或者選用盛裝二氧化錳的小布袋,將連在小袋子上的鐵絲穿過橡皮塞并上下抽動,也起到控制反應的速度;

故答案為:(1)鐵架臺;水槽;

(2)B;

(3)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4)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5)A;D;

(6)①加快反應速率(或作催化劑);②有大量氣泡產生;③氧氣;

(7)序號 你設計的實驗操作方案

方案一 將長頸漏斗改用分液漏斗

方案二 選用盛裝二氧化錳的小布袋,將連在小袋子上的鐵絲穿過橡皮塞并上下抽動

這篇2016年中考化學考前練習題的內容,希望會對各位同學帶來很大的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hongkao/607064.html

相關閱讀:中考化學錯題本:走進化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