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教材分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中考復習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單元目標分析

  學習本單元,既可感悟一代偉人的凌云壯志,也可以感受雨巷詩人的凄婉迷茫,新月派詩人的悠悠離情,以及詩壇泰斗艾青的赤子深情。

  《沁園春.長沙》中青詩人的革命豪情;

  《雨巷》中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

  《再別康橋》對母校的綿綿離情;

  《大堰河》對母親大堰河的赤子深情;

  二、學法指導:

  1、反復誦讀;

  2、抓住意象,展開聯(lián)想、想象

  3、理解詩歌主旨,體會詩人情感。

  4、知人論世,寫作背景和詩人的思想狀況,但不能以時代背景去簡單的印證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詩人的政治遭遇與作品一一對應。

  5、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6、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

  《沁園春.長沙》備教

  【文本解讀】

  這首詞作于1925。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nóng)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jīng)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環(huán)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一人佇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教學點:將語句按正確的順序調(diào)整為“橘子洲頭,湘江北去,獨立寒秋”,比較二者的藝術效果,目的是領悟作者劈空而來的氣勢,佇立于天地之間,內(nèi)心充滿復雜的情感、思緒】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個“看”字,總領七句。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木遍染紅色。近看湘江,滿江秋水碧綠澄澈,船只爭相行駛。仰望天空,雄鷹有力地翱翔。俯視水中,魚兒歡快地暢游。宇宙萬物都在這秋天里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這幾句,詩人描繪了在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遠近相間、動靜結(jié)合、對照鮮明,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

  【教學點:領字是哪一個?它領起了哪些內(nèi)容?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展開想象,將它描繪成一段文字;品析重點詞語:遍、盡、透、爭、擊、翔、競;運用換字法或示例法,引導學生學會賞析,從意象的角度賞析;從語言的角度賞析;落點在于引導學生作者表現(xiàn)的奮發(fā)自由,生機勃勃、昂揚向上的情感】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千,不禁發(fā)問: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xiàn)了他的博大胸懷。

  【教學點:活動一,為何而悵?悵什么?填空的形式來品讀:當我看到——,或聽到——,此時,我想到了——,于是,我問自己或者大地,——能夠主宰世界;活動二,學習其中蘊含的萬物的自由與人類的不自由的對比手法】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橘子洲曾是詩人與眾多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它見證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舊地重游,自然引起詩人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下片轉(zhuǎn)入直抒胸臆,為何會回憶往昔歲月?因為故地重游。】

  “恰同學少,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萬戶侯。”一個“恰”字,總領七句。正值青春少的同學們,意氣風發(fā),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tǒng)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這幾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教學點:領字的分析,以及作者刻畫了一群青人什么形象?有何用意?一是為結(jié)句回答誰主沉浮蓄勢、張本】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還記得嗎?當我們一同到江心游泳,盡管風高浪急,連船只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為樂。這里以設問結(jié)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教學價值點:

  l從景與情的角度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l從語言的運用的角度,包括動詞、數(shù)詞的角度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l體會作者的情感。審美取向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品讀、體驗、感悟;認知取向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理解、探究作者的意圖。

  l學習作者是如何寫景的,并能根據(jù)畫面寫一段話?技能取向的教學設計。

  全詩充滿自由奮發(fā),生機勃勃、昂揚向上、豪氣凌云之感。學習的凝結(jié)點就是要追問: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

  l領字。“看”與“恰”領起哪些?怎么讀?

  l獨特用字。上片除了“萬類霜天竟自由”一句直接點明了自由奮發(fā)外,其余的意象是怎么給我們自由奮發(fā)之感的?原有的教參常說色彩感,有紅有綠,視角感,有上有下,有遠有進,有俯仰等,但這些與自由奮發(fā)、生機勃勃的興奮感并不搭界。這些意象所產(chǎn)生的興奮感,充滿生機的感覺其實是十二個獨特用字所起的作用。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擊字,像人一樣搏擊長空,奮斗于長天,爭取自由似的活動,魚像鳥一樣飛起來,任意遨游,輕快自由。前者用擬人,后者用擬物,目的在于表達出徹底的自由奮發(fā)感。

  這是理解自由奮發(fā)、昂揚向上的關鍵點,凝結(jié)點,應該做出最為徹底、最為集中的回答。丹納說過:“集中的程度決定了作品的地位”李澤厚曾說“審美感受經(jīng)常是朦朧而多義,但它同時又異常細致而精確。這是不同于邏輯思維的另一種非語言所能傳達的心理感受的精確。在藝術作品中,經(jīng)?梢钥吹剑蛔种、半拍之快(慢)、一筆之誤,便有天壤之別》”

  化用“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飛與躍是客觀描述,巧妙在于作者將客觀描述轉(zhuǎn)化為主觀情態(tài),更好地表現(xiàn)自由奮發(fā)之感。將“深淵”改為“淺底”,讓魚像鳥一樣的自由飛翔,干脆讓他想鳥一樣在空中那樣自由、任意的毫無阻攔的任其遨游,任其飛翔。這是詩人的一種主觀感覺。

  “遍、盡、透、爭”“萬、層、漫、百”一千一萬座山要紅就紅個遍,一層層的樹林要染就染一絲不剩的浸染,漫江的碧水要透就透過碧藍。只注重這些意象,是得不出萬類霜天竟自由的,關鍵在10個字。

  萬類霜天竟自由中的“竟”是什么意思?并相之意。不是競相自由,而是都自由。不僅是萬物都自由,而且是在比自由。處處自由,遍地自由。

  l眼前出現(xiàn)一個萬類霜天都自由、比自由、壯闊自由、萬物奮發(fā),各等生命任意表達其自由意志的寥廓江天。面對如此自由的自由界,江天如此自由遼闊,自然界如此生機勃勃,可人間呢?苦難的中國,不幸的人類何時能夠“人間遍中自由花”蒼茫大地,誰來主宰,誰來創(chuàng)造?何時能夠打造出一個“萬類霜天竟自由”的新世界?所以,前面的自由自然的渲染,才更能凸顯出詩人“悵寥廓”的深沉思索。所以,萬類霜天寫得越自由,悵寥廓的思索越深沉,感慨越激揚,這是本詩最高的藝術奧秘!一切景語皆情語,僅知道這精神主體是什么,還不夠,必須將這景語,這精神世界是什么?自由競發(fā)到什么程度,為何要寫得那么自由,什么手法,細讀出來。

  l下片以直抒胸臆為主。上片的自由奮發(fā),是自然界的,是詩人賦予自然界的,是詩人主體精神的折射,同化,下片的自由奮發(fā)體現(xiàn)在人的身上,是詩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抒發(fā),真實寫照。在作者看來,青革命家應像雄鷹一樣自由奮發(fā)。

  l《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號創(chuàng)刊宣言》: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

  l《民眾大聯(lián)合》:我們知道了,我們覺醒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l【字詞欣賞集句】余映朝

  l【語言卡片】:字音、對稱短語、常用引語。

  l【學習目標】1.讀懂課文內(nèi)容,感受詩的崇高;2.學習一些有關知識。

  l【學習過程】

  l1.誦讀,整體理解。請體味詞的意境,進行朗讀。請再讀課文,理解全詩內(nèi)容,試著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對這首詞進行評價。

  l2.誦讀,分層概括。讀好特殊節(jié)奏;

  l3.誦讀,品味語句。什么是練字?用一句話品析的方式自由品析,說說這首詞中的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詞用得好?哪些句子寫得好?

  l4.誦讀,感受意境。

  l“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靜更闌風漸緊,與奴吹散月過去,照見負心人。”——閨怨詞

  l沁園,相傳為東漢明帝之女沁水公主園林,后被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詠其事,此詞牌由此得名。

  l《沁園春.長沙》中動詞的運用:獨立寒秋中的立,佇立之意,凸顯了作者偉岸;湘江北去之去,乃奔流之義,與“大江東去,浪淘盡”相近,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流逝的是無情的歲月與隨歲月而去的英雄,但其事跡卻未泯滅,足以讓后人感動,感動之余,試問,當代的英雄在哪里?能否像先輩一樣創(chuàng)造偉業(y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作者面對滾滾北去的湘江,會深發(fā)怎樣的感慨?會有怎樣的思緒?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否是作者思索的。層林盡染的“染”字,寫出了霜葉經(jīng)霜變紅的鮮艷。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的離愁,蒙上以一層沉郁憂傷的感情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戚的心境化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令人感傷的意境。大自然就是一位高明的畫家,用它神奇的畫筆一涂一抹,一重重山,一層層林都變成了一片嫣紅,比二月的春花還要艷麗,比六月的彩霞更加瑰奇,

  l寫作背景:1924.2,中共執(zhí)行委員會上任組織部長;8月,西山會議,國民黨右派接管上海辦事處,受到排擠,12月請假回湖南養(yǎng)病;1925.1,中共四大,落選;5月,上海“五卅運動”;6月,韶山成立中共韶山支部;7月,組織“平糶阻禁”運動,湖南軍閥趙恒惕通緝;決定離開湖南,離開長沙前往廣州的路上,寫下了此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hongkao/748101.html

相關閱讀:中考英語作文:記敘文常用連接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