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癥治療的臨床實踐中逐步創(chuàng)建。貝克認為,認知產生了情緒及行為,異常的認知產生了異常的情緒及行為。認知是情感和行為的中介,情感問題和行為問題與歪曲的認知有關。
貝克認知療法主要目標是協(xié)助當事人克服認知的盲點、模糊的知覺、自我欺騙、不正確的判斷,及改變其認知中對現實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治療者透過接納、溫暖、同理的態(tài)度,避免采用權威的治療方式,引導當事人以嘗試錯誤的態(tài)度,逐步進入問題解決的歷程中。
理論背景
認知治療的基礎理論來自于信息加工之理論模式,認為人們的行為,感情是由對事物的認知所影響和決定。例如,如果人們認為環(huán)境中有危險,他們便會感到緊張并想逃避。人們的認知建立在自己以往經驗的態(tài)度和假設基礎之上。
Beck指出,心理障礙的產生并不是激發(fā)事件或有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過了認知加工,在歪曲或錯誤的思維影響下促成的。歪曲和錯誤的思維包括主觀臆測,在缺乏事實或根據時的推斷:夸大,過份夸大某一事情(事件)和意義。牽連個人,傾向將與己無關事聯系到自己身上;走極端認為凡事只有好和壞,不好即壞,不白即黑。
他還指出,錯誤思想常以“自動思維”的形式出現,即這些錯誤思想常是不知不覺地、習慣地進行,因而不易被認識到,不同的心理障礙有不同內容的認知歪曲。例如:抑郁癥大多對自己,對現實和將來都持消極態(tài)度,抱有偏見,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對事事都不如意,認為將來毫無希望。焦慮癥則對現實中的威脅持有偏見,過份夸大事情的后果,面對問題,只強調不利因素,而忽視有利因素。因此認知治療重點在于矯正患者的思維歪曲。
認知歪曲的形式:
獨斷地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指沒有充足而相關的證據便驟下結論。
選擇性的偏差推論(Selective abstration)。指以整個事件中的單一細節(jié)下結論,而失去整個內容的重要性。
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指把某件意外事件產生的極端信念不恰當地應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環(huán)境中。
擴大與夸張(Magnification and exaggeration)。指過度強調負向事件的重要性。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是一種使外在事件與自己發(fā)生關聯的傾向,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作這種聯結。
極端化的思考(Polarized thinking),指思考或解釋事情時用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極端地將經驗分類,這種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都分為“好或壞”。
適應范圍
對輕至中度的抑郁癥及非精神病性抑郁最為有效。
軀體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礙伴發(fā)的抑郁狀態(tài)也有較好的療效。
內因性抑郁或精神病性抑郁,需配合藥物治療。
廣泛性焦慮癥、驚恐障礙、恐怖性強迫癥、酒癮、藥物成癮等。
偏頭痛、慢性疼痛等心身疾病。
對多動性行為障礙,沖動性行為等行為問題,也有較好療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huyili/51047.html
相關閱讀:五個方法訓練你的注意力和觀察力
少兒注意力訓練
孩子注意力訓練
訓練兒童集中注意力
集中孩子注意力的小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