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閱卷時間緊,任務重,如何讓自己的作文使老師一掃疲倦,眼睛一亮,心之爽然?這里推薦一些方法。
一、 不晦: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江蘇高考閱卷作文組組長何永康教授說,高考作文要予人清晰美感,要有視覺的沖擊力,因為一篇作文,閱讀者不可能停留很長時間審視,而那些觀點隱晦,予人視覺模糊之作,往往難獲閱卷者的青睞,甚至可能是優(yōu)秀之作,也往往被忽略。作文考試中,也就要在文章適當之處,點示話題,或點示文章與話題之間的關系,如是觀點不隱晦,予人清晰之感。
方法一?開門見山
如2005年福建省一高考考生的《執(zhí)子與通子》的開頭:看到這樣的兩個圖形,一個平穩(wěn)而平滑,線條柔和,一個棱角鮮明,不禁讓我想起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兩個人?執(zhí)子與通子。如此入題,直接表明自己聯(lián)想感悟與材料的關系,令人心清意朗。
方法二?篇末點題
如以“習慣”為話題的作文。一考生寫《等待》,文寫千年古樹的綠陰下,坐著A君。他穿著筆挺的西裝,皮鞋擦得黑亮。他不時整領帶,看著手表,然后兩眼注視前方……人們一看就知道他在等候和姑娘約會。二十分鐘過去了,B姑娘來了。她是從他的身后走來的,帶著紅霞,帶著醉人的芳香,她坐在古樹的另一側,注視前方。他在等她。她在等他。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一個月……A君日不側視,注視前方;B姑娘等著前方走來的A君,目不斜視。八百年過去了,有一天,樹倒了,幸虧倒的方向,沒有壓著他們,但他們的背卻靠在一起。文末道:
“你是誰﹖”老太婆對老頭說。“B君!我是A君呀!八百年前我就在這里等你了。”“我也是。”“你只要回頭來看看就……”“我沒有這個習慣。”
此最末一句:“我沒有這個習慣。”是為點睛之筆,點出文章與話題的關系,如此,閱卷者便不墜云霧,心清意朗。
方法三?題記或后記點示
如2005年高考作文話題“忘記與銘記”。一陜西考生在《二胡?江南》中寫了一個題記:
想要忘記流浪,卻銘記了江南。想要忘記絲竹,卻記住了二胡的那一抹憂傷。
覽睹題目,如入云霧。但一見題記,便對文章與話題的關系一目了然,惑之頓釋。
二、 不凡:碩鼠碩鼠,無食我粟
“寫作是構思的藝術”,避繞凡俗的構思,便可開辟新鮮脫俗的文境,表現(xiàn)出思維的活躍與創(chuàng)新的活力。余秋雨道:“那么年輕的生命,在作文的時候使用公式化概念化的陳詞濫調,不能把活潑的獨特方式釋放出來,那太遺憾了。”
方法一?換視角
放棄現(xiàn)代人的視角,而借用動物、物象或古人視角來審視現(xiàn)實。此虛擬視角,構思新奇,文境則見鮮活。如以“教育”為話題,一學生寫《貓看家教》,以貓的視角來審視主人苦心教育孩子彈鋼琴、學跳舞、做作業(yè)等種種令貓困惑的行為,抨擊社會抑制兒童天性的世俗教育,趣韻盈生,耐人尋味。
方法二?換材料
大膽使用想象材料,馳騁豐富想象,可以讓孔子與布什到聯(lián)合國講壇,辯論“如何實現(xiàn)和平”;也可讓人和豬對話,探討“如何提高生存質量”。高考優(yōu)秀卷《赤兔之死》、《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便是此類佳作。
方法三?換形式
借演講搞、采訪記錄、辯論陳詞、日記等新奇形式來詮釋思想。此新奇之文體,表現(xiàn)出良好的思維素質與創(chuàng)新精神。2006年福建高考,一篇《寫給兒子的遺書》令人心之一震,文道“我”這個父親行將老去,雖家有富財,但我不會為你留下,我要留下空白。生活要你去創(chuàng)造,要你去拼搏;有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才有永恒的財富。文章以書信來詮釋對話題的思考。如此新穎,足見作者的睿智與靈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uowen/kaoshi/16942.html
相關閱讀:云南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