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從高考作文談寫作教學的“正道”與“大道”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作文寫作指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者:王兼聞

高考,尤其是高考語文卷的作文題,從來都是年中的媒體盛宴乃至娛樂大餐,而且也幾乎每年都一樣,一年最紅一道題。去年是那道漫畫題,被各路段子好手玩得不亦樂乎,今年則應該是全國I卷的“中國關鍵詞”。與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考試剛結束,教育部考試中心就做了“權威發(fā)布”,不僅有真題,而且有專家的深度解析。這一改變是個值得肯定的信號,過往“保密第一”的神秘感終于在媒體化的時代被沖開了口子,有關部門開始以更開放也更自信的姿態(tài)接受社會各界的檢閱。也因為在第一時間有了公開而權威的信息,所以各種炒作漸息,真正有價值的討論才得以彰顯出來。事實上,高考寫作命題作為專業(yè)性、導向性很強的工作,無論被廉價地肯定還是被隨意地惡搞,都是過眼煙云,意義不大;高考作文題所釋放的對語文基礎教育的引領意圖、所蘊含的有關寫作問題的學術信息,才真正值得關注并研究。

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作文真題是這樣的——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xiāng)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12個關鍵詞之間既存在著豐富的張力和層疊的思辨空間,又共同構成了多樣而立體的中國!备呖試題當然有引導年輕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并“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但試題中除了“一帶一路”“高鐵”等“高大上”關鍵詞之外,還出現了“空氣污染”“食品安全”等負面概念,這意味著,試題是希望考生“講好”中國故事,卻并沒有要求考生去講“好中國”的故事。這在權威的專家解讀里分外清楚:“命題在引領價值觀的同時,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勵關鍵詞搭配組合的創(chuàng)造性,為批判性思維的發(fā)揮預留了很大空間。如由美麗鄉(xiāng)村走筆于舊式城鎮(zhèn)化的痼疾和留住鄉(xiāng)愁的必要,從大熊貓延伸到動物保護乃至生態(tài)保護的迫切,借空氣污染食品安全論述過度追求GDP的危害……考生可以直面發(fā)展中的問題,正視前進中的矛盾,看到潛在的危機,以高度的憂患意識未雨綢繆。”可以說,因為12個關鍵詞給了考生小處落筆的抓手,而“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又完全尊重考生的個人意愿,這樣,命題著力于引發(fā)考生寫作欲望和真情實感的訴求清晰可見,由此發(fā)出的信號也相當明確。有人批評這道作文題貌似時事政治,但從專業(yè)角度講,這是一道地道的寫作測試題。

同樣,試題里“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這一表述也值得仔細揣摩——我們可以試著將這句話改為:“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寫一篇文章,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首先,我們比較下“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與“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寫一篇文章,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二者雖看似差別細微,但實際卻很要緊,因為前者的潛臺詞是,“你所認識的中國”對于考生來說是早已經形成的,當考生看到這道寫作試題,在他初次閱讀這些關鍵詞的過程中,他就會自然而然地更關注某幾個關鍵詞,因此“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模擬的是考生無意識的閱讀行為,其導向因而非常清晰——“你所認識的中國”是什么樣的,你就選擇哪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無需拔高,更不要作偽,而寫作無非就是把你自己的內在認知外顯化地明言出來而已;而后者,“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則首先是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章的考慮了,“選擇”的理性乃至功利性的色彩顯然就被凸出了。其次,“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是一種意向性的寫作任務,正像沒有誰能說他已經完全“讀懂中國”一樣,對這一任務“如何才算完成”的理解可輕可重,見仁見智;所以,如果“寫一篇文章”的核心指令與之在表述上隔得遠了,“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讓考生寫作時落空的可能性就會明顯加大,而這從命題技術上說就有可能是失敗的。

如此細讀試題的相關表述,甚至過細地剖析其微妙之處,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告訴一線教師,“中國關鍵詞”這道作文題,無論是大處的立意還是小處的表述,其命制都在隱秘而鄭重地重申著一個古老而基本的寫作原理:“修辭立其誠”。既然高考是指揮棒,那么語文基礎教育中,放手讓學生寫他所愿寫、寫他所能寫,則是寫作教學的第一要務。近年來高考作文呼喚理性、呼喚思辨,這有其深刻的理由,也已經起到了不錯的導向作用。但是,一個高中畢業(yè)生只能在他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水平的限制下展開理性的思辨,這是必然的。否則,情感上的“假大空”或許被克服了,而玄虛的乃至偽裝的思辨卻大搖大擺地登場了。學生們靠著一些論述的技巧或所謂“辯證法”,宏闊而空洞地發(fā)表議論,言說自己并無實感的邏輯和命題,甚至很能夠“舉一反三”“見招拆招”地面對各式話題,這樣的現象不能司空見慣,也該到了對此提高警惕的時候了。

或許是出于類似的考慮,全國卷作文試題在前年嘗試推出了任務型寫作。一方面這大概是因為,歷經十來年而漸趨成熟的傳統(tǒng)材料作文題型遇到了困難,材料作文追求立意多元這一非常好的初衷,已經越來越明顯地被“宿構”和“套作”利用,而“材料不重立意重”等問題竟然在相鄰年份的高考作文題中也出現了,甚至還有見怪不怪之勢。也就是說,高考寫作測試的區(qū)分度、效度堪憂,而讓真有水平的考生脫穎而出這一最低目標也面臨挑戰(zhàn),大量被統(tǒng)一模式、同一套路訓練出來的考生足以大面積地生產“高分作文”,以假亂真、魚目混珠。由此可見,增加了“任務驅動”功能的材料作文題型首先是出于防守目的被逼出來的。另一方面,任務型寫作在考場上創(chuàng)設了近乎真實的寫作情境,給考生交待了具體的寫作任務,從而要求考生在寫作中增強“任務觀點”“讀者意識”乃至注意“話語策略”,這對日常的寫作教學又是明顯的借力高考指揮棒的主動出擊。其效應也是頗為顯著的,比如在寫作研究和教學領域,“批判性思維”和“具體思辨”的聲音愈加響亮,甚至正在形成某種流派性、潮流化的語文運動。而更顯著的是,模仿前年全國卷試題的所謂“任務驅動型”作文題層出不窮,指導所謂“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招數和套路也不斷更上層樓。

平心而論,你不能不佩服那些研究應試并能很快落實于教學的高手,他們創(chuàng)研出的應對之術,既理路清晰、又好教可學;只要輔之以嚴格的訓練,考生多數都能寫出很像樣子的任務型作文,雖然刻板、一律,乃至面目可憎,但你不給高分還真說不過去。于是,任務型寫作,越練越瑣碎,越寫越教條,離其初衷也越發(fā)遙遠。結果,還沒有來得及開花,好端端的任務型寫作就被搞殘了,甚至面臨夭折的危險。在這個意義上,今年高考作文題“中國關鍵詞”等與其說發(fā)展了任務型寫作,還不如說是,挽救了任務型寫作。其關鍵在于,試題所給的任務是具體的,卻也是宏大的;試題要求考生完成任務,卻更看重考生在完成任務的寫作中表現出的思想格局、認知水平和寫作才能。這改變了任務型寫作只處理具體小事的舊有認知,更是做了一件正本清源的大事:任務型寫作,當然是有任務需要完成的,任務當然應該、而且必須在寫作中予以完成;但是,機械地把試題看成任務清單、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即使沒有大錯、無可指摘,卻肯定不是任務型寫作的理想境界;優(yōu)秀的任務型寫作,應該可以做到在語篇制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任務。簡言之,作為高考作文題的任務型寫作,應該是,寫好文章,同時完成任務。

那么,對于一線寫作教學來說,這是否意味著高手們可以再次出動,專攻“中國關鍵詞”類任務型寫作了?這是否意味著高考作文向著“高大上”的目標進發(fā)了?如前所述,事情應該不是這樣的。而且如果你有好記性,注意到全國I卷作文題,從前年的“女兒舉報父親”到去年的漫畫,再到今年的“中國關鍵詞”,其間的變化相當驚人,也無跡可尋,那么可以說的確乎恰恰是,訓練一種題型、練好一類作文,從而“一招鮮,吃遍天”,如此這般的高考作文的應試好時光已經過去了。當然,這對那些以“走捷徑得高分”為訴求、靠“旁門左道”而得意的高考作文的利益攸關方來說,不是一樁好事,但是,這對于社會總體的母語素養(yǎng)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來說,卻顯然是幸事一件,因為,只有所謂“捷徑”和“旁門左道”不再暢通,“大道”和“正道”才有望將行。

當然,事情究竟如何,我們還要一起拭目以待。(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uowen/xiezuo/1144027.html

相關閱讀: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有哪幾種
靜物的寫法
如何進行植物描寫
學習十八大心得體會
寫作心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