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旁征博引,為我所用
旁征博引,就是在議論文中廣泛大量地援入引用內(nèi)容,以充實論證,增加力量,獲得創(chuàng)新效果。這種方法,如果從新鮮的角度來看,引用的形式要千變?nèi)f化,引用的內(nèi)容要多種多樣。這樣,才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在引用上創(chuàng)新,必須在“博”字上下功夫,可從如下兩個方面入手:
1、引用的次數(shù)要多。這是從量上和頻率上來說的,主要是指在議論中要多次引用,可以間接引用,也可以直接引用,可以是完整引用,也可以是部分引用。引用的次數(shù)一多,闡述的道理就會充分,內(nèi)容就會充實,說服力就會增強。由于是用別人的話,來證明自己觀點,而且是不止一次地證明,新穎之感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例如習作《種花和種刺》,在論述“種刺”一節(jié)里,習作者主要采用了引證法,語段不到二百字,而引用就達有四處之多,占了近四分之一文字。先后引用了民諺、格言、成語和經(jīng)典等。這樣,不僅充實了論證內(nèi)容,而且增加了論證色彩,使議論生動活潑、新鮮悅?cè),收到了很好的論證效果。
2、引用的種類要多。這主要是說引用的形式要多種多樣,不能單一專一,如不可能都引用諺語,即使再充分,也不能寫出新意來,甚至會產(chǎn)生累贅、單調(diào)之感。種類要多,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個段落之中,引用的形式多彩多姿,千變?nèi)f化。這樣的引用互相印證,彼此配合,可以給人生氣勃勃、清新自然之感。就引用形式來看,可以有很多為我所用,包括經(jīng)典著作中的言論,科學上的公理和定律,盡人皆知的常識,內(nèi)涵精辟的格言、警句、諺語、成語等等。請看下面一段文字:
“有志不在年高!边@張藍圖的起筆是“有志”。俗話說:“不怕路遠,只怕志短!币粋人有無成就,決定于他青年時期是不是有志氣。不論是在過去舊社會或在今天新社會里,凡是那種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做一天各尚撞一天鐘”的人,總不會有什么出息的。一個人民大學生“志在四方”,只有胸懷革命,才能精神振奮,胸襟開闊,意志堅強,從而增長智慧,使學業(yè)不斷進步。正如高爾基所說的:“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fā)展的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一個真理!
這段文字圍繞“有志”展開議論,闡明了作為未來大學生“立志”的重要,語段只有二百來字,但引用竟達五處之多,而且,這些引用涉及多種形式,既有俗語,如第一二兩處,又有領(lǐng)袖論斷,如第三處;既有成語,如第四處,又有名人名言,如第五處。這五處引用,就達四種形式,而且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首尾和中間均有;而且有長有短,有完整引用有節(jié)錄引用,變化靈活,充滿生氣,激發(fā)人們健康向上的激情,給人的感覺是十分新穎的。
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引用要真實,不能造假,不能張冠李戴,要保證其嚴肅性和權(quán)威性,如果引用不實,不僅達不到引用的目的,而且會造成論證的失敗。
八、富有哲理,意味深長
富有哲理,意味深長,就是議論含義深刻,耐人尋味,充滿智慧,給人以啟迪、教益和警醒。這種方法,主要是從內(nèi)容上提出來的,而落腳點是在句子上。運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句子,必須言簡意賅,以精短的語句傳達豐富的內(nèi)容,語句越精粹凝煉、富有哲理、含蓄深刻、耐人尋味,就越顯示出新鮮的特點,就越給人以新穎之感。可見,這種求新方法,有一定的難度,初寫議論文者是難以做到的,而如果有意味地去努力實踐,可以鍛煉寫作者議論創(chuàng)新的睿智,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這種方法,在運用形式上,有如下兩種:
1、多用警言佳句。
就是在議論的時候,所用的句子要涵義深刻而動人,但又不是警句的堆壘,而是上下聯(lián)系很緊,表達意思明暢,說理透徹。這些句子,可長可短,以短句為主;可明可蓄,以蓄為主;可整可散,以散為主。它們互相配合,彼此作用,共同為創(chuàng)新服務(wù)。例如,弗蘭西斯?培根的《論求知》,就是運用這種方法寫成的議論文,也就是說,這篇議論文,語言精煉有力,警句很多,不少已相沿成為有口皆碑的名言,請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于運用學問。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jīng)實驗就不能學到。不可專為挑剔辨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信書本。求知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yīng)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這段文字共有五句話,每句話都富有深刻的內(nèi)容,給人以深刻的啟示。第一句運用了排比和對比手法,指出不同的人對知識和學問的不同態(tài)度,讓人對號入座,給人們以警醒;第二句運用對比手法,擺出兩種知識,重在書外知識,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第三句順著第二句往下說,告誡人們學知識要經(jīng)過實踐,明確途徑;第四句又用對比。指明應(yīng)怎樣對待書本知識的正確態(tài)度,辯證客觀,一分為二;第五句仍用對比,闡明了求知目的,否定錯誤做法,指出了正確的方面?梢,這段文字雖然理論性很強,可人們并不感到枯燥,其主要原因就是富有哲理,意味無窮,產(chǎn)生新穎有趣之感。
2、文句整齊有力。
就是在議論時,所用的語句以整句為主,以短句為主,多用對比、對偶、排比等手法。這種情況,不僅在句意上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而且還給人以節(jié)奏明快富有韻律的美感,于是新穎之感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例如,毛澤東同志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在批評主觀主義態(tài)度的語段中,所用句子短促有力,整齊工仗,很有韻味。第一句是觀點,然后是:兩個“或”字句,構(gòu)成并列,雙雙相對,基本工整;一“無”一“有”,構(gòu)成對比對偶;兩個“而不”,對仗十分嚴格;三個“拿了”,形成排比,揭示危害;四個“大敵”,又用排比,提出實質(zhì)。可見,這段文字,以整為主,以散配合,整散相間,錯落有致,可謂語言優(yōu)美,新穎活潑,趣味橫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uowen/xiezuo/1213874.html
相關(guān)閱讀:寫應(yīng)該避免的幾個問題
“作文教學”-玩轉(zhuǎn)高考作文之文體辨析 記敘文
淺談如何使豐滿生動
《三國演義》的寫作手法
任務(wù)驅(qū)動型作文寫作指導之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