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標要求:要重視開發(fā)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復興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已成為各國教育發(fā)展的趨勢?茖W與人文的整合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的理性追求。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重視開發(fā)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已成為新一輪課改的重要內容。
誠然,人文性濃郁的課堂氛圍可以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而且課堂開闊的知識銜接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也可以充實學生的創(chuàng)作素材。寫作是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特征的一種集中折射。一篇創(chuàng)新作文的寫作過程,就是一個張揚個性,才情勃發(fā)的過程,是一種自由的激發(fā),一種靈氣的揮灑,是人文性的極致體現(xiàn)。
二、學生寫作選材舉步惟艱的現(xiàn)狀。
許多學生在老師布置作文的時候,不是覺得沒材料可寫,就是有了感受卻難以形成文字,究其原因,與我們平時閱讀面狹窄、缺少素材有很大關系。因為沒有必要的積累,作文成了無源之水,無土之墻。學生有一種強烈的寫作沖動,但下筆卻很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學生課業(yè)比較繁重,對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再加上不善于觀察和體驗,也就想不出和話題或主旨相契合的素材,所以“風雨夜父親送我去醫(yī)院”“風雪天母親送寒衣”成為千篇一律的材料,寫不出絲毫的新意。也有學生懶于思考,為了應付老師,很習慣用慣有的思路去構思作文,不愿意發(fā)揮想象,拓展思維。歸根結底就是學生“腹中無料”。
既然學生覺得無東西可寫,也沒有典型人物可以勾勒,就會全憑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虛構人物,這樣的人物形象往往缺少生活的真實質感,也沒有刻畫的力度和深度,浮于表面,個性化典型性不明顯,自然也就無法更好的凸現(xiàn)中心。
三、歷史人物納入寫作素材范疇的可行性。
1、語文學科的兼容性和綜合性,使歷史人物納入作文素材成為可能。
語文這門學科,由于其承載的內容所具有的“百科性”,有較強的兼容性和綜合性。在古代曾經是無所不包,在今天,它在促進各個學科橫向聯(lián)系、相互融合方面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有自己的天然優(yōu)勢。而文史是相通的,正所謂文以載史,史以文傳。為此要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歷史佳作,如《詩經》、《先秦散文》、《史記》、《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等。綜觀歷年中考佳作,無不具有較為豐厚的歷史底蘊,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維的色彩。中考作文題本身就蘊含對學生歷史素質的考察,應當重視語文和歷史學科的兼容,以歷史素質的提升來支持和拉動考場作文的創(chuàng)新。
2、影視傳媒塑造的歷史人物形象也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了解。
學生對歷史知識和歷史人物普遍比較感興趣,或許他們沒有看到過原著,但通過現(xiàn)在的影視媒介他們對一些歷史人物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學生覺得影視劇的人物往往具有神秘的色彩,他們很想將自己化身于其間,去感受一下古代風云變幻,去感受時勢造英雄的魄力。
總之,距離產生神秘感,千年的時間間隔使學生很想去感受一下當時的歷史氛圍和時代潮流。而選材于歷史人物的作文則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想象和創(chuàng)作的平臺,在基本符合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將自己的意志濃縮于筆端,塑造出一個個既尊重歷史原貌又富有現(xiàn)代氣息,符合當代青少年審美情趣的人物形象來。
影視劇和動漫的流行,使學生對古代歷史人物多了些崇拜,這種崇拜感若能加以正確的引導,就不是盲目的空想,而成了創(chuàng)作的動力和源泉,這就為作文取材歷史人物提供了可行性。
3、考場作文形式的多元化和人文化的命題理念也為歷史人物進入作文素材提供了一個可以展示自我個性的有利條件。
現(xiàn)代教育的開放性、多元性決定了考試命題的導向性。而中考作文的命題更是如此。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式的逐步變化的動態(tài)走向。特別是話題作文,其命題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想象的空間,更有利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熟悉的材料,書寫那一份屬于自己的生活感悟。
在取材上,話題作文較大限度地拓展了選材的范圍。如話題作文“選擇”。有學生就擷取了西漢元帝時王昭君這個歷史人物:“……在宮中,我的每一夜都獨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過,每一日都在猜忌和妒忌中度過,錦衣玉食、絲竹管弦之后,我面對的是毛延壽們的貪婪和盤剝,姐妹們孤獨的淚水。我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毛延壽彎腰低頭……在那里,遼闊的天空任我馳騁,淳樸的民風可以給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單于丈夫,還會有可愛的兒女。天倫之樂難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嗎?……”這里作者運用靈動的文筆,獨特的視角,巧妙得將昭君出塞的史料和合理的想象結合起來。真實地再現(xiàn)了王昭君的性格發(fā)展,符合人物的歷史面貌。
又如材料作文題:讀李白《早發(fā)白帝城》及相關資料,按要求作文。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肅宗乾元三年(759年)春,李白因永王案遭貶,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遇大赦,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速返江陵。詩中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重獲自由的歡快心情。要求:假如時光倒流,你是當時的李白,請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
這里人物雖已框定,但如果要寫好此文,也必須要先了解當時史實及人物的個性,才能更好的化身于其中,寫出真實感人的故事。
可見,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可以豐富我們考場作文的素材,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以她的豐厚為作文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
還有一種全新的作文模式,那就是故事新編。故事新編的作文模式為歷史人物介入作文素材提供了一個可以盡情發(fā)揮的空間。故事新編就是在寫作時把題材延伸到中外文學名著或歷史故事中,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其中的情節(jié)、人物予以加工演繹,進行再創(chuàng)作,生發(fā)出新的故事。這可使作文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新鮮的情境創(chuàng)意,產生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
如2001年的作文《赤兔之死》喚醒了考生在高考作文時取材于歷史的意識。近幾年,考生能夠從浩瀚深遠的民族歷史中擷取古代先賢志士的一些事跡來再造歷史人物,以弘揚民族精神,其中出彩的作文越來越多,越來越引人注目。
四、將歷史人物納入作文素材要遵循的原則。
用歷史人物納入作文素材,學生就要根據(jù)真實的歷史,加進自己的一些生活體驗,想象并描繪出一個以歷史人物為主體的生活圖景,將歷史形象化。形象化是個過程,這是個深入歷史人物的情感世界、設身處地去感受人物種種感情的體悟過程,這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用歷史來觀照現(xiàn)實,并感悟社會生活,學生選擇的就是這樣一個新視角,他們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斑斕的世界。當然,要再造歷史人物,關鍵是要解決好史實與想象間的關系,遵循“三分歷史七分虛構”的再造原則。
“三分歷史”就是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經歷要有幾分常識性的了解,作文時就要以人物經歷中的這幾分歷史作為文章的基本事實或內容框架,這三分真實是文章的靈魂,是想象虛構的基礎。對古代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文學家許許多“公眾人物”的經歷和思想有個“三分”常識性的了解。
“七分虛構”就是要結合話題的意思,在幾分歷史的內容框架內,對歷史人物進行細節(jié)的加工、豐富和充實,揣摩其一言一行,加以合理地想象,描寫出一個全新的生活畫面。虛構時除了要貼合所給話題的意思外,其關鍵是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再現(xiàn)出這個歷史人物的原貌。這方面分寸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訓練得法,也是大有作為的。
其次,七分虛構除了要做到貼合話題、細節(jié)生動外,還要做到想象合理,個性鮮明。想象合理與個性鮮明是指能夠準確把握人物,寫出他的經歷,思想等歷史面貌來,不能違背人物原有的思想個性,否則,也是胡編亂造。
最重要的是取材歷史人物的作文一定要“吃”透原著,包括原著的思想內容、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語言特色等,要在原來的主題、人物、情節(jié)基礎上,賦予新的思想內容,要讓人物在保留原有性格的同時按邏輯推動故事情節(jié),按其固定性格產生新的發(fā)展或轉變。只有這樣,新出來的故事才能與原著吻合,才能保留故事的文化底蘊。要避免牽強附會,張冠李戴,徒有虛名。更不能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胡編亂造,嚴肅不足,油滑有余,最終弄得不倫不類。
五、以歷史人物作為作文素材的促進作用
學生可以通過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鍛煉自己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過品讀文學名著,學生對歷史人物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懂得從深層次上剖析人物性格和命運,并能用現(xiàn)代的價值理念去關照歷史人物,對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詮釋。
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也鍛煉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
任何一個能夠通過文學名著刻畫出來的人物,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有其美的一面。在寫作時學生用心走進人物世界,身臨其境,重新演繹了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人物,這就是一個審美能力的整合活用過程。而這類文章往往也能考察出作者的文字功底,因為文章中表述的語言應該符合當時的文化氛圍,所以古典雅致的文言文、精彩雋永的古詩詞都能在寫作中信手拈來,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通過這類文章也可以培養(yǎng)語文其他題型的解題能力。如有道中考題目:在《楊修之死》一文中假設曹操要去祭奠被他殺害的楊修,請你代曹操在楊修墓前寫一幅對聯(lián)作為墓志銘。這道題既考察了學生的對聯(lián)寫作能力,也考察了學生的應變活用能力,因為考生要結合故事情境和人物性格,寫出符合人物當時心情,也能代表他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對聯(lián)。這道題很具有創(chuàng)意,也很有挑戰(zhàn)性,學生也很感興趣。雖然有些對聯(lián)詞不達意,或對仗不工整,但對學生而言,也是一次成功的歷練。
總之,將歷史人物納入寫作素材,對初中生而言可能有點難度,但畢竟是一個極具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模式的突破。我們不妨去試試,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uowen/xiezuo/14480.html
相關閱讀:寫作心理—記憶
話題的立意
寫作方法主要有哪些?
大學生村官學習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怎么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