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長輩們說:“中國是個人情大國,走到哪兒都得或多或少地講點人情。”
誠然,中國經(jīng)歷了漫長的“人治”時代,重人情輕道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正因為這樣,重人情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了一種人的文化、社會的文化,甚至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邊有寵臣,父母膝下有寵兒愛女,感情的親疏,確實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俗話說“虎毒不吃兒”,身邊至親近的人,當然也是至可信賴的人,這確是無可厚非。記得在看一部電影時聽到這樣一句對白:“中國人和洋鬼子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國人有人情味!”這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常常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有機會體驗人情味這種炎黃子孫所獨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所學的知識的增多,我對“人情重于道理”、“不講人情”處處路難行”這些看似實在的論斷產(chǎn)生了懷疑。社會上充滿了情與理的抉擇,我們應該怎樣去作出判斷?是講人情,還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感情親疏不應繼續(xù)成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信奉道理在我這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應當高于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鄭培民同志學習的活動,有記者便專門采訪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兒子的一番話令我深有感觸。他說:“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想過要憑借父親的職位去幫助自己干什么,走進社會后也沒想過靠關(guān)系,因為我知道一到了父親這一關(guān),我肯定是過不了的。”感情親密,并沒影響鄭培民清醒認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沒有因為個人利益而拋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依舊踏實勤懇、無私奉獻。他們父子的這種高潔情操,在當今社會實屬難得。
盡管中國有悠久的“人情大國”的歷史,但我堅信,感情親疏將不會成為我們新一代接班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
情與理,并不難作出抉擇。雖然把“重人情輕道理”變?yōu)?ldquo;道理高于人情”這條路十分漫長,也將會十分難行。但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的我們,擁有決心,擁有魄力,必定會將這條真理之路走闊、走好!
[簡評]
本文屬議論文寫法的一等卷。開篇分析了中國是一“人情大國”的歷史,然后提出人情不應成為正確認識事物的障礙,舉了向鄭培民同志學習的例子,分析緊扣話題,最后提出自己的呼吁。
判分:內(nèi)容:24分;表達:25分;發(fā)展等級打在①“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10分,總分:59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uowen/xiezuo/16965.html
相關(guān)閱讀:怎么提高寫作能力
話題的立意
寫作心理—記憶
大學生村官學習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寫作方法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