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識,要學會用文化的眼光去審視話題,要體現(xiàn)文化精神與文化品位?创稛煟杏X炊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看黃昏,從文化的視角去欣賞,感覺千古黃昏承載了太多文化的滄桑?从,會想到渭城朝雨,黃梅夜雨;清明紛雨,巴山夜雨;想到樓臺煙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黃昏細雨;于是就會寫出: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問路;陸放翁夜闌臥聽風吹雨,僧志南杖藜(lí)橋東觀杏花雨;易安居士嘆綠肥紅瘦,誠齋主人賞荷心呈珠;張志和泛舟垂釣不須歸,蘇東坡淡妝濃抹擬西湖。于是會寫出:王勃在滕王閣上看“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的美麗,蘇軾在望湖樓醉聽“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的旋律,李攀龍在廣陽山道中賞“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的壯景。于是會感受到古典的雨象飄飄落落的花瓣芳菲著時空,芳菲著寫作的生命。在文化人眼里,一切都是美麗的過程,美麗的綻放,美麗的積淀。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需要不斷增強個人的文化素質(zhì),才能培養(yǎng)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二、文化素材的積累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過與歷史文化的溝通來體認和表述個人對世界對生命的看法。它的“載體”是傳統(tǒng)文化,因此了解傳統(tǒng)文化、熟悉傳統(tǒng)文化、運用傳統(tǒng)文化是寫作文化作文必須掌握的的知識和技能。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如何了解文化長河的發(fā)源、走向、成長、輝煌與曲折、斷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濤中動人的浪花,美麗的細節(jié),用它們陽光般燦爛的語言作為考場作文或文學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用它們的光芒照亮讀者的眼睛。這是同學們實實在在必走的路。傳統(tǒng)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周易”文化為中心發(fā)展出來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等文化的總匯。更實際地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以“道釋儒三教為中心的十多種文化”。它們現(xiàn)在仍起著很大影響。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比如傳統(tǒng)醫(yī)學、傳統(tǒng)戲劇、巫術(shù)等民間文化;比如書法、山水畫等傳統(tǒng)藝術(shù);比如詩詞歌賦小說等傳統(tǒng)文學;比如以儒家仁義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為特征的住宅、服飾、節(jié)日等組成的民俗文化;比如以權(quán)利集中,皇權(quán)至上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倫理文化、飲食文化、殯葬(bìnzànɡ)文化、武術(shù)文化、姓氏文化、風水文化、養(yǎng)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寫作不要求我們啃故紙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整體了解就行,重點是在詩詞歌賦小說等傳統(tǒng)文學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jié)方面。這才是文化作文寫作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載體。現(xiàn)在我們就有所選擇地到傳統(tǒng)文化的園地去看看,采幾朵詩詞名句;或泅泳文化的河床,打撈幾片失落的歷史細節(jié),看看它們是如何鮮活地生動我們的眼睛。我們先了解傳統(tǒng)文化符號,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樹木,日月風云有著怎樣的文化指向,我們該用怎樣的鑰匙去開啟傳統(tǒng)文學的大門。
事物的文化意象
【溫馨點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詩詞文學中許多物象,如柳、菊花、蓮、夕陽、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意象,其傳達出來的意義具有象征性,它們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生成的約定俗成的文化喻指。掌握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學會利用它們來分析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就掌握了開啟傳統(tǒng)文學大門的鑰匙。意象是中國文化的基因。我們來看看“柳”的意象分析,領(lǐng)略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柳【文化指向】依依惜別之情!窘庹f】據(jù)《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原來,“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漢樂府就有《折楊柳》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園情”呢?當然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xiàn)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于這種“習俗”。早在《詩經(jīng) 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回腸的詩句。一種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該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還有其它意象。古人除折柳送別,還以柳喻人,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對女子容顏嬌美形容的絕句;而宋代詩人張先的“細柳諸好處,人人道柳身”則把視線由臉向下移轉(zhuǎn)到了曼妙的身材上。所以,世人常以“柳葉眉”、“柳腰身”、“楊柳腰”來比喻女人們的千姿百媚。
【相關(guān)意象】1、“柳”、“留”二字諧音,經(jīng)常暗喻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抒寫了柳永對戀人的懷念。2、“柳”多種于檐前屋后,常作故鄉(xiāng)的象征。“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fā)了許渾對故鄉(xiāng)的無限牽掛。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借。“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此時憂愁之多之廣之深。“絮”,柳絮!鞠嚓P(guān)名詩】1、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2、暫憑樽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4、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北朝樂府《橫吹曲 折楊柳枝》5、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渙《涼州詞》)6、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唐 戴叔倫《折楊柳》
那么我們怎么從文化角度來感悟柳呢?我是這樣感悟的。
【溫馨感悟】:站在水邊的女子“楊柳岸,曉風殘月”,最婉約的詩人“柳七郎”在愛情的舞臺邊,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幟。“一絲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詩的河邊。宋朝某個樸素的黃昏,一個女詞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頂帽子,戴在柳梢頭上,與魂牽夢縈的戀人約會在浪漫的青春樹下。童話般的愛情,美得驚心動魄。“楊柳依依”,這個薄命的女子,一低頭的溫柔,有著不勝涼風的嬌羞。這個纏纏綿綿的女子,從《詩經(jīng)》的河邊走來,水滋養(yǎng)出溫溫婉婉的性格,小鳥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詩宋詞的情韻里,眼波一橫,就醉了無數(shù)離人。翠翠綠綠一身旗袍裝,是飲下王維那杯勸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風的剪刀裁成,再鑲上朱淑貞那頂柳梢頭上的月亮帽,綴一朵陸游傷感的沈園老綿,掛幾串李白玉笛聲中的故園情,畫兩道讓白居易垂淚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詩歌和民間行走,成為愛情、友情、傷情、離情的代言人。水邊長大的女子,古典的溫柔傳承至今: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康橋景物萬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傳統(tǒng)內(nèi)涵。“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如煙的女子,“絆(bàn)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柔條垂拂,體態(tài)輕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這個清新的女子,玩皮的女子,翠綠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嬌羞的女子,煙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飄韻的女子……就讓她永遠站在水邊,隔著詩歌的河流,飄渺成在水一方的溫柔。
【溫馨提示】:這是我個人對該種物象的感悟,這樣的感悟也許是大眾化的,也許是個性化的,但“一千個讀者眼里就有一千年哈姆雷特”,我的感悟點與同學們未必相同,所以僅作參考,如果你學會了用文化的眼光審視事物,你也會寫出充滿文化品位和文化內(nèi)涵的文章。我是用詩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說教,用詩的語言點燃同學們的靈性,這在中國教育界應(yīng)該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嘗試效果怎么樣,同學們自己感悟。但愿這種以詩解詩的方法,以現(xiàn)代詩白話古詩的做法,能得到廣大師生乃至教育界的認可。當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但我們從柳身上已經(jīng)學會了從文化的視角去審視它,欣賞它,品味它。要走進古典文化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意象”這把鑰匙。意象是把鑰匙意象是文化的濃縮。
一滴露,一莖草,一彎月,一段風,都蘊含著文化或文學的內(nèi)涵。讀懂意象、典故,詩才明明白白袒露心靈。所謂意象,“象”是視覺形象,指詩歌所借之景與物。“意”,即人的主觀情感。意象,即是將主觀思想感情與外在物象的統(tǒng)一。
但我們讀詩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意卻在物象的包裹中,不解意象的人,將被排拒在詩歌的門外。梅、蘭、竹、菊隱含著君子的美德,美麗的明月卻寄托著思鄉(xiāng)之情,柔情萬千的柳牽著離人的愁,輕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與愛情的天空。世間萬物被古代文人捆綁著厚厚的一層情,讓后人也在其中掙扎。梧桐細雨,草木搖落,蟬鳴高遠,杜鵑啼血,猿猴哀嘯,松柏傲霜,鴻雁傳書,紅豆相思……全部進行了文化“打包”,沒有意象“解壓”,是無法釋放其中的深刻內(nèi)涵的。意象其實就象文化操作系統(tǒng)的RAR或ZiP軟件,可以把壓縮過的詩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釋放。所以要進入古文化的大門,首先掌握意象的鑰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uowen/xiezuo/17148.html
相關(guān)閱讀:話題的立意
寫作心理—記憶
大學生村官學習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怎么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方法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