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作文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zhì)樸典雅·精辟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松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碧妊鹪跉v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jīng)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chǎn)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边@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雪”中,作者尋陽關,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作文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游;文化苦旅,在學海中航行。這是一本集歷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讀歷史,知名人名事;讀山水,覽大江南北;讀人文,賞民風民俗。它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心靈。
為什么叫《文化苦旅》?先說一個現(xiàn)象:中國人每當假期,總想去名勝古跡旅游。我們向往的,僅僅是景色嗎?當然不是,游客更想體會的是文人曾經(jīng)的情懷,去尋覓曾經(jīng)使人陶醉的詩意,去感悟意味深長的哲理。當我們徜徉在古圣先賢曾流連忘返的花徑綠洲時,仿佛瞬間與先賢們產(chǎn)生了穿越千年的心靈對話,人們想借此對國家、歷史產(chǎn)生新的理解與感悟。余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來弘揚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偉大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并不好悟,需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體會,才能領悟到真諦。
“回去吧,時間已經(jīng)不早,怕還要下雪。”這意味深長的語句出自這本書里的《陽關雪》。陽關,這個地名是那么令人蕩氣回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蓖蹙S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陽關道飄蕩千年,他所表達的陽關,是威武雄壯的,寄托了深深的友誼……唐人就是這樣,再大的困難也抵擋不住他們前進的步伐,扼殺不掉他們樂觀。如果每個人都如此樂觀,那這個社會將更加美好。
陽關,我覺得它是中華民族品質(zhì)的象征,它屹立在黃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遠方,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堅強性格嗎?它開放積極,絲綢之路在它腳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的風姿,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博大胸懷嗎?但是幾百年后,余秋雨來到陽關,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還有殘雪……陽關被廢棄,陽關的坍塌,使中華民族更有骨氣。陽關之后,再無陽關!
苦,苦如開山,功成始得瓊瑤;旅,旅如探險,完后必獲璞玉。
《文化苦旅》讀后感作文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令人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輝煌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想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也希望更的人走進《文化苦旅》。
走不盡的文化苦旅作文
我思,故我在。古人尚可知曉人若仍存一口氣便在無止境的思考與探索中。正如一朵花的價值難道就只在它傾情綻放萬人羨艷之刻嗎?不,整朵花從出生至死亡都要浴血奮斗,而綻放的那一刻只是上天賜予的回報而已,凋零之泥,它仍會滋養(yǎng)下個春天的花開。而諾貝爾文學獎難道是一代文學奮斗的終結點嗎?不,它只是外界的一種承認與認可,淡去榮耀,淡去追捧,淡去包裝,莫言仍是莫言,而中國的文學之路仍要無止境地走下去,中國文學就像一塊鉆石,只有在不斷強烈,刺激的碰撞與擊打中才能有更多的棱面,散發(fā)出更多的光彩。
可敬的莫言的確是文學星空中閃亮著的一顆星,而不幸的是在獲諾獎之前它卻一直躲在厚重的云彩背后:許多大學圖書館在莫言獲獎之前根本借閱不出去多少莫言寫的書;很多人了解莫言的作品只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改編的電影,這極大說明了這個時代的青年人文學的匱乏,當一本本武俠,科幻小說充斥著我們的大腦,刺激著我們的神經(jīng)時還有多少人愿意披荊斬棘掠過野草克服誘惑最終抵達文學的圣地呢?有些如莫言一般的人揮舞著文學的旗幟,而多少人又能傳遞呢?不得不說,大多數(shù)人只像是魯迅筆下的看客,熱衷于莫言獲獎的那一刻,而又有多少人能在繁華過后聆聽文學的呼喚,走上 “ 衣帶漸寬終不悔 ” 文化之旅呢 ? 不得不說在這條路上我們還有灑不盡的血與淚,道不完的苦與愁。
說文化之旅走不盡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諾貝爾獎并不是文學之路的真正價值所在。魯迅沒有獲得過諾獎,但又有誰能否認他不是筆鋒上的戰(zhàn)士呢?沈從文沒有獲過諾獎,但又有誰沒有領略過他筆下的小橋流水人家呢?巴金也沒有獲諾獎,但又有誰沒有聆聽過他激烈的三部曲呢?真正屬于文學價值的只是在于精神的共鳴,對生命的感悟,是一種思想的探索,無關乎于一切外物。
少一些對文學的淡漠,多一些在文化探索之路上的堅持與拼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見解,多一些體味人間冷暖的溫情,少一些帶虛偽面具的看客,多一些真實真誠的文學之星。走不盡的文學之路,滌蕩出最激蕩人心的文化精神的浪花,那才是真正的永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wzt/1184291.html
相關閱讀:思念家鄉(xiāng)的作文
春季運動會作文
狐假虎威續(xù)寫-續(xù)寫《狐假虎威》
以考試為話題的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