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故事作文
1.魯迅理發(fā)的故事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fā)院去理發(fā)。理發(fā)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fā)。理了發(fā)后,魯迅從口袋里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fā)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fā)師仔細一數(shù),發(fā)現(xiàn)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一個多月后,魯迅又來理發(fā)了。理發(fā)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fā),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shù)了又數(shù),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fā)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么。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fā),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發(fā)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2.魯迅寫作的故事
魯迅先生先學礦路,再學醫(yī)學,最后棄醫(yī)從文,可謂“半路出家”了。然而魯迅一登上文壇,就寫出了大量優(yōu)秀文學作品,于是就有人稱贊魯迅是“天才”了。魯迅先生卻感慨地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魯迅先生在寫作《阿Q正傳》時,寫到阿Q賭錢一段寫不下去了,因為他是從不賭錢的。先生廢寢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終寫不出令自己滿意的場景來。于是他又抽出時間,請一個名叫王鶴照的工人來表演賭錢的情景。王鶴照對紹興戲的攤牌九極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還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咳,開啦里格……天門啦,角回啦,人和天寶在哪里啦……啥人的銅錢拿過來咧……”魯迅先生一邊傾聽,一邊記錄,在此基礎上終于寫出了生動的賭錢場面。今天,當我們驚嘆于《阿Q正傳》的精妙時,你可知道魯迅曾經(jīng)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嗎?
3.魯迅愛書的故事
在魯迅博物館里陳列著一盒修書工具,那是一些簡單的畫線儀器、幾根鋼針、一團絲線、幾塊砂紙以及兩塊磨書用的石頭。魯迅就是用這些極其平常的東西,使他珍藏著的一萬多冊圖書歷久常新,沒有一冊書里有污損、破散的情況。
魯迅先生一向樂意把書借給別人看,特別是青年學生,但是歸還時,如果上面有了破邊卷角等損壞的情況,他會不高興的。對于那種不愛護書的借閱者,魯迅寧愿把書送給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 “蹂躪過的原書再轉(zhuǎn)回來!濒斞赶壬鷷r常把一些好書主動寄贈給渴求知識的人,每當把書送出去時,總是非常仔細地包扎好。魯迅先生愛護書籍的故事至今還在廣為流傳。
4.魯迅童年的故事:金牌換書
魯迅少年時代在南京礦路學堂讀書,學習十分刻苦。在同學中,他年齡最小,而成績卻最為優(yōu)秀。礦路學堂當時規(guī)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獎三等銀牌一枚;四個三等銀牌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換一枚金牌(金質(zhì)獎章)。經(jīng)過了三年的學習,同學中只有魯迅一人換到了金牌。當時礦路學堂的總辦比較開明,學生看書報也比較自由。魯迅求知欲十分強烈,除學習功課外,他還廣泛閱讀古代小說、野史、雜書和從西文翻譯過來的新書。由于家境貧困,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金牌變賣了,買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書來讀。廣泛的閱讀為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人做過統(tǒng)計,他在創(chuàng)作中引用過的書,足以開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圖書館。
魯迅的“反七步詩”作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比龂鴷r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七步詩》歷久流傳,家喻戶曉。
對于這首膾炙人口的“七步詩”,歷代有不少仿作,F(xiàn)代文學大師魯迅就曾反其意而作,賦詩以新旨,作有題為《替豆萁申冤》的“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這首詩寫于1925年6月5日,發(fā)表于1925年6月7日《京報副刊》,是附在雜文《咬文嚼字(三)》中問世的。此詩涉及的歷史背景是:1925年春,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楊蔭榆與段祺瑞政府沆瀣一氣,專事迫害進步學生。學生忍無可忍,奮起自衛(wèi),并由劉和珍、許廣平等倡導組織了學生自治會,與其展開斗爭,是為女師大學生風潮。楊蔭榆為了制造輿論,責令其親信哲教系代主任汪懋祖于1925年6月2日,在《晨報》上發(fā)表致全國教育界意見書,極力頌揚楊蔭榆功德,指責反楊學生,謂之“今反楊者,相煎益急”,將楊蔭榆壓迫進步學生,說成是“兄弟相煎”。魯迅當時在女師大任教,他對于受迫害的青年學生深表同情,對于楊蔭榆之流深惡痛絕,而對于幫閑文人汪懋祖之輩的奇談怪論則嗤之以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遂撰此“反七步詩”一首,旨在為“豆萁”鳴屈申冤。詩中的“辦教席”,指的是1925年5月7日楊蔭榆在北京西安飯店宴請女師大評議員之舉。在此宴席中商議開除劉和珍、許廣平等六位學生自治會的負責人之事。汪懋祖當時也出席宴會。魯迅借此“反詩”,以辛辣的筆觸,針對楊、汪之流,投以絕妙的諷刺和鞭笞。
我所認識的魯迅先生作文
我所認識的魯迅先生,是從他的著作中見到的,我沒有與他會過面。當魯迅先生創(chuàng)造出阿Q的時候,我還沒想到到文藝界來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沒有訪問 求教的機會與動機。及至先生住滬,我又不喜到上海去,故又難得相見。四年前的初秋,我到上海,朋友們約我吃飯,也約先生來談談?墒,先生的信須由一家書 店轉(zhuǎn)遞;他第二天派人送來信,說:昨天的信送到的太晚了。我匆匆北返,二年的工夫沒能再到上海,與先生見面的機會遂永遠失掉!
在一本什么文學史中(書名與著者都想不起來了),有大意是這樣的一句話:魯迅自成一家,后起摹擬者有老舍等人。這話說得對,也不對。不對,因為我是 讀了些英國的文藝之后,才決定也來試試自己的筆,狄更斯是我在那時候最愛讀的,下至于烏德豪司①與哲扣布②也都使我欣喜。這就難怪我一拿筆,便向幽默這邊 滑下來了。對,因為象阿Q那樣的作品,后起的作家們簡直沒法不受他的影響;即使在文學與思想上不便去摹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啟示與靈感。它的影響是普 遍的。一個后起的作家,盡管說他有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路子,可是他良心上必定承認他欠魯迅先生一筆債。魯迅先生的短文與小說才真使新文藝站住了腳,能與舊文藝 對抗。這樣,有人說我是魯迅派,我當然不愿承認,可是決不肯昧著良心否認阿Q的作者的偉大,與其作品的影響的普遍。 我沒見過魯迅先生,只能就著他的著作去認識他,可是現(xiàn)在手中連一本書也沒有!不能引證什么了,憑他所給我的印象來作這篇紀念文字吧。這當然不會精密,容或 還有很大的錯誤,可是一個人的著作能給讀者以極強極深的印象,即使其中有不盡妥確之處,是多么不容易呢!看了泰山的人,不一定就認識泰山,但是泰山的高偉 是他畢生所不能忘記的,他所看錯的幾點,并無害于泰山的偉大。
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墒菧Y博二字 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的贊詞。學問淵博并不見得必是幸福。有的人,正因其淵博,博覽群籍,出經(jīng)入史,所以他反倒不敢道出自己的意見與主張,而取著述而不 作的態(tài)度。這種人好象博物院的看守者,只能保守,而無所施展。有的人,因為對某種學問或藝術(shù)的精究博覽,就慢慢的擺出學者的架子,把自己所知的那些視為研 究的至上品,此外別無他物,值得探討,自己的心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假若他也喜創(chuàng)作的話,他必是從他所閱覽過的作品中,求字字句句有出處,有根據(jù); 他作而不創(chuàng)。他犧牲在研究中,而且犧牲得冤枉。讓我們看看魯迅先生吧。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并沒把他嚇住。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 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 阻礙對新物的創(chuàng)造。他對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 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xù)研討的道路。
學問比他更淵博的,以前有過,以后還有;象他這樣把一時代治學的方法都抓 住,左右逢源的隨時隨事都立在領導的地位,恐怕一個世紀也難見到一兩位吧。吸收了五四運動的從新估價的精神,他疑古反古,把每時代的東西還給每時代。 博覽了東西洋的文藝,他從事翻譯與創(chuàng)作。他疑古,他也首創(chuàng),他能寫極好的古體詩文,也熱烈的擁護新文藝,并且牽引著它前進。他是這一時代的紀念碑。在文藝 上,事事他關(guān)心,事事他有很高的成就。天才比他小一點的,努力比他少一點的,只能循著一條路線前進,或精于古,或?qū)S谛;他卻象十字路口的警察,指揮著全 部交通。在某一點上,有人能突破他的紀錄,可是有誰敢和他比比全能比賽呢!
也許有人會說:在文藝理論方面,魯迅先生只盡了介紹的 責任,并未曾建設出他自己的有系統(tǒng)的學說;而且所介紹的也顯著雜亂不純。假若這話是對的,就請想想看吧,批判別人的時候,不是往往忘卻別人的努力,而老嫌 人家作得不夠嗎?設若能看到這一點,我們不是應當看看自己,我們自己假如也把研究、創(chuàng)作、翻譯,同時并作,象魯迅先生那樣,我們的成績又能有多少呢?我們 就是對于一位圣人,也應不客氣的批評,可是我們也應當曉得批評不僅是發(fā)威,而是于批評中,取得被批評者的最良最崇高的精神,以自策自勵。魯迅先生能于整理 國故而外,去介紹,去翻譯,就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的事。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愿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 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魯迅先生的精神便是永遠不屈不撓,不自滿,不自餒。魯迅先生的精神能以不死,那就靠后起者也能死而后已的繼續(xù)努 力。抓住一位英雄的弱點以開心自慰,既無損于英雄,又無益于自己,何苦來呢!
還有人也許說,魯迅先生的后期著作,只是一些小品文,未免可惜, 假若他能閉戶寫作,不問外面的事,也許能寫出比阿Q更偉大的東西,豈不更好? 是的,魯迅先生也許能那樣的寫出更偉大的作品?墒,那就不成其為魯迅先生了。希望魯迅先生去專心著作的人,雖然用著惋惜的語調(diào),可是心中實在暗暗的不滿 意!不滿意他因愛護青年,幫忙青年,而用去許多時間;不滿意他因好管閑事而浪費了許多筆墨。
我不曉得假若魯迅先生關(guān)上屋門,立志寫偉大的作品,能夠有什么貢獻;我不喜猜想。
我卻準知道魯迅先生的愛護青年與好管閑事是值得欽佩的事,他有顆純潔的心,能接近青年;他有奮斗的怒火,去管閑事。是的,先生的愛護青年,有時候近于溺 愛了;可是佛連一個螞蟻也愛呢!母親的偉大往往使她溺愛兒女;這只有母親自己曉得其中的意義,旁觀者只能表示惋惜與不滿,因為旁觀者不是母親,也就代替不 了母親,明白不了母親,自己不是母親,沒有慈心,覺得青年們都應該嚴加管束,把青年們管束得象羊羔一樣老實,長者才可逍遙自在的為所欲為。為長者計,這實 在是不錯的辦法?墒牵嗄昴?長者的聰明往往把將來帶到自己的棺材里去,青年成了殉葬者。魯迅先生不是這樣的長者,他寧可少寫些文章,而替青年們看 稿子;他寧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們掏錢印書,他提拔青年,因為他不肯只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們活埋了。這也許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點 傻氣。
至于愛管閑事,的確使魯迅先生得罪了不少的人。他的不留情的諷刺譏罵,實在使長者們難堪,因此也就要不得。中國人不會憤怒,也 不喜別人掛火,而魯迅先生卻是最會掛火的人。假若他活到今日,我想他必不會老老實實的住在上海,而必定用他的筆時時刺著那些不會怒,不肯犧牲的人們的心。 在長者們,也許暗中說句:幸而那個家伙死了?墒牵覀兩夏睦锶フ伊硪粋魯迅呢?我們自慚;自慚假若沒有多少用處,讓我們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時候,挺起 我們的胸來吧! 只寫了些小品文嗎?據(jù)我看,魯迅先生的最大成就便是小品文。我敢說,他的學問限制不了后起者的更進一步,他的小說也攔不住后起者的猛進直前。小品文,在五 十年內(nèi)恐怕沒有第二把手,來與他爭光。他會怒,越怒,文字越好。文字容易摹仿,怒火可是不易借來。
他的舊學問好,新知識廣博,他能由 舊而新,隨手拾掇極精確的字與詞,得到驚人的效果。 你只能摘用他所用過的,而不易象他那樣把新舊的工具都搬來應用,用創(chuàng)造的能力把古今的距離縮短,而成為他獨有的東西。他長于古文古詩,又博覽東西的文藝, 所以他會把最簡單的言語(中國話),調(diào)動得(極難調(diào)動)迭宕多姿,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 文字,容納在一兩千字里,象塊玲瓏的瘦石,而有手榴彈的作用。只寫了些短文么?啊,這是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后無來者的,文藝建設!
燃起我們的怒火吧,青年!以學識,以正義感,以最有力的文字,盡力于抗戰(zhàn)建國的事業(yè)吧!在抗戰(zhàn)中紀念魯迅先生,我們必須有這個決心!
初識魯迅作文
魯迅,大家都在熟悉不過了吧?他原名叫周樹人,是一位文學思想家。他一生以筆為武器與敵人作斗爭。毛主席曾評價他是偉大的無階級文學家,思想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還曾被譽為民族魂,深受人民的愛戴。他為中國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出生在很有錢的家庭里,但卻并沒有一點少爺?shù)募茏,他還很愛寫作,曾在洋學堂讀書,又去了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他選擇學醫(y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y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但是,無論他取得怎樣的成績最終還是受到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眼里中國人都是低能兒。于是魯迅棄醫(yī)從文翻譯外國小說只賣出了幾十冊,又加上沒有足夠的資金于是不得不回國謀職。1918年5月用魯迅為筆名發(fā)布不了《狂人日記》。
魯迅其實還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在當時的灰暗社會下,他還依然關(guān)心別人,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幫助車夫,幫助她清麗傷口后,還給他了一些錢。在魯迅得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他依舊在工作,依舊在為社會做著貢獻。
魯迅去世了,他的遺體躺在了萬國殯儀館的禮堂里,許多人都來追悼她向他致敬,挽聯(lián)掛滿了整個墻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送暗戀送花圈的人有工人有學生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他們都懷著崇高的敬意追悼到魯迅先生。魯迅安詳?shù)奶稍谀抢,有的人失聲痛哭,仿佛是他的親人一般,
魯迅他永遠印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雖然我們并不能像他一樣的偉大,但是我們要好好的學習為社會盡一份微薄之力。
我所認識的魯迅先生作文
我所認識的魯迅先生,是從他的著作中見到的,我沒有與他會過面。當魯迅先生創(chuàng)造出阿Q的時候,我還沒想到到文藝界來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沒有訪問 求教的機會與動機。及至先生住滬,我又不喜到上海去,故又難得相見。四年前的初秋,我到上海,朋友們約我吃飯,也約先生來談談?墒,先生的信須由一家書 店轉(zhuǎn)遞;他第二天派人送來信,說:昨天的信送到的太晚了。我匆匆北返,二年的工夫沒能再到上海,與先生見面的機會遂永遠失掉. 在一本什么文學史中(書名與著者都想不起來了),有大意是這樣的一句話:"魯迅自成一家,后起摹擬者有老舍等人。"這話說得對,也不對。不對,因為我是 讀了些英國的文藝之后,才決定也來試試自己的筆,狄更斯是我在那時候最愛讀的,下至于烏德豪司①與哲扣布②也都使我欣喜。這就難怪我一拿筆,便向幽默這邊 滑下來了。對,因為象阿Q那樣的作品,后起的作家們簡直沒法不受他的影響;即使在文學與思想上不便去摹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啟示與靈感。它的影響是普 遍的。一個后起的作家,盡管說他有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路子,可是他良心上必定承認他欠魯迅先生一筆債。魯迅先生的短文與小說才真使新文藝站住了腳,能與舊文藝 對抗。這樣,有人說我是"魯迅派",我當然不愿承認,可是決不肯昧著良心否認阿Q的作者的偉大,與其作品的影響的普遍。 我沒見過魯迅先生,只能就著他的著作去認識他,可是現(xiàn)在手中連一本書也沒有!不能引證什么了,憑他所給我的印象來作這篇紀念文字吧。這當然不會精密,容或 還有很大的錯誤,可是一個人的著作能給讀者以極強極深的印象,即使其中有不盡妥確之處,是多么不容易呢!看了泰山的人,不一定就認識泰山,但是泰山的高偉 是他畢生所不能忘記的,他所看錯的幾點,并無害于泰山的偉大! 】纯呆斞溉哪夸,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墒菧Y博二字 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的贊詞。學問淵博并不見得必是幸福。有的人,正因其淵博,博覽群籍,出經(jīng)入史,所以他反倒不敢道出自己的意見與主張,而取著述而不 作的態(tài)度。這種人好象博物院的看守者,只能保守,而無所施展。有的人,因為對某種學問或藝術(shù)的精究博覽,就慢慢的擺出學者的架子,把自己所知的那些視為研 究的至上品,此外別無他物,值得探討,自己的心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假若他也喜創(chuàng)作的話,他必是從他所閱覽過的作品中,求字字句句有出處,有根據(jù); 他"作"而不"創(chuàng)"。他犧牲在研究中,而且犧牲得冤枉。讓我們看看魯迅先生吧。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并沒把他嚇住。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 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 阻礙對新物的創(chuàng)造。他對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 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xù)研討的道路! W問比他更淵博的,以前有過,以后還有;象他這樣把一時代治學的方法都抓 住,左右逢源的隨時隨事都立在領導的地位,恐怕一個世紀也難見到一兩位吧。吸收了五四運動的"從新估價"的精神,他疑古反古,把每時代的東西還給每時代。 博覽了東西洋的文藝,他從事翻譯與創(chuàng)作。他疑古,他也首創(chuàng),他能寫極好的古體詩文,也熱烈的擁護新文藝,并且牽引著它前進。他是這一時代的紀念碑。在文藝 上,事事他關(guān)心,事事他有很高的成就。天才比他小一點的,努力比他少一點的,只能循著一條路線前進,或精于古,或?qū)S谛拢凰麉s象十字路口的警察,指揮著全 部交通。在某一點上,有人能突破他的紀錄,可是有誰敢和他比比"全能"比賽呢! 也許有人會說:在文藝理論方面,魯迅先生只盡了介紹的 責任,并未曾建設出他自己的有系統(tǒng)的學說;而且所介紹的也顯著雜亂不純。假若這話是對的,就請想想看吧,批判別人的時候,不是往往忘卻別人的努力,而老嫌 人家作得不夠嗎?設若能看到這一點,我們不是應當看看自己,我們自己假如也把研究、創(chuàng)作、翻譯,同時并作,象魯迅先生那樣,我們的成績又能有多少呢?我們 就是對于一位圣人,也應不客氣的批評,可是我們也應當曉得批評不僅是發(fā)威,而是于批評中,取得被批評者的最良最崇高的精神,以自策自勵。魯迅先生能于整理 國故而外,去介紹,去翻譯,就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的事。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愿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 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魯迅先生的精神便是永遠不屈不撓,不自滿,不自餒。魯迅先生的精神能以不死,那就靠后起者也能死而后已的繼續(xù)努 力。抓住一位英雄的弱點以開心自慰,既無損于英雄,又無益于自己,何苦來呢! 還有人也許說,魯迅先生的后期著作,只是一些小品文,未免可惜, 假若他能閉戶寫作,不問外面的事,也許能寫出比阿Q更偉大的東西,豈不更好? 是的,魯迅先生也許能那樣的寫出更偉大的作品?墒,那就不成其為魯迅先生了。希望魯迅先生去專心著作的人,雖然用著惋惜的語調(diào),可是心中實在暗暗的不滿 意!不滿意他因愛護青年,幫忙青年,而用去許多時間;不滿意他因好管閑事而浪費了許多筆墨! ∥也粫缘眉偃趑斞赶壬P(guān)上屋門,立志寫偉大的作品,能夠有什么貢獻;我不喜猜想! 我卻準知道魯迅先生的愛護青年與好管閑事是值得欽佩的事,他有顆純潔的心,能接近青年;他有奮斗的怒火,去管閑事。是的,先生的愛護青年,有時候近于溺 愛了;可是佛連一個螞蟻也愛呢!母親的偉大往往使她溺愛兒女;這只有母親自己曉得其中的意義,旁觀者只能表示惋惜與不滿,因為旁觀者不是母親,也就代替不 了母親,明白不了母親,自己不是母親,沒有慈心,覺得青年們都應該嚴加管束,把青年們管束得象羊羔一樣老實,長者才可逍遙自在的為所欲為。為長者計,這實 在是不錯的辦法?墒,青年呢?長者的聰明往往把"將來"帶到自己的棺材里去,青年成了殉葬者。魯迅先生不是這樣的長者,他寧可少寫些文章,而替青年們看 稿子;他寧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們掏錢印書,他提拔青年,因為他不肯只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們活埋了。這也許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點 傻氣! ≈劣趷酃荛e事,的確使魯迅先生得罪了不少的人。他的不留情的諷刺譏罵,實在使長者們難堪,因此也就要不得。中國人不會憤怒,也 不喜別人掛火,而魯迅先生卻是最會掛火的人。假若他活到今日,我想他必不會老老實實的住在上海,而必定用他的筆時時刺著那些不會怒,不肯犧牲的人們的心。 在長者們,也許暗中說句:"幸而那個家伙死了。"可是,我們上哪里去找另一個魯迅呢?我們自慚;自慚假若沒有多少用處,讓我們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時候,挺起 我們的胸來吧! 只寫了些小品文嗎?據(jù)我看,魯迅先生的最大成就便是小品文。我敢說,他的學問限制不了后起者的更進一步,他的小說也攔不住后起者的猛進直前。小品文,在五 十年內(nèi)恐怕沒有第二把手,來與他爭光。他會怒,越怒,文字越好。文字容易摹仿,怒火可是不易借來! ∷呐f學問好,新知識廣博,他能由 舊而新,隨手拾掇極精確的字與詞,得到驚人的效果。 你只能摘用他所用過的,而不易象他那樣把新舊的工具都搬來應用,用創(chuàng)造的能力把古今的距離縮短,而成為他獨有的東西。他長于古文古詩,又博覽東西的文藝, 所以他會把最簡單的言語(中國話),調(diào)動得(極難調(diào)動)迭宕多姿,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 文字,容納在一兩千字里,象塊玲瓏的瘦石,而有手榴彈的作用。只寫了些短文么?啊,這是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后無來者的,文藝建設! 燃起我們的怒火吧,青年!以學識,以正義感,以最有力的文字,盡力于抗戰(zhàn)建國的事業(yè)吧!在抗戰(zhàn)中紀念魯迅先生,我們必須有這個決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wzt/1336667.html
相關(guān)閱讀:心事作文_以心事為話題的作文
石壕吏改寫_改寫石壕吏
做家務的作文
我敬佩的一個人300字
這件事真讓我高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