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1.清朝末年,曾有詩云:“西夷制器雖奇巧,半是中華舊制來!边@種觀點反映了( )
A.中華文化影響深遠 B.西方善于學習東方文化
C.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 D.“西學中源”證據(jù)充分
解析:清朝末年,西方在工業(yè)革命的促進下,科學技術等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根據(jù)材料中心意思西器制作方法大多來源于中國可以看出詩作者的盲目自大。
答案:C
2.下列著作、雜志中,反映了中國人最早睜眼看世界的是( )
解析:A項是魏源的《海國圖志》,它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四個選項中最早睜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著作。
答案:A
3.書評:“百年喜讀樽前兆,萬里驚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籌夷情,尤為有用之書”等評論的對象應是( )
A.《海國圖志》 B.《新學偽經(jīng)考》
C.《孔子改制考》 D.《新青年》
解析:從材料信息“欲制夷患,必籌夷情,尤為有用之書”可以看出是對《海國圖志》的評價,因為這本書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答案:A
4.史學家郝延平在《守舊與革新》一文中談道:“中國對西方稱呼由(19世紀)60年代前的‘夷務’,到七八十年代改稱‘洋務’和‘西學’為主!痹撟兓从沉( )
A.中國人對西方認識的逐步深入
B.中國人由仇視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國中心到西方中心的變化
D.對西方外交政策由對抗到和解
解析:從題干中看出“夷務”變成“洋務”和“西學”,改變了對西方的藐視,反映了中國人對西方認識的逐步深入。
答案:A
5.由19世紀60年代以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情況所得出的認識和結論,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
①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與鴉片戰(zhàn)爭有關、谙蛭鞣綄W習的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等、巯蛭鞣綄W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西方的軍事技術 ④向西方學習尚未涉及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問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分別從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背景、內(nèi)容分析。④錯,1859年太平天國運動中洪仁?就提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
答案:D
6.鴉片戰(zhàn)爭后“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興起。下列對“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一主張理解正確的是( )
①向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谌匀灰浴疤斐蠂弊跃
③其中的“技”重點是指軍事技術、芤呀(jīng)對中國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認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解析:“向西方學習”本身就已表明“天朝上國”意識的失敗。此階段學習西方,主要側重學習西方以軍事科技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并沒有意識到自身制度的落伍。所以序號②、④的說法是錯誤的。
答案:C
7.早期維新思想和鴉片戰(zhàn)爭后萌發(fā)的新思想的主要不同點在于( )
A.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
B.學習外國的軍事技術
C.學習外國的政治制度
D.借鑒外國經(jīng)驗探索救國之路
解析:兩者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早期維新思想不僅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而且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這是兩者的區(qū)別所在。
答案:C
8.嚴復在《辟韓》一文中說:“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轉相竊之于民而已!睆漠敃r的歷史時期來看,嚴復的這一言論反映了( )
A.嚴復接受了進化論的思想
B.嚴復的中體西用觀點
C.維新派的民權意識
D.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主張
解析:針對韓愈《原道》里對君主的吹捧,嚴復揭露君對民的苛求與殘暴,嚴復指出:君不是救世主,而是竊國大盜。這體現(xiàn)了維新派代表人物抑君權、張民權的主張。
答案:C
9.“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該思想的主要特點是( )
A.照搬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學說
B.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結合
C.從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受到啟發(fā)
D.以儒學作為變法的指導思想
解析:抓住材料中“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這一關鍵信息,判斷該思想是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結合,即中西結合。
答案:B
10.康有為認為:要達到幸?鞓返拇笸溃仨毻菩小肮B(yǎng)”、“公教”、“公恤”的社會福利制度!瓋和6歲入“小學院”,11歲入“中學院”,16歲入“大學院”,20歲畢業(yè)。經(jīng)過長達14年的義務教育培養(yǎng),使每一個年輕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訓練。材料表明他( )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響 ②注重培養(yǎng)國民的民主共和意識、壑鲝埿Х挛鞣礁纳泼裆、芴岢珜W習西方職業(yè)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有“達到幸?鞓返拇笸馈薄吧鐣@贫取薄皩iT的技術訓練”,可判斷①③④正確,②與康有為的政治主張不符,康有為主張的是君主立憲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選B。
答案:B
11.1897年杭州詁經(jīng)精舍主持人俞樾對生徒慨嘆:“最近三年中,時局大變,風氣大開,人人爭言西學,我與各位同學抱著古老的遺經(jīng)不動,這是前人所說的不通世變的鄙儒。”導致俞樾發(fā)此慨嘆的原因不包括( )
A.民族危機加深 B.皇帝實行變法
C.通商口岸設立 D.維新思想傳播
解析:解題關鍵是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風氣大開,人人爭言西學”。這說明西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導致西學在中國傳播的原因是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開放通商口岸,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在此背景下,維新派積極提倡西學。
答案:B
12.孫中山在領導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為實現(xiàn)社會相對公平,提出了( )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社會主義
解析:孫中山針對中國的貧富不均提出了民生主義,所以具有實現(xiàn)社會相對公平的主張和要求。
答案:C
13.20世紀初,革命派和改良派論戰(zhàn),就其實質(zhì)而言是( )
A.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zhàn)
B.要不要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論戰(zhàn)
C.圍繞三民主義展開
D.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
解析:革命派與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都屬于資產(chǎn)階級,都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故A、B、D三項錯誤。根據(jù)論戰(zhàn)內(nèi)容來判斷,論戰(zhàn)實質(zhì)是圍繞三民主義而展開的。
答案:C
14.洋務思潮、維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興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歷史主流。下列關于中國近代前期歷史主流的表述,最為確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統(tǒng)治,發(fā)展資本主義
B.爭取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國侵略勢力
D.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中國社會近代化
解析:A項僅僅表述了近代化的一個方面,即國內(nèi)階級矛盾方面,但沒有看清中國的社會性質(zhì);B項僅僅看到中外民族矛盾,沒有兼顧階級矛盾;C項迷惑性較強.但實際上也是只表述了中外民族矛盾;D項全面表述了近代化的兩個主要方面,即政治民主化、經(jīng)濟工業(yè)化。
答案:D
二、非
15.十七大報告強調(diào),必須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列材料:
材料一 鴉片戰(zhàn)爭后內(nèi)憂外患紛至沓來,社會危機四伏。面對這種內(nèi)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統(tǒng)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提出了一系列社會改革方案!謩t徐認為:“黃河南行,非河之性,故屢治而屢為患!薄坝冉粗,必須改黃河于山東入海。”……林則徐提出,重視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對國家和商人都有利。實行“重商力”,要有好的政策。在救災的過程中,要注意照顧米商的利益,要利用商人的積極性戰(zhàn)勝糧荒。中國還應積極開展對外貿(mào)易,堅決反對頑固派閉關禁海、與外國斷絕往來的愚蠢做法。林則徐、魏源等力主允許民間開礦,反對政府獨占。……有識之士認為,把漕運改為海運,省力省時省錢,益國利民。
材料二 康有為認為,要達到幸?鞓返拇笸溃仨毻菩小肮B(yǎng)”、“公教”、“公恤”的社會福利制度。婦女懷孕后入公立政府組建的“人本院”贍養(yǎng),實施胎教,嬰兒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嬰院”、“慈幼院”撫養(yǎng);兒童6歲入“小學院”,11歲入“中學院”,16歲入“大學院”,20歲畢業(yè)。經(jīng)過長達14年的義務教育培養(yǎng),使每一個年輕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訓練;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傷致殘,可以進入社會舉辦的“醫(yī)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療;人到了晚年,則可進入社會舉辦的“養(yǎng)老院”、“恤貧院”,受到“公恤”。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分析中國有識之士提出從哪幾個方面來發(fā)展經(jīng)濟?你如何評價?
(2)據(jù)材料二,與孔子相比,康有為的社會福利主張有何特點?并指出其思想來源。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問注意抓住材料一中“欲救江淮之困,必須改黃河于山東入!薄爸厣塘Α薄伴_展對外貿(mào)易”“允許民間開礦”“把漕運改為海運”等關鍵信息歸納。第(2)問注意抓住材料二中“公立政府組建”“育嬰院”“義務教育培養(yǎng)”等信息來比較分析。
答案:(1)從興修水利、重商力、準開礦、與外通商、提倡海運、革除漕運積弊等方面發(fā)展經(jīng)濟。
評價:由于頑固派的專權,未能立即發(fā)揮大的作用。但他們的思想反映了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要求,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對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經(jīng)濟向近代化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2)特點:社會福利制度化,強調(diào)政府救濟與社會救濟相結合、救濟與教育有機結合。思想根源:繼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時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16.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國圖志?序》中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币闹L技三:“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兵練兵之法。”又說,“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張之洞發(fā)表的《勸學篇》中說道:“中國之禍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內(nèi)。”宣傳“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材料三 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等人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wǎng)羅,破壞陳腐學說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口號。他指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材料四 李大釗指出,俄國(十月)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他號召人們向俄國學習。
請回答:
(1)比較材料一、二,指出在認識近代中國所面臨形勢的問題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較之材料一、二,其內(nèi)容進步在哪里?
(3)材料四與材料三有什么聯(lián)系?又有什么重大影響?
(4)據(jù)上述材料,試說明中國向西方學習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發(fā)展歷程?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明確四則材料各是哪派的觀點。第(1)問應明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地主階級抵抗派的觀點,從材料二中“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這一信息來看,張之洞屬于洋務派。第(2)問注意材料三中“兩位先生”這一信息,表明這是資產(chǎn)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的觀點。第(3)問要明確材料四中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號召人們向俄國學習。這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主張。第(4)問應結合四則材料從學“長技”到“民權”及“民主科學”再到學馬克思主義來歸納概括。
答案:(1)材料一認為外來侵略是中國面臨的大禍;材料二則認為中國的大禍是國內(nèi)的“民權之說”。
(2)材料一只認識到西方技術先進,材料二反對西方民權學說,兩者根本上都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而材料三主張沖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識形態(tài),實行民主與科學,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tǒng)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72122.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綜歷史試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