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單元檢測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14年高一歷史單元檢測:專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人民版必修二)
(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 “一五”中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建設,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基礎,構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國的“鋼筋鐵骨”。在這一中,工業(yè)建設方面的最大特點是( )
A.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 B.優(yōu)先發(fā)展輕工業(yè)
C.輕重工業(yè)同時進行 D.優(yōu)先發(fā)展高科技產業(yè)
2.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鋼鐵、汽車、飛機等重要建設項目的完成,標志著( )
A.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基礎的初步奠定
B.“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規(guī)定的任務
D.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3.右邊的老照片,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代中國的一項重大歷史事件。它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公布
B.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C.城鄉(xiāng)手工業(yè)企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D.開展人民公社和經濟大躍進運動
4.下面示意圖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人均產量的變化。其中引起1949~1957年我國糧食人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運動 B.農田水利的興修
C.土地所有制的變革 D.農業(yè)生產技術的發(fā)展
5.某次大會提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次會議召開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6年
6.據(jù)《永泰縣志》記載,1958年,福州市永泰縣用所謂“大躍進”的精神,“大煉鋼鐵”、“大辦食堂”,農村出現(xiàn)了大砍森林燒木炭,披星戴月煉鋼鐵,打鍋砸鐵作貢獻,并戶并村辦食堂,放開肚皮吃飽飯。并取消自留地,否定集市貿易的等價交換,實行供給制和半供給制。這則說明當時的社會( )
A.注重科學,實事求是 B.忽視工業(yè),片面發(fā)展
C.思想解放,決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傾冒進
7.對于1956~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特點,下列概括正確的是( )
A.順利發(fā)展 B.嚴重倒退 C.停滯不前 D.曲折前進
8.“先抓吃穿用;實現(xiàn)農輕重”,橫批“綜合平衡”。這是1962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的即興對聯(lián)。此對聯(lián)是對當時黨中央哪一國民經濟建設方針的注解( )
A.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
B.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C.“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
D.“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9.“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百年紀事”新聞史料全國巡展活動于2009年6月至10月舉行,展覽的第五部分為“開國十年”。在這一展覽中不可能展出的是( )
A.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B.長春第一汽車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
C.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隆重召開
D.“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大批工人、干部停產“鬧革命”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據(jù)此回答10~14題。
10.鄧小平曾公開評價某次會議,“雖然過去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但是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說,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開端”。這次會議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1.1980年,我國僅建立了4個經濟特區(qū),當時的特區(qū)是( )
A.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場
B.中央直接管轄的特殊地區(qū)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點
D.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
12.《人民日報》發(fā)布改革開放30年系列調研之一《對全國十八個典型地區(qū)的調研綜合》,報告顯示這十八個地區(qū)不僅取得了驕人的發(fā)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fā)展之路。這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 )
①首次正確分析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②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③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
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
①逐步擴大企業(yè)自主權
②發(fā)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③設置經濟特區(qū),采取多種方式擴大對外開放
④實行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4.下列關于市場經濟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起推動作用的表述,錯誤的是( )
A.促使我國經濟的穩(wěn)定高速發(fā)展
B.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C.我國人民的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D.我國正朝著小康水平的新目標邁進
15.長期以來深圳市都實行“一市兩制”。目前深圳市正醞釀著將其實行范圍由目前的四區(qū)擴大到包括寶安、龍崗在內的六區(qū)。屆時,寶安、龍崗兩區(qū)將享受( )
A.高度的自治權 B.特殊的社會制度
C.部分政治主權 D.特殊的經濟政策
16.俄羅斯前總統(tǒng)葉利欽參觀浦東后感慨道:“決策高明,規(guī)劃周密,做法聰明,這是中國的一大奇跡!敝袊@一“奇跡”的出現(xiàn)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
A.浦東開發(fā)成為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步驟
B.浦東成為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C.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D.中國多層次、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17.“多層次、全方位”是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特點之一,以下區(qū)域開放的先后順序是( )
①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經濟特區(qū)
③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④上海浦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8.從圖中信息看,新中國建立后,旨在變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19.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三大改造期間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
A.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
B.是性質完全相反的兩種經濟政策
C.都是為了調整生產關系發(fā)展生產
D.都是為消除“左”傾錯誤而采取的措施
20.1992年是中國改革的標志性分水嶺。在這一年抵達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駐華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他當時的感受,“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jù)是( )
A.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B.確定了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
C.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開放新格局
21.某同學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開端??“一五”計劃進行研究調查,了解當時工業(yè)化起步的有關史實。下列史實與當時時代不符的有( )
A.主要重工業(yè)集中在東北地區(qū)
B.中西部地區(qū)新建了鋼鐵、煤炭等工業(yè)設施
C.農村正進行土地改革
D.城市公私合營掀起高潮
22.下表反映了華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中國農村集體和農民占有土地的比重。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大躍進”運動
23.著名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上海申新紡織公司創(chuàng)辦于1915年,歷經40多年的風雨歷程后,該企業(yè)的掌門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中外合資 B.承包經營(承包責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營
24.劉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會議上說:“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次會議應該是( )
A.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四大
25.國家主席劉少奇曾到濉溪縣臥龍湖視察工作,聽到當?shù)馗刹繀R報水稻畝產為2萬8千斤時,他皺起了眉頭,連連說:“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導致劉少奇“皺起眉頭”的主要原因是該匯報( )
①不符合當時總路線的精神
②嚴重超越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③過分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④違背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26.20世紀70年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1)新時期的中國改革是逐步推進、不斷深化的。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6分)
(2)沒有解放思想,就不會有改革開放;沒有繼續(xù)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就不會得到深化。結合這一時期的相關史實加以說明。(6分)
一 1978年和2006年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比較表
注:恩格爾系數(shù)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它能夠說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二 到21世紀初,在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xiàn)市場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達99%。
材料三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3)依據(jù)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改革給中國帶來的變化。(8分)
27.從1978年到2014年,中國改革開放歷經33年。這30多年的輝煌改革成就奏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曲。識讀“中國近代重要城市分布示意圖”,并回答問題:
(1)有研究者指出,中國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成弓箭狀。觀察上圖,指出圖中“弓”上的城市哪些是改革開放時的經濟特區(qū),哪些是1984年國家決定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10分)
(2)重慶是弓箭的“箭尾”,20世紀末,黨中央為促進重慶發(fā)展采取了哪一重大舉措?(4分)
(3)30多年來我國城市發(fā)展如離弦之箭,異常迅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衡量,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成功。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8.9%,農業(yè)和工業(yè)產量的增長每年分別約為3.8%和18.7%。
??《劍橋中國史》
材料二 人的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健康狀況唯一的最佳標志,它從1950年的36歲延長到1957年的57歲,比當時低收入國家平均壽命多15歲。學齡前兒童的入學比率同期從25%增至50%,進入大中學校的人數(shù)也大量增加。隨著國家?guī)缀跬瓿闪艘粌|平方米的職工宿舍,城市居住條件改善了。私人消費總支出以不變價格計算也大有增加。工資實際上增加了幾乎1/3,農民收入增加了1/5。
材料三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二,作者對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結果作出怎樣的評價?(可用材料中原話回答)根據(jù)這兩則材料概括作者評價的依據(jù)(不得摘抄原文)。
(2)根據(jù)材料三,從“一五”到“二五”期間農業(yè)生產總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結合相關史實分析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答案:
1.【解析】選A。本題考查學生對“一五”計劃內容的理解能力。“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初步基礎。
2.【解析】選A。本題考查學生的辨析能力。“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3.【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圖片中“公私合營”可以判斷這是資本主義工商業(yè)以全行業(yè)公私合營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4.【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時間限制1949~1957年,這期間糧食產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農村進行土地改革及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土地所有制經歷了地主所有??農民個體所有??集體所有的變化。A項發(fā)生在1958年,B、D兩項不是主要原因,故選C。
5.【解析】選B。本題考查中共八大的內容及時間。題干中所述主要矛盾是在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上提出的。
6.【解析】選D。本題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當時煉鋼、辦食堂脫離實際,“左”傾錯誤發(fā)展嚴重。
7.【解析】選D。本題考查概括分析能力。在這十年里,中共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探索中的失誤,概括起來就是在曲折中前進,A、B、C三項說法均不全面。
8.【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綜合平衡”“1962年”等信息可知D項符合題意。
9.【解析】選D。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伴_國十年”展出的史料范圍在1949~1959年之內,A項是1949年,B項是“一五”計劃期間的成就,C項是1956年的史實,D項在1966年開始。
10.【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抓住“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及“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開端”,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材料是“文革”結束后,他深刻地了國際和國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時說的一番話。
11.【解析】選A。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經濟特區(qū)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是中國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走向國際市場的一條特殊渠道。我國設置的經濟特區(qū)不是政治特區(qū),也不是中央直接管轄的特殊地區(qū),特區(qū)的“特”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政府對其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不同于內地的經濟管理體制。
12.【解析】選A。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①出現(xiàn)于1956年的八大,③出現(xiàn)于1955年的萬隆會議,都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不符,排除。②④都是改革開放的內容,故選A項。
13.【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③是對外開放的內容,①④是管理體制的改革,②是所有制方面的改革。
14.【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目前,中國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15.【解析】選D。本題考查對經濟特區(qū)含義的理解。特區(qū)的“特”是指在經濟領域實行特殊優(yōu)惠政策。
16.【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A、B、D三項都不是“根本問題”。
17.【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是經濟特區(qū)??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上海浦東等。
18.【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農民申請加入合作社,是把農民的個人土地私有制變成了集體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A、B兩項不直接關系到土地所有制的變化,而D并沒有使土地所有制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19.【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都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其目的都是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三大改造的時候社會主義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談不上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兩種經濟政策的本質都是社會主義經濟,三大改造的時候還沒出現(xiàn)“左”傾錯誤,故其他選項可以排除。
20.【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判斷能力。題干強調的是改革??分水嶺,可排除D,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選B。A應是1978年,C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
21.【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史實的掌握!耙晃濉庇媱澋臅r間是1953~1957年,而土地改革在1952年完成,因此C項與“一五”計劃的史實不符。
22.【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據(jù)圖表中數(shù)字變化情況分析,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將農民私有土地改造成土地國有。故選B。
23.【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合作化影響下,掀起全行業(yè)公私合營高潮,完成改造。
24.【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的辨析能力。題干中時間限制是“1956年”。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開,提出并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問題。A、C、D三項與題干時間不符。
25.【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中主要是對糧食產量的估計過高,超過了實際水平。這是“大躍進”在農業(yè)上的反映。這是受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精神的影響。故排除①。②③④都是“大躍進”的“左”傾錯誤的表現(xiàn)。
26.答案:(1)從群眾自發(fā)到中央肯定、推動;從試點到推廣;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改革。
(2)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思想,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鄧小平南方談話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把改革開放推向新階段。
(3)經濟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民主政治恢復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
27.答案:(1)經濟特區(qū):汕頭。開放城市:天津、煙臺、青島、南通、上海、寧波、福州、廣州。
(2)設重慶為直轄市。
(3)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功。
28.答案:(1)評價: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成功。依據(jù):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如答“國民收入、工農業(yè)產量增長、人的壽命延長、入學人數(shù)增加”等亦可)
(2)農業(yè)生產總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下降。原因:國民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左”傾錯誤,采取了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方針;“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破壞了農業(yè)生產;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7659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