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課堂文化差異小議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英語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交流日益廣泛和深入,在中西方的頻繁交流互動過程中,其課堂教學方面的差異也越來越突出。而本文試圖從文化的視角來研究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中西方課堂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對客觀環(huán)境的把握,參與者以及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三個方面。

 

  關鍵字:中西方;課堂文化;差異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exchanges have been becoming more extensive and deeply. In the process of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fferenc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are also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Differences of classroom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the grasp of objective environment, participa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

 Key words: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classroom culture; differences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交流日益廣泛和深入,中西方的頻繁交流互動進一步推動了文化教育領域的深入發(fā)展。然而,在中國學生出國深造以及外教在華執(zhí)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我們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與西方課堂教學存在顯著差異。[1] 外教通常采用講解、互動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國學生的沉默寡言常使外教不知所措。在課堂教學情境當中,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各文化以自身屬性表達的目的性行為形成了課堂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引發(fā)了許多研究者對課堂以及課堂文化的深刻思考。本文從跨文化的角度淺析中西課堂教學的差異。

2.課堂文化的界定

課堂文化是指在課堂當中教師和學生所共享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信念以及行為模式等的總和。課堂既可以作為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具有不同發(fā)展水平的教師和學生所構成的教學組織單位,也可以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溝通的時間、空間與心理情境。[2]    課堂教學主要發(fā)生在教室(當然也不僅限于教室)這個特定的空間和上課時段這個特定的時間里。并且課堂教學文化的兩個主體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師生之間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言語,動作、情感的交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課堂文化由其特有的參與者與明確的目的而構成了一個豐富的系統(tǒng)。根據不同的國家文化要求并且受到物理環(huán)境的影響,其課堂文化也會有很大差異。下面主要從對客觀環(huán)境把握因素,課堂參與者因素及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因素三個方面分析中西方課堂文化的對比差異。

3.中西方課堂文化的差異

3.1 對客觀環(huán)境把握的對比差異

3.1.1對時間的把握

因為教師是課堂活動的主要支配者,所以這里對時間的把握主要是指教師對時間的利用情況。它包括不同課程時間的安排、不同科目時間的分配以及教師出入教室的時間等。每學期開始西方大學教師對每周每節(jié)的課程都作了周密的安排,而且他們會嚴格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比如,外教在第一節(jié)課時,就會拿出本學期的schedule,學期末,當學生問及哪天考試時,她又拿出自己的schedule,指出確切的考試時間。而中國的大學教師卻相對來說不太注意這一點,即便有整個學期的計劃,一般也是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而在教學中并未按計劃實施。相比較而言,中國人使用時間比較隨意,靈活性強,而西方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時間。

3.1.2對空間的把握

對空間的把握主要是指教室內桌椅的擺放。在中國,教室內的桌椅都是傳統(tǒng)的一致向前,一排接一排,從而有利于學生們聽講,因為教師是“一言堂”的焦點和中心;而西方大學教師注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只起引導作用,因此,他們更多的是讓學生相互交流或者分組討論,他們的桌椅是可移動的,隨著授課方式的不同擺成不同的形狀。[3]傳統(tǒng)式課桌擺放便于教師控制整個課堂,但學生之間不易交談;而西方教室的活動桌椅的形式,更有助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小組討論。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在有移動桌椅的教室里度過的,尤其是外教在上課時,經常會根據教學的需要,要求學生改變桌椅的布局或變換學生的位置,從而有利于小組討論及與外教的交流。由此可見,中西方人對教室這個特有空間的利用方式不同。

3.2 課堂參與者的對比差異

以上都是對課堂客觀環(huán)境的對比分析,下面來探討一下中西方的課堂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對比差異。

在授課過程中,中國教師的活動范圍大多就在那三尺講臺上,給人以正式,威嚴的“傳道”者形象。而且中國學生也習慣了老師這樣的形象,往往也因此肅然起敬。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通常是不茍言笑,顯得格外嚴肅認真。而西方國家的教師則不是這樣。他們在上課時習慣坐在課桌上或斜靠著課桌。在課堂上他們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露無遺,他們的面部表情及其豐富,模仿能力也極強。曾有一外教在給學生講解各種動物的叫聲時,由于學生很難理解,他就開始模仿各個聲音,真是栩栩如生,如此這般,學生在開心娛樂中也學到了知識。從以上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教師對待課堂教學嚴肅認真,但也比較呆板,會給人一種距離感,而西方教師上課則生動活潑,跟學生“打成一片”,寓教于樂。

3.2.2學生表現(xiàn)的對比差異

在課堂上聽講過程中,中國學生應坐姿端正,不能想怎么呆著就怎么呆著,否則就會被認作是不尊重教師的行為。在英語國家呢,學生坐姿比較隨便,他們甚至還可將雙腳放在前面的椅子上,這一姿勢是絕對不允許出現(xiàn)在中國學校的課堂上的。此外,在整個講課過程中,安靜是中國學生的一大顯著特點。教師一直在講臺上教授知識,而學生能做的就是聚精會神的聽講。而西方國家的課堂氣氛要活躍、自由得多。在老師講課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打斷,提問,老師和學生可以不斷地互動交流。在老師提問的情況下,中國的學生如果不會或不想回答問題,就會把頭低的不能再低,保持沉默,而中國教師也會明白學生不想答題。甚至即使中國學生想回答問題,有時也不會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他們會保持沉默或者用渴望的眼神望向老師,等著老師點他們的名字,然后再作答。而西方國家的學生更多會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他們渴望與別人交流看法,積極參與討論和辯論。因而中國學生在課堂上相對比較被動,而西方學生則是課堂上的主體。

3.3 參與者之間關系的對比差異

在中國,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人,他應該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一個行為榜樣,一個權威。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就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地位明顯高于學生的課堂控制者。而在西方,教師主要有兩個角色:一是促進教師內所有參與者的交流過程的進行,二是在教與學這個群體中,扮演一個獨立的參與者。[4]因此,在西方的學校,教師更被當作一個與學生地位等同的朋友。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的師生之間是無拘無束的,沒有師生界限的平等關系。師生之間可以平等的交換意見,甚至爭論,學生也可以當堂對老師的論點提出異議。學生可直呼教師或教授的名字,而并沒有唐突或不禮貌的感覺。[5]這一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都頗有體會,每每遇到一個外教,他們都會要求學生直呼其名,因為這樣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

4.中西課堂文化差異探源

對時間的把握之所以會出現(xiàn)以上差異,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時間價值觀不同。中國是一個以過去趨向為主的社會,相對來說對未來不太重視,而西方卻以未來趨向為主,一切著眼于未來。而且根據Hall的劃分,他把不同文化的時間的使用分為兩種范疇,一種是單向計時制,一種是多向計時制。單向制把時間看成是可以分隔,但不可重復的,有始有終的一條線;而多向制則截然相反,時間被看成是分散的,采用多向制的文化,一般可在同一時間內做不同的幾件事情。[6]客觀的講,東方社會采用的體制與多向制相近,而西方則采用單向時間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中國人是時間的主人,還是可以靈活變動自己的時間安排的。而西方人則是時間的奴隸,如果為了公差而改變自己為愛人慶生的計劃是萬萬做不到的。

對于空間的把握以及課堂上參與者及其相互關系存在以上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文化講師道尊嚴、西方文化倡平等觀念。[7]因此中國的桌椅擺放明顯能看到教師的地位高學生一等,教師僅僅活動在那三尺講臺上,學生必須仰視;而西方桌椅的布局則體現(xiàn)師生之間的一種平等關系,教師的活動范圍是整個教室,使其能夠更好的與學生平等交流意見。相反,“教學相長”的道理在實踐上被西方普遍接受,這與他們思想文化中平等自由的觀點不無聯(lián)系!妒ソ洝飞险f:上帝面前,不論貧富貴賤,人人有罪,因而人人平等。美國《獨立宣言》道:“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人們某些不可割讓的權利!蔽鞣轿幕燃売^念的淡漠,長輩和小輩之間、師生之間談話較隨便,常直呼其名;意見不同時,相互爭論,各持己見,無長幼尊貴之分。教師只是輔導者或顧問,對學生的成績好壞不太負責;言談舉止也較中國教師隨意?傊,西方教師形象與中國學生心目中傳統(tǒng)的教師形象有很大的差異。而對“師道”的不同思想和觀點是產生這種差異的根源。

5. 結語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的課堂文化從三大方面都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不同的教學傳統(tǒng)應該在跨文化的比較與審視中互相取長補短,真正優(yōu)化的課堂教學是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傳統(tǒng)的優(yōu)點與長處進行兼收并蓄的教學,是一種中西方教學思想、教學方式的融合與統(tǒng)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64062.html

相關閱讀:英語聽力練習: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