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天文歷法知識匯總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二十四節(jié)氣、陰歷等很多記錄氣候,時間的名詞,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生活,你知道這些名稱嗎?你了解這些名稱嗎?

  

  一、歷法與歷書

  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制訂時間順序的法則叫“歷法”。“歷書”是排列年、月、節(jié)氣等供人們考查的工具書。歷書在我國古時稱通書或時憲書,在封建王朝的時代,由于它是皇帝頒發(fā)的,所以又稱"皇歷"。

  人們根據(jù)地球自轉,產(chǎn)生晝夜交替的現(xiàn)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jù)月亮繞地球公轉,產(chǎn)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據(jù)地球繞太陽公轉產(chǎn)生的四季交替現(xiàn)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所依據(jù)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回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fā)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2014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shù)月,在一個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shù)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歷法。歷法問題的復雜性全在于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零碎,它們同"日"之間的關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間的關系那樣簡單;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所以,歷法總是顧此失彼,不能同時協(xié)調兩個周期。因此,歷法一般地分為三類;太陰歷、太陽歷和陰陽歷。側重協(xié)調朔望和歷月關系的叫太陰歷,簡稱陰歷;側重協(xié)調回歸年和歷年關系的叫太陽歷,簡稱陽歷;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歷。無論哪一種歷法,都有一個協(xié)調歷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系間題。在原則上,歷月應力求等于朔望月,歷年應力求等于回歸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shù),所以,歷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歷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別。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歷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歷年等于回歸年。這就是歷法的主要內(nèi)容。

  二、年月日的來歷

  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的時間。全長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這叫"回歸年"。

  歷法上的年為了應用方便,不采用回歸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數(shù)。公歷的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閏,每百年少閏一次。使用的整天數(shù)的年歷法上叫做"歷年"

  農(nóng)歷是根據(jù)月亮的朔望月共12個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個閏年。閏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氣候變化的周期,氣候由冷變熱,再由熱變冷;這包括了人們從事農(nóng)業(yè)自耕種到收獲的全過程。所以人們從很古的時候起,就用氣候冷熱周期變化這個自然規(guī)律作為計算時間的大單位,把一年作為制訂歷法的根據(jù)。

  一個月,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周,也就是一個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20149……日,也就是29日12時44分3秒,這叫做"歷月"。眾所周知,月亮是個球體,由于月亮繞著地球不停地公轉,同時又跟著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月亮對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也在不斷地變動,月亮對著我們照亮的這一面,有時有,有時無,有時多,有時少,這就形成了月亮的圓缺循環(huán)。當我們看不到月亮的時候,叫做"朔"(多在陰歷的初一和三十日)。過十四、十五天,我們就會看到圓圓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陰歷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這次望到下次望,這就是月亮繞地球轉了一周,就是一個月,我們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圓缺循環(huán)變化的規(guī)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們很早就把它作為計算日了的單位,把朔望月作為制訂歷法的根據(jù)。陰歷的一個月,就是根據(jù)朔望月定出來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轉一周的時間,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黑夜,共計24小時。

  地球是橢圓形的,自己不會發(fā)光,所在同一個時間里,地球只有一半向著太陽,向著太陽的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太陽的光照不到地球上,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轉,這樣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規(guī)律的循環(huán)。

  通常把太陽要升起來的時候叫白天,這就是一天的開始。在白天轉為黑夜的時候,也就是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這個天象變化的規(guī)律,就很容易被人們所掌握,并利用它來作為計算時間的基本單位。一天,是歷法上的第一種單位。

  這種用太陽定出來的日,叫做"太陽日"。太陽日又有"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兩種。真太陽日有長有短,這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冬季地球離太陽遠一些,所以公轉就慢一些。地球公轉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時間也就有長有短。因此"真太陽日"的時間是不完全一樣長的,這樣用起來就很困難。為了方便起見,歷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陽日,而是一個長短不變的日,這個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陽日的平均時間長度,就叫"平太陽日。按照現(xiàn)在慣例,一日的時間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時,把24小時作為一日。依照現(xiàn)在慣例,一日是從半夜0點開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時止作為一天。但是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就是用民間的十二個屬相來代替。恰好每個時辰是兩個小時,每逢單數(shù)進位,而每個時辰又分為三個部份,為初時、正時和末時,每天的交替時間是從當日的半夜十一點整開始為第二天的子時,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0點。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為初子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子時,12:20分到凌晨1:00整為末子時。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為初午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午時,12:20分到下午1:00整為末午時,其它依此類推。用日來計算短的時間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計算長的時間就很困難,所在在計算時間上還有月、年和世紀等。

  三、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是公歷的紀元。它原是以傳說的耶穌基督誕生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從公元6世紀到10世紀,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通用的紀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紀元"。后來被世界多數(shù)國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稱"公元"。在歷史書上,耶穌誕生前的年代被稱為"公元前";耶穌誕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簡稱"公元"。

  "世紀"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也是從耶穌誕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為1世紀。以此類推,現(xiàn)在是21世紀中的某一個10年。比如說20世紀80年代,就是指從1980年開始的那10年。從1990年起,就進入20世紀90年代了。

  四、陽歷、陰歷、農(nóng)歷

  陽歷(即公歷),是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通用的歷法,由"儒略歷"修訂而成。儒略歷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tǒng)帥儒略、愷撒決定采用的歷法。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jù)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回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

  陽歷閏年規(guī)定:公元年數(shù)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并規(guī)定公元世紀的整數(shù),即公元年數(shù)是100的整數(shù)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歷規(guī)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guī)定,現(xiàn)在規(guī)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歷,是根據(jù)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歷之稱,是純粹的陰歷,我國使用"農(nóng)歷",一般人叫它"陰歷",那是不對的。農(nóng)歷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歷,而是"陰陽歷"。

  陰歷把月亮圓缺循環(huán)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huán)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歷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shù)--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歷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歷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歷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高二,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歷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陰歷作為一種歷法,由于它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xié)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jīng)廢棄不用了。

  農(nóng)歷,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歷相同,但農(nóng)歷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jié)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歷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歷好。

  現(xiàn)在所有的農(nóng)歷,據(jù)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歷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歷。解放后還仍然叫做夏歷,1970年以后我國改稱為"農(nóng)歷"。至于"農(nóng)歷"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于自古以農(nóng)立國,所以制訂歷法必須為農(nóng)業(yè)服務。

  農(nóng)歷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jù)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nóng)歷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歷并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歷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nóng)歷年大小月是經(jīng)過推算決定的。

  農(nóng)歷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xiàn)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xù)出現(xiàn)兩個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農(nóng)歷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nóng)歷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了要把多余的日數(shù)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nóng)歷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nóng)歷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于閏哪個月是由節(jié)氣情況決定的。

  五、農(nóng)歷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陽春、暮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陽月、小陽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臘月、嘉平月,季冬。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61972.html

相關閱讀:潮汐高低潮時間計算創(chuàng)新設計及題目設計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