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
)本詩對小松的描寫可謂精煉傳神,請結(jié)合前兩句中“刺”與“出”字,簡要分析小松的特點。(3
分)
(2
)后兩句所寫“時人”又有怎樣的特征?(1
分)
(3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對此你有何看法?請你選擇一個角度立意,寫一段議論文字。(20
分)要求:①論點明確
②論證有力,使用兩種以上論證方法
③300
字左右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答案網(wǎng)整理
22
、(1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dāng)。那些弱不禁風(fēng)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zhǔn)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
,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zhuǎn)大。“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
踩在腳底下,可現(xiàn)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dāng)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dāng),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zhuǎn)大、發(fā)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jié)構(gòu)上也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未來“凌云”的先兆。事物發(fā)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
(2
)眼光短淺
(3
)多個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12
.下列對詩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第一句寫小松剛從土里長出來,被掩沒在深草里。
B
.第二句寫被雜草遮掩的小松,如今已經(jīng)超出蓬蒿。
C
.第三句寫當(dāng)時之人沒有認識到小松就是凌云之木。
D
.第四句寫直到看見別的樹才意識到小松可以長高。
13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借松寫人,沒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襯出潦倒落魄、報國無門的詩人形象。
B
.“
刺頭”
一詞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點,而且把它鮮明個性勾畫出來。
C
.“
漸覺”
一詞用得精當(dāng)、含蓄,側(cè)面寫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長過程。
D
.三、四句連說兩個“
凌云”
,感嘆眼光短淺的時人不識小松是棟梁之材。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2
.
D 13
.
A
杜荀鶴出身寒微,輕時就才華畢露,但無人賞識,屢試不中,報國無門。在這首詩中;作者借松寫人,寓意深長。“
刺’’
字不但準(zhǔn)確勾畫出小松向上沖刺的外形特點,而且把小松 的精神也表現(xiàn)出來了;“
不識"“
始道"
兩個詞語則諷喻那些 之人。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 5
.積極進取(
或“
奮發(fā)向上’’“
勇敢向上’’“
頑強堅韌")
目光短淺(
或“
不識人才")
(
每點2
分,共4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23829.html
相關(guān)閱讀:對比閱讀《望夫石 王建》《望夫山 劉禹錫》
《橘柚垂華實》閱讀答案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閱讀答案
《長門怨 齊浣》閱讀答案及解析
姚合《閑居》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