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深紅 一作:輕)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闌 通:欄)
相關(guān)內(nèi)容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淡黃色的桂花,并不鮮艷,但體態(tài)輕盈。于幽靜之處,不惹人注意,只留給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紅碧顏色。桂花色淡香濃,應(yīng)屬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當羞慚。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經(jīng)地義?珊肚瓕鸹ú惶私,太沒有情意了。不然,他在《離騷》中贊美那么多花,為什么沒有提到桂花呢?
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
⑵“畫闌”句:化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畫欄桂樹懸秋香”之句意,謂桂花為中秋時節(jié)首屈一指的花木。
⑶“騷人”二句:取意于陳與義《清平樂?木犀》的“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之句意。“騷人”、“楚人”均指屈原?缮罚阂蓡栐~,猶可是。情思:情意。何事:為何。此二句意謂《離騷》多載花木名稱而未及桂花。
相關(guān)內(nèi)容
賞析二
作者:佚名
這首《鷓鴣天》是一首詠桂詞,風(fēng)格獨特,頗得宋詩之風(fēng),即以議論入詞,托物抒懷。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這十四字形神兼?zhèn),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fēng)韻。前句重賦“色”,兼及體性;后句重詠懷,突出“香”字。桂有三種,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 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暗淡”、“輕黃”二詞,說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禾農(nóng)艷嬌媚的顏色取悅于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溫雅柔和,自有情懷疏淡,遠跡深山,唯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
以下轉(zhuǎn)入議論!昂雾殰\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審美觀,她認為品格的美、內(nèi)的美尤為重要!昂雾殹倍郑褍H以“色”美取勝的群花一筆蕩開,而推出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大書特書!白允腔ㄖ械谝涣鳌睘榈谝粚幼h論。
“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睘榈诙䦟幼h論。連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頗為稱許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嘆弗如。接著又從節(jié)令上著眼,稱桂花為中秋時節(jié)的花中之冠!膀}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傳說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其列。清照很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說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給遺漏了,實乃一大遺恨。
這首詞以群花作襯,以梅花作比,展開三層議論,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桂花的由衷贊美。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賞析一
作者:佚名
這首《鷓鴣天》詞是一篇盛贊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詞中,詠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為第一流者還僅此一篇。它與《攤破浣溪沙》同為作者與丈夫居住青州時的作品。
作為供觀賞的花卉,艷麗的色彩是惹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點來寫的。“暗淡輕黃體性柔”,“暗”“淡”“輕”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黃、淡黃、輕黃!绑w性柔”說這種花的花身和性質(zhì)。
“情疏跡遠只香留。”這種樹多生于深山中,宋之問詩:“為問山東桂,無人何自芳!崩畎自姡骸鞍仓仙焦,綠葉垂芳根。”所以對人來說是跡遠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卻不因此而有所減少。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弊髡咭詾椋瑴\碧、深紅在諸顏色中堪稱美妙,然而,這些美妙的顏色,對于桂花來說,卻是無須添加的。因為它濃郁的香氣,溫雅的體性已足使她成為第一流的名花,顏色淡一點又有什么要緊呢?
上片圍繞“色”與“香”的矛盾展開形象化的議論,生動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美學(xué)觀點。對于“花”這個具體的審美對象來說,“色”屬于外在美的范疇,“味”屬于內(nèi)在美的范疇,作者以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見作者對于內(nèi)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欄開處冠中秋”,是緊承上一片的意思寫的。梅花,雖然開在早春,開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麗,儀態(tài)萬千。但是,面對著“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她卻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雖然開在深秋,獨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襲人,但面對著“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飾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開放的桂花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花中之冠了。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騷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離騷》上多載草木名稱,獨獨不見桂花。宋代的陳與義在《清平樂?詠桂》中說:“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币馑己痛嗽~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就全篇來說,這首詞的筆法是很巧妙的。全詞自始至終都象是為桂花鳴不平,實際上是在抒發(fā)自己的幽怨之情。
詞中正面描寫桂花的,只有開頭兩句。僅此兩句便把桂花的顏色、光澤、性格、韻味都寫盡了,為后面替桂花“鳴冤”、“正名”做好了鋪墊。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內(nèi)在美,十分欣賞桂花的色淡味香,體性溫雅。所謂“何須淺碧深紅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無須淺碧深紅;如果徒有“淺碧深紅”便不能列為花中第一流。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讓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實,作者的詠梅、詠菊之作是不少的,這兩種花,論顏色,論風(fēng)韻,確實不在桂花之下,她們的“妒”和“羞”恐怕還是因為她們沒有桂花那樣濃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談及詠桂與情思的關(guān)系,她以非凡的藝術(shù)家的膽量和勇氣指責(zé)屈原的當年不收桂花入《離騷》是“情思”不夠的緣故。至此,作者既為桂花“正”了“名”,又抒發(fā)了自己的一懷幽情。實際上,那“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視塵俗,亂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寫照。
相關(guān)內(nèi)容李清照 李清照(年月日~年月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fēng)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347408.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