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為什么不能打開?還要‘絕對’?里面該不是稀世珍寶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開真相憋了一段時間后,她終于把盒子打開了。誰知盒子里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結果讓它們都跑到人間了。心理學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xiàn)象,叫“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告訴我們:要求人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須有相對充分的理由。
倘若宙斯給潘多拉盒子時,告訴她盒子里裝的是人類的罪惡,想必潘多拉是不會打開盒子的,反之,倘若不加令人信服的說明和解釋,或說明和解釋不能為人們所領會,只是簡單地“禁止”,那么,禁止的結果必然引起人們各種各樣的疑慮、揣度、猜測,并為探究為什么不許做而跨越禁區(qū)。結果人們偏偏要犯禁。
例如,章回小說中每章結尾:“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本褪沁\用潘朵拉效應,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
再如,電視連續(xù)劇每集的結尾都落在最引人注意的節(jié)骨眼上,將懸念留給觀眾,調動起觀眾的好奇心。
潘多拉效應的心理實質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潘朵拉效應-故事
蘇軾和蘇轍小時候非常頑皮,不肯讀書。為了引導他們喜歡讀書,他們的父母蘇洵夫婦不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而且施之以“魔法”:每當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時候,他就躲在旮旯(gala)里讀書,孩子們一來,他就故意把書“藏起來”。父母“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舉動讓孩子們好奇不已。他們猜想父母一定閱讀什么好書。滿懷追根究底的欲念,他們乘父母不在家時,把父親藏起來的書“偷”出來讀。日復一日,讀書竟成了蘇軾和蘇轍的樂趣。蘇軾、蘇轍熱愛讀書,發(fā)奮學習,終于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與父親蘇洵被譽稱為“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潘朵拉效應-生活啟示
孩子中存在的逆反現(xiàn)象,部分就源于“潘多拉效應”。孩子們的好奇心強,由于閱歷和經(jīng)驗的不足,情緒失控,道德觀念和社會化發(fā)展不成熟。他們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和實踐意識。但家長或教師在教育孩子時,為了讓孩子不走彎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經(jīng)驗阻擊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驅使,聽不進大人們忠告,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樣,孩子不聽勸告的逆反行為就形成了。所以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些家長的抱怨:“這孩子才這么大,都不聽話了,讓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你說東他偏要說西,長大了還怎么得了……”這句聽似平常的話卻道出了一個普遍的問題,孩子們在身心發(fā)展的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逆反心理,用心理學理論上講就是作用于個體的同類事物超過了個體感官接受的閾限,而使個體產(chǎn)生的一種相反體驗。
好奇是求知的基本動機,孩子們喜歡新鮮事物和新知識是他們學習的基本動機,探究精神更是取得好成績的必要法寶,如果善加利用,是難得的優(yōu)點,但是如果忽視孩子的好奇心,壓制孩子的探究欲望,就會出現(xiàn)問題,心理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屢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贊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fā)展的方向。
所以作為家長和教師應該引導“潘多拉現(xiàn)象”積極的一面,多一句鼓勵,多一句贊美,就少一個背離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73780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