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審美特質 閱讀附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現(xiàn)代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宋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后期代表,在審美文化方面卻出現(xiàn)了一個反彈式的小高峰。宋代民俗文化審美的一大特點,就是以人為核心,注重個體內在心靈對社會人生的感受,側重對人生存在意義、人生境界和人生價值等方面的詩意思考和追問。宋代延續(xù)了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自開國以來國家雖得以升平安寧,但依舊內憂外患頻仍,社會矛盾沖突尖銳,統(tǒng)治階級權且力求自保。宋代繁榮的農業(yè)、手工業(yè)與商業(yè)發(fā)展表象下,隱藏著一系列不穩(wěn)定的因素。同時科舉制度規(guī)模在宋代得以擴大擴張,統(tǒng)治階級重視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相比于唐王朝的鼎盛繁榮和武力強盛,宋代的經濟與軍事表現(xiàn)出明顯的落后與軟弱,客觀的社會現(xiàn)實和對國家、社會理 想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帶給宋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宋人普遍存在一種對文化、社會淡漠隱憂的精神氛圍,不滿于社會現(xiàn)實的宋人往往選擇以詩性隱逸的方式應對。因此,詩意以隱逸安閑、詩性棲居的表現(xiàn)形式成為構成宋代審美文化的重要基因和關鍵內容,也無形中成為宋代審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審美特質之一。

宋人在白居易提出的中隱基礎上,考量現(xiàn)實,融會貫通,博采眾長,對宋初中隱型仕隱文化進行有效的改造,由此他們在隱逸中暢享自由,詩意地棲居在理想境界,這一切從根本上給以人生哲學為核心的宋代美學帶來了巨大變革。

宋代詩人的隱逸審美觀念亦有不同的形式,但出發(fā)點和目的卻殊途同歸。根據(jù)隱逸的真實原則,可將其劃分為兩類,即根據(jù)正義原則的隱逸和根據(jù)自由原則的隱逸。根據(jù)正義原則隱逸的先導便是孔子提出的無道則隱,在孔子看來,士人隱逸的原因在于自己生活的國家無道,而且表明了士人選擇隱逸的最佳時機。其實,孔子一向主張文人入仕,以有機會影響統(tǒng)治階級來施展士人的理想抱負,即唯此才能更好地宣揚和普及道與仁,施惠于老百姓,實現(xiàn)士人理想與天下和諧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孔子又認為士人不該為外物所累,士人要相時而動,選擇明君法國侍奉,故而他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處在無道的國家,士人就該隱逸起來以明哲保身。

另一種隱逸是根據(jù)自由原則的隱逸,其典范的確立來源于莊子。莊子提倡的隱逸的核心是自由無為,誠如其言無為國有者所羈的自由原則。同樣莊子極力倡導一種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的精神,依據(jù)這一原則,士人應該在污濁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潔,做到超然物外,努力達到身心自由的境界,即獲得生存生活自由與精神自由的高度平衡。此類士人隱逸的形式在宋代很是普遍,宋人在宋初精神理想受挫,加之對社會現(xiàn)實失望帶來的精神落寞,因而選擇于亂世之中取樂快意。莊子提出的以自由為原則的隱逸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及至宋代階層而言,宋人的中隱不僅與時代社會背景相連,更重要的是士人群體通過中隱能詩意地棲居著。由此,道家的隱逸思想在宋代得到最大化的普及和廣泛認可。

(摘編自劉若斌《詩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審美特質》)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宋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時代之一,盡管動蕩的社會架構稍加安定,但國家內憂外患,社會矛盾沖突尖銳。

B.宋代經濟相對穩(wěn)定,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在這時都呈現(xiàn)出發(fā)展與繁榮的景象,但其背后卻存在一些不穩(wěn)定的因素。

C.宋代統(tǒng)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國策略,使得科舉制度規(guī)模得以擴大擴張,軍事力量相比于唐王朝表現(xiàn)出的卻是軟弱與落后。

D.社會現(xiàn)實與自己的家國理想之間的差距讓宋人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們對社會現(xiàn)實感到失望,充滿憂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詩意作為宋代審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審美特質之一,宋人在隱逸時往往選擇詩性隱逸的方式,如隱逸安閑、詩性棲居,來尋求心理慰藉。

B.中隱作為隱逸文化的類型之一,在宋代得到了改造和踐行,涵養(yǎng)著宋人的精神世界,是宋人內心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獲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C.宋代的審美風尚有著濃郁的中隱氣息,隱逸審美觀念根據(jù)真實原則可分為兩類,分別追溯為以孔子和莊子為代表的兩種隱逸觀。

D.儒家與道家對隱逸認知存在差別,對隱逸原則進行了劃分,前者認為應根據(jù)正義原則隱逸,后者則認為應根據(jù)自由原則隱逸。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宋代美學以人生哲學為核心,其中的民俗文化審美注重對內心自我的真實關照、對人生的感受和對人生不同方面進行詩意思考和追問。

B.孔子主張無道則隱,即如果國家處于無道的環(huán)境時,士人應該暫時放棄通過入仕施展自己理想抱負的機會,選擇隱逸來明哲保身。

C.莊子的以自由為原則的隱逸追求心的解放,是一種更為純粹的隱逸,得到了宋人的普遍認可,而孔子的無道則隱恰恰與之相反。

D.莊子主張自由無為的隱逸,提倡士人在污濁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潔,超然物外,使自己的生存生活自由與精神自由達到高度平衡。

參考答案:

1.C【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的能力。宋代統(tǒng)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國策略,使得科舉制度規(guī)模得以擴大擴張強加因果,原文是說同時科舉制度規(guī)模在宋代得以擴大擴張,統(tǒng)治階級重視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 。

2.D【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儒家與道家對隱逸認知存在差別錯,不是儒家與道家認知的差別,而是宋代詩人隱逸審美觀念的差別。

3.C【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而孔子的無道則隱恰恰與之相反錯,因為宋人并不是不認可孔子的這種隱逸;另外,兩種隱逸出發(fā)點和目的卻殊途同歸,并不是相反。 曹文軒:用詩意筆調描述生命瞬間 閱讀附答案技術也可以“詩意盎然”閱讀附答案千秋文化詩意解 閱讀附答案2015江蘇高考作文點評:材料簡約 強調理性思維2015新課標卷高考作文預測:理性與熱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uedu/xiandaiwen/608091.html

相關閱讀:七月的午后熱得令人窒息,螞蟻這昆蟲的賤民渴得筋疲力盡閱讀答案
《徐文長傳(節(jié)選)》閱讀答案
《滋味》鄂教版八上課內閱讀訓練二則附答案
聽媽媽的話 閱讀附答案
《大自然的語言》選段閱讀答案